2020年對於許多影迷大概是非常奇特的一年,好萊塢大片延期,在戲院鬧片荒之時,為讓影院產業仍維持基本的運作,各片商紛紛重映手上握有的經典作品,甚至有幾週,站在購票櫃台放眼望去八成以上都是舊片。無論是重溫喜歡的神作,或者用影廳的完善視聽設備首次朝聖經典,對於「大銀幕的信徒們」來說,2020絕對是難忘的一年。
綜觀本土片商,在重映這部分做得最起勁的莫過於甲上娛樂、光年映畫和天馬行空:
.甲上娛樂在五月以《末代皇帝》掀起朝聖舊片風潮,一度登上台北票房冠軍,並於爾後成立副牌「Applause Classics甲上娛樂經典」,陸續帶來《烈火情人》、《新天堂樂園》(本次為”台灣上映”30週年紀念,2016年時也有以”25週年紀念”的名義重映過)、《里斯本的故事》、《教會》等數位修復作品。
.光年映畫則是在一月以《在黑暗中漫舞》為開端,開始自己的經典重映計畫,選片原則是老闆自己的人生愛片,除了今敏的《藍色恐懼》、《東京教父》和《妄想代理人》(原為電視動畫,拆成上下兩部在大銀幕播映),也有《中央車站》、《綠洲》等以高藝術評價聞名的近代經典。
.天馬行空手上現有的好片非常之多,採取導演系列式重映,五月底在華山獨家播映奇士勞斯基「藍白紅三部曲」,七八月陸續推出侯麥《綠光》與「四季」系列,十月底更是一口氣將阿莫多瓦五部作品同時上映,不怕不夠看,只怕你看不完。
而美商也沒放過這股商機,華納兄弟三月重映《刺激1995》引起不少討論,之後趁勝追擊帶來《北非諜影》、《萬花嬉春》、《慾望街車》這些新世代影迷久聞其名卻不曾遇過上映的超級老片,更在《天能》熱潮前後將諾蘭「黑暗騎士三部曲」、《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全部重映了一番(甚至都有IMAX),歲末年終時還有文青愛情經典「愛在三部曲」的首兩集《愛在黎明破曉時》與《愛在日落巴黎時》(第三集《愛在午夜希臘時》的版權在采昌那邊,並未加入這次大規模重映,僅在特定影廳),整年的片單一字排開也是頗為驚人。
今年要選出心中的經典重映片單,可說是比以往困難又複雜了好幾倍,為容納更多作品,僅在特定影廳播放(如「藍白紅三部曲」、《愛在午夜希臘時》);電影院自行舉辦的特別放映(如誠品電影院的週日經典及不定時活動──《大象席地而坐》、《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神鬼戰士》等);近年內已重映過,或近年才上映,2020年不是該作品「重新被拿出來討論」最初時間點的(如《新天堂樂園》、朴贊郁「復仇三部曲」、楊德昌修復系列、《樂來樂愛你》、《阿飛正傳》、《下女的誘惑》等等),上述三類不會被列入選擇範圍。
(至於光點電影館主題式、密集式舉辦的經典播映,如布列松、成瀨巳喜男等,則會被歸入「影展系列」,日後會再有專文整理2020的影展電影推薦。)
----------------------------------------------------------------------------
10. 《小武》(
Pickpocket,1997)/佳映娛樂發行
Directed by:
賈樟柯
賈樟柯首部劇情長片,描繪家鄉汾陽地景與情懷的開端,奠定將日常瑣碎行動和漫遊,小火慢燉出人物強烈情感的技法,也展開與同學兼演員王宏偉的長期合作。
4K修復的畫質美得令人驚嘆,既保有膠捲的柔和顆粒感,顏色對比又鮮豔、明亮,鏡頭裡的陽光與風中飄散的塵土,觀影過程彷彿直接被帶回二十多年前的山西汾陽。
王宏偉將小武直接揉入身體、活靈活現的表演是一大看點,劇情中對友誼破裂、愛情與背叛的探討十分有力度,更擦邊質疑、諷刺了公權力一番,使其當年成為中國禁片之一。另外,歌廳唱歌的橋段也能和後幾年婁燁《蘇州河》,以及更近期的趙德胤「歸鄉三部曲」中,底層邊緣小民的人生況味做巧妙呼應。
