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你相信有所謂真理嗎?】思維的進化系列八-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同化&順應:思維的兩種適應方式
心理學家尚·皮亞傑曾說,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第一種,同化🛠:把我們腦中已有的認知,去套用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情,並且修改到符合我們自己的認知。
第二種,順應🏄‍♂️:不改變事物的真實,而是換個認知/角度,來適應他們。
前者可以舉出很多案例如: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
在生活中諸如:[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等都是類似的思考,這也造成了我們的諸多困擾與爭端,進而容易破壞與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會不斷地有新東西湧進來。現實也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某些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性與變化。
但,有彈性的東西🏀,可以隨著用力的大小與不同。來改變他的運動及型態。
套用在思維上,正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而承認我們了解的只是局部的知識,並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可能讓我們可以更好的適應這變化迅速的世界,迎向未來。
為什麼說可能呢?因為這些體悟與知識也是"局部"的,
你覺得局部在哪裡呢?😁
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同化 / 順應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現實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與變化。但也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 有三重境界: 一重,知識(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二重,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三重,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我們對知識的認知, 有三重境界: 一重,知識(含自己的總結)就是真理,它說的都是對的。 二重,知道它有錯,所以批判、排斥。 三重,務實知道它哪裏有用、哪沒用,所以重新接納並嘗試善用。
傾聽。這件事情難就難在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堅持不說話。 不要相信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未必清。 只要我們用自己的東西持續套用在別人身上,傾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除非我們先把這樣東西放下,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 【你覺得你是過來人,但人家要你過來了嗎?】
上次我們提到了,用怎麼想來擺脫防禦型思維的操控。 這次,談談怎麼做。 有三個做法,他們是: 1.WOOP思維 2.控制兩分法 3.正念
防禦型思維容易讓我們出現這三種思考: 1️⃣認為這世界上有所謂的真理真相,且只有"一個"。 2️⃣我所認為的,就是真相,而且很少讓自己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3️⃣明明知道自己當下是不理性的,但就是要這麼想,因為這樣很"爽" 這一切並沒有是非對錯,可是如果任他們奔馳,那我們便放棄了對自己、他人的責任。
在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結束後,造成我們心態固化的還有一個魔王, 那就是"絕對化思惟",他的關鍵詞就在"絕對"二字。 這個魔王的本質來自於人類的抽像思維能力。 抽像化思維能力雖雖然擅長總結規律,提高生存率, 但是也容易把所受的傷害抽像化,擴大防禦範圍。 而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像化。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1️⃣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2️⃣對自我🧍‍♂️的應該思維。 今天就來講第二種:破壞自己的咒語-我應該。 我應該 = 自尋煩惱、源自於模仿、非黑⚫即白⚪ 就像一塊大石頭🗻,讓我們在壓迫中找不到自我,進而讓我們的思維僵固化。 從而造成自我的煩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無論是科技、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學習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適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維持或提高自己的效能。 認知適應 個體在面對新信息或新情況時,能夠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也改變了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複雜的問題,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能夠深刻影響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當我們懷抱正向的思維看待世界時,我們不僅改變了與外界的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改變了內心世界的構造。 正向思維使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寬容的態度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說世事無常,無條件的愛卻是恆常的。 這邏輯確實有些匪夷所思,但要是能把層次區分來看,又清楚明瞭了。 無論現象如何流轉,某個允許現象得以存在的空間始終存在。 如果可以窺探層次之間是如何轉換的,或許可以觸摸到創造的知識與力量。 定律、定理、邏輯、理性、源碼、信念、真理...,類似這些概念構築了
Thumbnail
有關社會環境受很多因素促動影響下, 一定會: (1)越來越多元多樣化 (2)變化,會每天都在多元複級數下默默改變 (3)正反兩面極端化越來越明顯 但是,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變化,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那甚麼是"人的本質"呢? 諸如: 吃飯、睡覺、 息、怒、哀、樂、生、老、病、死....
Thumbnail
改變思維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本文提供了三個關鍵問題的深入探討: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並給出豐富的個人經驗分享,適合對改變思維感興趣的讀者進行學習和探索。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改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理。無論是科技、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學習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適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維持或提高自己的效能。 認知適應 個體在面對新信息或新情況時,能夠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以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當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也改變了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複雜的問題,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能夠深刻影響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當我們懷抱正向的思維看待世界時,我們不僅改變了與外界的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也改變了內心世界的構造。 正向思維使我們能夠以更開放和寬容的態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