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防疫忘回診恐增合併症風險,疫情期間必知糖尿病管理3要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糖友們在防疫作為上,日常生活除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外,更應重視血糖控制,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按時用藥及定期測量血糖、血壓等,做好個人健康管理,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超過5成糖友未接受定期眼底檢查,3成以上未檢驗尿液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大小血管的病變,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合併症發生,合併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個人的健康。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成合併腎臟疾病[3],惟有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及時防範。

根據健保署統計[4],110年糖尿病病人眼底檢查率為44.7%(109年為46.6%)、尿液微量白蛋白為67.5%(109年為67%),可能是疫情的關係,導致部分糖尿病病人擔心回診容易受到感染,而沒有定期接受檢查。國民健康署提醒,別讓疫情影響回診檢查的意願,大家都要做好自身防護措施,依照醫囑定期接受眼底及尿液檢查,就能降低糖尿病合併症的風險。

糖尿病管理3要訣,可降低合併症的危害

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除做好防疫工作外,在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上,國民健康署提供糖尿病管理3要訣,照著做,才能穩定控制血糖,降低合併症危害,以遠離新冠肺炎病毒,維護自我健康。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糖尿病病人應做好個人防護定期回診就醫,並定期接受眼底視網膜及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合併症,降低健康危害。

二、要做好自我管理:

維持均衡飲食原則,規律運動,按醫囑吃藥或施打胰島素等針劑藥物,配合居家監測血糖、血壓,並紀錄相關數值,以掌握身體健康狀況。

三、要做好防疫措施,正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經醫師評估後,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資料:

1. Schlesinger S, Neuenschwander M, Lang A, Pafili K, Kuss O, Herder C, Roden M. Risk phenotypes of diabetes and association with COVID-19 severity and death: a living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ologia. 2021 Jul;64(7):1480-1491

2. Singh AK, Gupta R, Ghosh A, Misra A. Diabetes in COVID-19: Prevalence, pathophysiology, prognosi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Diabetes Metab Syndr. 2020 Jul-Aug;14(4):303-310. doi: 10.1016/ 7 j.dsx.2020.04.004. Epub 2020 Apr 9.