結尾收得奇好無比。
---
9.《冬天的故事》(
Conte d'hiver,1992)/天馬行空發行
Directed by:
Éric Rohmer
四季系列中私心最愛,宛若女版《夏天的故事》,講述周旋於兩男之間卻仍忘不了初戀、整部電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選誰的女子的故事,此種女人若在東方脈絡下大概會被批成水性楊花的婊子,可是在具備法國開放愛情觀的侯麥的溫文儒雅鏡頭、以及(像Amy Adams遠房親戚的)Charlotte Véry自然的詮釋下,顯得誠懇又迷人。
嚴謹的結構中(男1->男2->男3->男2->男1)富含角色互動生活細節,更不乏侯麥一慣的中產知識分子對話,竟然將帕斯卡賭博理論與少女心愛情憧憬融合在一起,中場莎士比亞劇中劇《冬天的故事》是畫龍點睛、更是聰明點題。
(註:Charlotte Véry就是《藍色情挑》中幫茱麗葉畢諾許打老鼠的好心sex worker鄰居唷。)
---
----
故事的故事的故事,扮演的扮演的扮演,阿莫多瓦在這部半自傳性質的電影中,將唬騙觀眾的敘事技巧玩到出神入化,回憶、插敘、畫面熔接、戲中戲,而且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不只是炫技--這個故事便是需要這樣說,並且只能由他來說。
像是指考數甲版的《痛苦與榮耀》,聚精會神二刷後才更了解箇中精巧。
Gael García Bernal柔媚誘惑的演技肯定會成為日後直男揣摩同志或跨性別的典範,三個角色切換自如、層次分明,雄性/雌性賀爾蒙皆爆棚。
----
----
5. 《非常母親》(
마더,2009)/車庫娛樂發行
Directed by:
奉俊昊
台灣上映十週年,個人最愛的奉俊昊作品,光是在大銀幕重看金惠子開頭與結尾的跳舞片段,以及
李丙雨的配樂就值回票價了。
奉式「通俗藝術片」的集大成之作,元素對照工整,戲劇曲線跌宕起伏、層層往未明說的真相推進,除了金惠子和元斌之外,其餘配角的表現也都稱職到位。而最動人的是奉俊昊對韓國社會醜態不加修飾的批判,來自於仍對其抱持著深刻的關懷,使得說出來的故事像未包裹糖衣的童話,讀來充滿酸楚、警世意味濃厚,但依舊是童話。
----
少女時期初看,對《愛在黎明破曉時》中一見鍾情的緣分沉浸得難以自拔,這次重看,覺得首集的浪漫似乎過分理想化,而《愛在日落巴黎時》中探討的錯過、遺憾和「如果當初......」一來一往的言語交鋒,反倒顯得迷人又充滿張力。並且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親自參與編劇,使得兩角色的個性與思辯與演員更加服貼,九年的跨度豐富了兩人(角色)的立體感,就算不清楚中間沒拍出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能在想像的時間維度中與他們一起度過。
「觀影時間=劇情時間」的設計加強了電影的現實感,僅僅80分鐘的片長,我們隨著傑西和席琳一路從剛重逢的尷尬、驚訝,接著的互相試探、恍然與懊悔,到後來的傾訴、埋怨、在一觸即發的界線游移,直到最後,我們也如同傑西般陷入沙發,凝視著席琳的曼妙舞姿,顧不著即將錯過的飛機。(和樓下等待的司機)
《愛在日落巴黎時》既延續的首集去劇情化、由兩人不斷對話構成的形式,又在一個怎麼接續都容易破壞留白韻味的經典首集結尾之後,走出出乎意料、甚至更精準洗鍊的道路,堪稱是完美的續集電影。
-----
3.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
My Own Private Idaho,1991)/華納兄弟發行
