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下的「台海冒險」:美國的好大喜功與自毀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5月5日,美國國務院網站更新修改「美台關係事實清單」(Fact Sheet),刪除原版本中「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表述,並新增「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的長期『一個中國』政策」之語句。此一更動本未引發外界關注,畢竟美方並未發出正式新聞稿。但5月10日台灣媒體陸續報道此事後,輿論逐漸發酵,中美也開始了外交回應。
首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方已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台灣問題和一中原則作出鄭重承諾,如今修改「美台關係事實清單」,乃虛化掏空一中原則的小動作,「這種在台灣問題上搞政治操弄,試圖改變台海現狀的做法,必將引火焚身。」趙立堅呼籲,美方應該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恪守在台灣問題上向中方作出的政治承諾,「把拜登(Joe Biden)總統有關美不支援台獨的表態落到實處,停止借涉台問題搞政治操弄,搞以台製華。」
此後便是美國的多次澄清。5月10日當天,美聯社(AP)資深記者馬修·李(Matthew Lee)詢問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美方修改表述究竟意味什麼?美國對台政策是否發生改變?普萊斯回應,美國的對台政策並未改變,此次不過「更新一份事實清單」,證明美台關係是「堅如磐石」的非官方關係。
但馬修·李繼續追問,若美國對台政策未變,又何需修改「事實清單」中的表述?如果涉台論述會引起中方高度關注,「為何現在更新,為何一定要更新?」對此,普萊斯回應,美國不會太在意他國是否對清單提出意見與「借題發揮」。
5月11日,美國印太平洋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亦在接受美國和平研究所特別顧問麥艾文(Evan Medeiros)訪問時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並未改變,美國並不支持台灣獨立,「一中政策」也仍發揮作用。如此表態,同樣是對修改「事實清單」的隔空澄清。
往復之間,此次風波已漸入尾聲,但其誘發的中美台海角力,卻相當耐人尋味。
美國對台政策陷入混亂
首先,修改「事實清單」又多次澄清,暴露美國應對台灣問題不僅缺乏長遠規劃,更沒有內部統一戰線。
從美方修改網站後,並無國際媒體跟進報道,卻能被台灣媒體率先曝光來看,不論華盛頓此舉主要是為挑釁北京,或為助民進黨鞏固「美台友好」大內宣,其本意皆是操作「台灣牌」,否則便無需與台灣媒體連通一氣,借少有人關注的「事實清單」修改大做文章。
然由其事後頻頻澄清、且連美聯社記者也不解追問來看,此一舉措並非縝密規畫的戰略謀算,而是隻為短期目標服務的政治冒險,充滿了投機色彩:如若「事實清單」修改並被台媒報道後,北京置之不理,台灣政府便可強化「美台友好」的政治宣傳,同時渲染「台獨受美背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社會氛圍,台當局往後也必然更加「唯美是從」;如若北京有所回應,則美國尚有「對台政策未變」、「不支持台獨」等說法,足以在外交上四兩撥千金,彷彿一切皆是北京的過激反應。
但平心而論,衡量上述情境發展,不管北京作何反應,美國的戰略獲益皆是屈指可數。如若北京忽視其行動,則美國至多是收穫台當局的進一步忠誠,以及打擊中國的國際威信;但從現實視角觀之,北京本就不可能毫無反應,尤其是台媒報道發酵後,其必然會有所行動,故美國註定只能在政治冒險後回縮,無形之中自損大國威望,更不要提台灣如今已是美國高度介入、滲透的島嶼,將其對美忠誠度由85分提高至88分,究竟有何顯著意義可言?
然如此詭異操作並非罕見孤例。早在4月7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便傳出將於4月10日率團訪台,卻在北京表示將「堅決回擊」後,上演了「新冠確診」的巧合,訪台之行自然無疾而終。最後佩洛西選擇在5月1日出訪烏克蘭基輔,迴避了印太地區的灰頭土臉,美國則轉派6名眾議員「旋風訪台」。不論確診是否為真,美國的政治冒險因北京反擊而挫折,乃是不爭事實。
而從佩洛西訪台未遂,到修改「事實清單」網站表述後澄清,美國屢屢做出「必然引發北京回應」的政治突襲,即便所獲無幾仍樂此不疲,這般舉措或與俄烏衝突爆發後,部分官員的樂觀判斷有關。根據美媒彭博社(Bloomberg News)5月10日報道,數名拜登團隊官員向彭博社表示,俄烏衝突導致的損傷及莫斯科承受的大規模製裁,將使俄羅斯在未來幾年嚴重跛腳,並讓歐洲提高國防支出,局勢將有利美國專注對付中國。
如此樂觀氛圍,或已在華盛頓蔓延多時,由此導致了部分官員在台灣問題的躍躍欲試,卻又因未能與其他部門協調出統一共識,結果演變為外交系統的政治冒險,產生一場場毫無意義的投機盲動,並在事態擴大後,牽連其餘部門出面協助收拾善後。
4月7日佩洛西訪台爭議、4月14日改派眾議員團訪台後,解放軍東部戰區為此在4月15日展開軍演,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則於4月20日,應約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通電話,兩人重點談論了台海議題,魏鳳和重申,「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對中美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5月10日「事實清單」修改爭議發酵後,是由有軍方經歷、主管印太事務的坎貝爾出面一錘定音:「美國對台政策不變,美國不支持台獨。」
台海問題正在進入新時代
簡言之,美國或許存在「重返亞洲」、「圍堵中國」等大戰略,但在台灣問題上,眼下其似乎難覓集體方向,官員們只知美國不能在此失分,卻沒有長期佈局的共識;只知俄烏衝突似乎讓印太地區「情勢大好」,卻在好大喜功下,連番上演了幾場難看的外交鬧劇。
平心而論,細究美國混亂行為的根源,俄烏戰爭不過發揮了牽引作用,華盛頓內部對於台海情勢變化的認知分裂,才是導致一切的真關鍵。在部分短視政客眼中,台灣問題始終停在20年前的舊有情境:美國享受玩弄「台灣牌」的政治空間,中國則會在穩定中美關係、解決發展問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等考量下,模糊處理「實質台獨」的寸寸進逼;與此同時,也有部分美國官員認為,中國軍經實力已在過去20年實現飛躍式成長,美國不僅難再氣定神閒操弄台灣問題,更該擔心,在台灣問題過度玩火將導致中美關係崩潰。