3. 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4. 健保署醫療品質公開網(https://is.gd/HYnwQl)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遠見雜誌的沙龍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遠見雜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01
文/恩主公醫院 今天是父親節,你有多久沒有關心過爸爸的健康?男性50歲後有五成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增加。不少人以為攝護腺肥大只會造成排尿不順、尿不出來,但其實尿失禁也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出現這種狀況代表攝護腺阻塞達嚴重程度,膀胱已經快「過勞死」,若拖延過久甚至可能造成腎衰竭。
Thumbnail
2022/09/01
文/恩主公醫院 今天是父親節,你有多久沒有關心過爸爸的健康?男性50歲後有五成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增加。不少人以為攝護腺肥大只會造成排尿不順、尿不出來,但其實尿失禁也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出現這種狀況代表攝護腺阻塞達嚴重程度,膀胱已經快「過勞死」,若拖延過久甚至可能造成腎衰竭。
Thumbnail
2022/09/01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富含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所以除了變聰明外,吃魚還有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好處。 龍膽石斑 白帶魚
Thumbnail
2022/09/01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富含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所以除了變聰明外,吃魚還有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好處。 龍膽石斑 白帶魚
Thumbnail
2022/09/01
文/茂盛醫院 俏媽咪想幫被蟲咬的女娃止癢,向國外網購止癢貼布欲舒緩,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1歲半女娃貼了之後反而引發皮膚過敏,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並長了膿疱,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女娃被蟲咬,「止癢貼布」舒緩不成反引發過敏 延伸閱讀 團購貼布使用時機要分辨,否則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9/01
文/茂盛醫院 俏媽咪想幫被蟲咬的女娃止癢,向國外網購止癢貼布欲舒緩,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1歲半女娃貼了之後反而引發皮膚過敏,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並長了膿疱,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女娃被蟲咬,「止癢貼布」舒緩不成反引發過敏 延伸閱讀 團購貼布使用時機要分辨,否則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糖尿病,不只是糖尿病,還伴隨多種共病與併發症,導致生命大失控,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至今仍無法預防;但2型糖尿病,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就可有效預防。
Thumbnail
    糖尿病,不只是糖尿病,還伴隨多種共病與併發症,導致生命大失控,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至今仍無法預防;但2型糖尿病,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就可有效預防。
Thumbnail
「我的父母都有糖尿病,當完兵那年,我爸就叫我去檢查,飯前血糖一量就是 140mg/dL(正常應小於 126 mg/dL)。」57 歲的汪先生是一名教師,確診糖尿病已有 20 多年。 「從否認到接受糖尿病的其中一個轉變點是曾經發生眼底出血,也就是眼睛中 風。」汪先生說,「因為當時血糖沒有控制好
Thumbnail
「我的父母都有糖尿病,當完兵那年,我爸就叫我去檢查,飯前血糖一量就是 140mg/dL(正常應小於 126 mg/dL)。」57 歲的汪先生是一名教師,確診糖尿病已有 20 多年。 「從否認到接受糖尿病的其中一個轉變點是曾經發生眼底出血,也就是眼睛中 風。」汪先生說,「因為當時血糖沒有控制好
Thumbnail
確診糖尿病時,患者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只要與醫療團隊配合,以及家人與病友互相支持,便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Thumbnail
確診糖尿病時,患者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只要與醫療團隊配合,以及家人與病友互相支持,便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Thumbnail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Thumbnail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Thumbnail
「按時回診對我來說,就像是驗收控糖表現的時間!從確診到現在,默默的持續回診追蹤六年,糖化血色素一直控制在6.2%,也沒有產生其他併發症呢!」50歲的模範糖友劉先生說,「平常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加上飲食及運動的調整,你會感受到身體也給予你正向的回饋,對我來說,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內,就是好好治療的動力。」
Thumbnail
「按時回診對我來說,就像是驗收控糖表現的時間!從確診到現在,默默的持續回診追蹤六年,糖化血色素一直控制在6.2%,也沒有產生其他併發症呢!」50歲的模範糖友劉先生說,「平常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加上飲食及運動的調整,你會感受到身體也給予你正向的回饋,對我來說,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內,就是好好治療的動力。」
Thumbnail
「因為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糖尿病,所以一開始心情是真的很慌亂、擔憂。」 「不過後來靜下心想想,會演變成糖尿病這個問題,也是自己平常在日常生活中不夠善待自己的身體,身體已經在抗議了。在工作上遇到這麼多棘手問題,最終都能迎刃而解,遇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又有什麼不能被解決的?」
Thumbnail
「因為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糖尿病,所以一開始心情是真的很慌亂、擔憂。」 「不過後來靜下心想想,會演變成糖尿病這個問題,也是自己平常在日常生活中不夠善待自己的身體,身體已經在抗議了。在工作上遇到這麼多棘手問題,最終都能迎刃而解,遇到自己的健康問題,又有什麼不能被解決的?」
Thumbnail
楊宜瑱醫師說:「一開始要幫助病人建立血糖監測的習慣,然後可以根據飲食、運動、藥物與血糖對應的關係,做一些改善、調整。如果有完善的紀錄,醫療團隊就可以有更好的策略介入,後續的策略可能是藥物,也可能是不同的生活型態,讓病友可以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Thumbnail
楊宜瑱醫師說:「一開始要幫助病人建立血糖監測的習慣,然後可以根據飲食、運動、藥物與血糖對應的關係,做一些改善、調整。如果有完善的紀錄,醫療團隊就可以有更好的策略介入,後續的策略可能是藥物,也可能是不同的生活型態,讓病友可以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Thumbnail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Thumbnail
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增加,且個案以無症狀或輕症者居多,但糖尿病病人仍需提高警覺,若確診新冠肺炎,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約是一般人的2到3倍[1],若合併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之糖尿病病人,罹病後康復情況可能更差[2] 。 一、要定期回診及檢查:
Thumbnail
您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嗎?傳統觀念認為中老年人或遺傳才會得糖尿病,但近年患病的年輕族群不斷增加,也就是糖尿病年輕化,前陣子年屆而立的知名實況主播「亞洲統神」張嘉航因體檢紅字,再次提醒糖尿病並不專屬高齡人士。 我是危險族群嗎? 體重過重(BMI ≧24)或肥胖(BMI ≧27) 缺乏運動 妊娠糖尿病史
Thumbnail
您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嗎?傳統觀念認為中老年人或遺傳才會得糖尿病,但近年患病的年輕族群不斷增加,也就是糖尿病年輕化,前陣子年屆而立的知名實況主播「亞洲統神」張嘉航因體檢紅字,再次提醒糖尿病並不專屬高齡人士。 我是危險族群嗎? 體重過重(BMI ≧24)或肥胖(BMI ≧27) 缺乏運動 妊娠糖尿病史
Thumbnail
近年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糖尿病患者的人數都在逐年上漲,也逐步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如果在平時不做好全面身體檢查監測的話,容易快速發展並惡化。那麼,在全面身體檢查中,除了測血糖,哪些專案能評估和監測糖尿病風險? 1、體重及腰圍 根據身高和體重,我們可以精確計算出糖友的BMI指數,
Thumbnail
近年來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糖尿病患者的人數都在逐年上漲,也逐步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由於糖尿病是慢性病,如果在平時不做好全面身體檢查監測的話,容易快速發展並惡化。那麼,在全面身體檢查中,除了測血糖,哪些專案能評估和監測糖尿病風險? 1、體重及腰圍 根據身高和體重,我們可以精確計算出糖友的BMI指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