Directed by:
Gus Van Sant
葛斯范桑的酷兒經典,大銀幕觀賞除了細細欣賞River Phoenix的俊美與充滿直覺的有機演技之外,美國西部乾燥、高對比的公路景觀更是美不勝收,私認為葛斯范桑拍得美國公路甚至比文.溫德斯的《巴黎德州》更好看。
概念改寫自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基努李維的角色更是全片操著挾雜古英文和押韻的台詞(所以不要怪他口條不好啦!),將莎翁的歷史劇改編成美國男妓的故事,本身就是件「酷兒」之舉,再加上幾處新穎手法的運用(例如:色情雜誌店的「動圖封面」、猝不及防將電影分段的超鮮豔字卡),過了近三十年再回顧,仍感覺頗生猛有力。也或許能做為美國八、九零年代街頭男妓的民族誌來看待。
(我覺得前幾年的《野放動物》應該有參考或致敬本片)
----
2. 《綠洲》(
오아시스,2002)/光年映畫發行
Directed by:
李滄東
李滄東的電影總是深刻得難以找到切入點去評價,他用溫柔又殘酷的筆法將角色的各種面向與自己的社會觀察紛紛寫盡,意象安排精準、明確又不濫用,而詩意的留白則是將鋪排精良的通俗劇,在藝術層面中向上昇華的關鍵。
我喜愛他對人世百態始終抱持著「平視」的關懷,敘述更生人宗道和腦麻患者恭洙的愛情,鏡頭語言絲毫不帶上對下的剝削、或用煽情的手法試圖勾人同情,而是建造了一座屬於他倆的綠洲,使我們以他們的角度反過來凝視「正常」:在綠州裡他們可以自由地活動、無保留地相愛,享受夜半的廣播歌曲、外送的炸醬麵,幸福只需要如此微小就足夠了。而阻礙這些微小幸福的正常人,會不會才是不正常的那個呢?
----
1.《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1997)/ 光年映畫發行
Directed by:
今敏
今敏的出道作品,儘管過了23年,受到眾多創作者的致敬(or剽竊?),回過頭來看依舊非常厲害,動畫的想像力突破真人實景拍攝的限制,用極快速的節奏突破「真實與幻覺」、「現實與夢境」、「實體與網路」的多樣二元對立,幾乎沒有多餘拖延的一秒。
除了神乎其技的技巧,劇中對網路文化及偶像崇拜的描繪,更像是在過去敲響的一計警世鐘,響徹至今依舊不斷被應驗;一則動畫鬼才的憤世預言,其對人性犀利透徹的刻畫並不隨光陰流淌與創作者逝去而顯得一絲過時。
-------------------------------------------
上述片單可見我盡量同個系列、同個導演只選一部,但仍有兩部非常捨不得割除的遺珠,想放入特別推薦:
.《綠光》(
Le rayon vert,1986)/天馬行空發行
Directed by:
Éric Rohmer
一個自卑、寂寞、多愁善感的阿姨擁有一個到小鎮休息旅行的夏日假期,卻從頭抱怨到尾、動不動就聲淚俱下,深覺沒有人會愛自己,有對象到來時又對他嫌東嫌西。這樣的角色實在是不討喜至極了,但侯麥就是懂得女人心以及捕捉演員最真情的一面,據悉他在片場給予女主角Marie Rivière極大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得Delphine就像是生活周邊的人一般地真實,既視感極強。
而90多分鐘中產階級叨叨絮絮的言不及義,從生活習慣、人生價值觀,甚至上綱至占卜問卦,大費周章,終究也是回到了「相不相信真愛?」的本質性大哉問。
為了迎接結尾的「綠光」,無論喜不喜歡嘮叨的電影,也值得大銀幕一遭。
----
.《東京教父》(
Tokyo Godfather,2003)/
Directed by:
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