而上述兩種傾向,構成了拜登政府今日的台海困局。美國無法停下操弄台灣牌的慾望,畢竟其與遏制中國的大戰略緊密鑲嵌,但有鑑於中國國力大幅成長,特朗普(Donald Trump)時期又已嚴重破壞中美互信,兩岸如今互動氛圍也不如馬英九政府時期,部分官員由此擔憂,台灣牌正面臨「效用」與「保值」的互斥局面:在目前的緊繃局勢下,要讓台灣牌打出更強效果,便須跨出更大一步,但如此作法恐將導致台灣牌的自我毀滅。
以此視角觀之,佩洛西意圖訪台、修改「事實清單」表述,雖說皆是外交鬧劇,卻可謂是兩種不同的冒險類型。前者是「切香腸」空間分明已大幅限縮,卻還異想天開,意圖切出比過往更厚的香腸片;後者則是在擔憂切傷手指的恐懼下,自主控制了下刀力道,既要展現自己有意切香腸,更要小心翼翼、計較腸片厚度,結果動作還未結束,便因過於恐懼而抽刀離去。
歸根結柢,台海局勢正在進入新時代。在美國已大幅宰制台灣政壇、中國國力大幅崛起的局勢下,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不在海峽兩岸,而是太平洋兩端。而美國雖屢屢重申「不支持台獨」、「對台政策未變」,但其過往20年的持續切香腸,已大幅損耗美國戰略承諾的可信度。由現實視角觀之,美國是否表態「不支持台獨」,與台灣是否堅持「九二共識」,現實意義所差無幾:北京既不會因這些保證而放棄促統,美方也不可能因外交話語的保證,而放棄支持「實質台獨」。故最終決定局勢走向的,並非外交話語,而是兩大國的實力佈局。
在可預期未來內,如若美國的台海冒險未見止歇力道,北京或有更大傾向「採取主動」,則台海的驚濤駭浪恐將難以避免。
原文發表網址: 俄烏衝突下的「台海冒險」:美國的好大喜功與自毀焦慮
2022.5.15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011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祁賓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邱世卿:從參與兵力仍達1萬多人的規模,以及受閲裝備的數量來看,可以知道俄羅斯期望對外界展示,自己仍有充裕的力量應對未來西方國家的挑戰。
4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烏克蘭版的「租借法案」(稱「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此法案旨在簡化美國向烏克蘭出借或出租軍備的行政流程,適用時間為2022與2023財政年度。
4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於克里姆林宮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兩人談話將近1小時後,普京既同意聯合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參與亞速鋼鐵廠的平民撤離工作,也對三大關鍵議題表達立場。
邱世卿:從參與兵力仍達1萬多人的規模,以及受閲裝備的數量來看,可以知道俄羅斯期望對外界展示,自己仍有充裕的力量應對未來西方國家的挑戰。
4月28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烏克蘭版的「租借法案」(稱「Ukraine Democracy Defense Lend-Lease Act of 2022」),此法案旨在簡化美國向烏克蘭出借或出租軍備的行政流程,適用時間為2022與2023財政年度。
4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於克里姆林宮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兩人談話將近1小時後,普京既同意聯合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參與亞速鋼鐵廠的平民撤離工作,也對三大關鍵議題表達立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中國是對美國和世界秩序最為系統性和危險的威脅,這種情況自特朗普政府以來一直存在,並將持續下去。 在賴清德的政府中,台灣必須站在共同價值和民主夥伴一邊。
Thumbnail
我節錄一下 BBC 的文章 中國指責美國在周六選舉結果後對台灣獨立推動者發送了「極為錯誤的信號」。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選舉結果後向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發去賀電。 北京指責這一賀電違反了華盛頓只與台灣保持非正式聯繫的承諾。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
Thumbnail
2021/05/07 守勢現實主義學者葛拉瑟(C. Glaser),在最近台海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刻,又於《外交事務》發文認為華府正在「迴避」兩岸的難題,並建議調整美方對台的承諾。葛氏的系列論點被認為是所謂「棄台論」的代表,台美學者出於多種因素紛紛反駁,並認美國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極少數。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中國是對美國和世界秩序最為系統性和危險的威脅,這種情況自特朗普政府以來一直存在,並將持續下去。 在賴清德的政府中,台灣必須站在共同價值和民主夥伴一邊。
Thumbnail
我節錄一下 BBC 的文章 中國指責美國在周六選舉結果後對台灣獨立推動者發送了「極為錯誤的信號」。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選舉結果後向台灣當選總統賴清德發去賀電。 北京指責這一賀電違反了華盛頓只與台灣保持非正式聯繫的承諾。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
Thumbnail
2021/05/07 守勢現實主義學者葛拉瑟(C. Glaser),在最近台海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刻,又於《外交事務》發文認為華府正在「迴避」兩岸的難題,並建議調整美方對台的承諾。葛氏的系列論點被認為是所謂「棄台論」的代表,台美學者出於多種因素紛紛反駁,並認美國朝野一致抗中,葛氏只是極少數。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