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公衛角度簡答 COVID 疑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兩年前開始的 COVID-19,是一場沒有人想要續訂的疫情。事與願違,全球疫情堂然進入第四季,隨時可能迎來第五季。台灣遺世獨立,跳過第一季和第二季,直接從第三季末尾打開第四季。

  如果說第一季是疫情爆發、醫療系統崩潰,台灣閃過了。第二季是病毒變種、死傷慘重、人人都有認識症狀明顯的確診者,人類束手無策,台灣又閃過了。第三季是疫苗叩市、全球最大人體實驗上線、產能與現貨成為戰略物資。台灣險險閃過,還歷經一個短期且死傷甚少的小型感染期,順勢衝高疫苗施打率,直接領第四季門票。

  第四季終於上線,在疫苗和疫情之間,測試人類行為在實況下的總體病態。歐洲人幾乎放棄口罩和封城後,台灣才用疫苗覆蓋率已高達八成之姿,迎來真正的疫情爆發。沒有什麼疫情爆發會溫柔緩進,但直到別人第四季播到第三集後才開播第一集,死傷就少,也有機會不讓醫療系統崩潰。公衛決策的最後一道防線,基本上就是不讓醫療系統崩潰。這對醫療產業長期的人才吸引力有極高的影響,無論是短期、中期、長期,醫療降載都是公衛決策的重中之重。

  第四季,確診人口比例開始追上世界上其他的第四季國家。隨著自己感染的風險大幅提高,焦慮反而減少,因為未知減少了。有人從個人健康來看,有人從經濟來看、有人從流行病學來看,不如我從公衛來看。雖然我不是公衛博士,但學位論文寫了公衛題目。真正公衛職業的人已經操勞太久,怕是沒有時間寫點什麼,麟左馬這種研究公衛題目的政治哲學研究者,從政策建議面來說說。


Q1:COVID 不是已經流感化了嗎?

根據全球統計,Omicron 重症率跟致死率低的原因,可能不只是病毒侵入肺臟的能力不如前幾個主流病株,還因為是在第三季的疫苗施打後才開始流行。只從細胞感染機制來看,Omicron 雖然肺部感染力較低,但若無第三季後的疫苗抗體保護,放到第二季,致死人口總數可能直逼 Delta。現況是:COVID 還沒有達到流感化的程度,人類感染 COVID 的比例和流感還有很大差距。流感化是一個心理期待,不是既成事實。

我們不應該抱持流感化這個防疫心態,也不應該宣傳這個概念。


Q2:快點達成群體免疫我們就自由了吧?

難點在:COVID 的突變速度極快。導致它相較於流感的主要威脅: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高、疫苗期效可能較低(Omicron 的感染力證明目前主流疫苗的病毒中和力,沒有完全追上這個主流病株的變異)。感染人類以世紀計的流感,主流病株至今只有 ABC 三種;而 COVID 大流行不到兩年,主流病株已超過四種。人類的科學一直還在奮力追趕這隻病毒,而且還沒追上。如果不幸在把希臘字母用完後,一個叫 Xerox 或 Zelda 的突變病株,離疫苗開發時期的 Alpha 到 Delta 基因序夠遠,不只突破性感染,還殺傷力加強,不排除捲土重來的第五季,和第二季一樣慘烈,或甚更淒厲。

病毒突變速度異常迅速,是群體免疫還不適用於 COVID 的主因。


Q3:台灣確診人數都快追上世界了,入境幹嘛還要隔離?

台灣已知的大流行,只有 Omicron 病株。最致命的病株 Delta 沒有過境內大流行,境內也還沒有驗出國外其他新病株。開放國境的前提,至少是對已知嚴重病株有防護力,例如疫苗完整施打比例評估。而這個評估的方法很有可能是根據感染率 × 重症率 ≤ 醫療系統負載能力的一半。否則光是被 COVID 排擠掉醫療資源的慢性病患,就足以讓醫療延誤的死亡率大於疫情的死亡率。

入境隔離,不是為了清零,而是為了避免引入新風險。


Q4:Omicron 不是重症率跟致死率很低嗎?不然交給天擇?

戰爭中的死亡,戰場上軍人死亡人數往往不及失去庇護、飲水污染、誤觸地雷的平民。疫情當中的損失也遠不只是染疫的個人健康和生命。公衛決策不可能只根據傳染病學的 Rt 值來判斷,還需要計算系統中有無資源排擠、系統短中長負載量等各種實況。實況當中,最難估算的是人類行為。台灣人在疫情第一季非常訝於歐美的口罩的排斥。但第三季初期,台灣人有疫苗也不打,到出現小型爆發潮,才一湧而上搶排疫苗,同時還接受認知戰,排斥主流疫苗。第四季初期,搶購第三季隨處可得的快篩,都不是理性行為,不容易預測。

台灣還有一個和世界都不相同的醫療場景:過分便宜的健保、過勞嚴重的醫護。當我們喜孜孜地喊出「台灣醫療 No.1」的時候,不容易念及,這幾乎完全是壓榨醫護而來。在疫情大爆發的時刻,由於人力平時就已經緊繃,台灣醫療體系的彈性其實遠小於世界上大多數健全的醫療體系。加上便宜健保養出的大量長期慢性病患跟逛醫院的求診行為,如果用相同的醫療需索態度(例如發燒就跑急診)來使用醫療體系,崩潰會來得很快。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一廂情願認為它已經流感化、得一次就像超級瑪莉吃了無敵星星、自己有抗體之後就一味支持全面恢復疫情前常態。其他人的命也是命,那些傷口感染需要截肢,但因為院內感染而不得不手術延期的人,不是染病而死,卻也得死。

  另外,一般而言,如果你有辦法選擇在哪個時間自行前往急診室,你就不需要使用急診資源。

  思考愉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麟左馬-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5/28
醫護格外辛苦
林漢清-avatar-img
2022/05/27
是的,個人非常同意您的看法。人的行為是最難預想的。個人覺得人民沒多替他人設想,想的都是自己,不管在任何資源上無心去節約。
avatar-img
麟左馬騳驫
291會員
246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已出版作品裡最滿意的是《搏落去》
麟左馬騳驫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2年4月, 新冠病毒Omicrom亞種終於突破了台灣防線, 開始了台灣新冠肺炎兩年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
Thumbnail
2022年4月, 新冠病毒Omicrom亞種終於突破了台灣防線, 開始了台灣新冠肺炎兩年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
Thumbnail
台灣這波 Omicron 疫情爆發此際和初期,個人應聚焦在調整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與步調,著重在身心靈均衡健康,衡量個人準備,斟酌醫療量能,揣摩一旦確診或匡列,怎麼順利就醫診療,如何適應防疫節奏。
Thumbnail
台灣這波 Omicron 疫情爆發此際和初期,個人應聚焦在調整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與步調,著重在身心靈均衡健康,衡量個人準備,斟酌醫療量能,揣摩一旦確診或匡列,怎麼順利就醫診療,如何適應防疫節奏。
Thumbnail
「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
Thumbnail
「重症求清零,輕症可控管,正常過生活」
Thumbnail
看公視、天下、READr等媒體如何呈現疫情間的資料新聞!
Thumbnail
看公視、天下、READr等媒體如何呈現疫情間的資料新聞!
Thumbnail
有一說:若將此地的確診人數「校正回歸」之後,應當超過三萬多人,死亡率就正常了。這個說法迄今並無官方證實。不大規模做篩檢,得到漂亮的確診統計數字,一旦疫情爆發死亡率猛飆,顧此失彼所為何來,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有一說:若將此地的確診人數「校正回歸」之後,應當超過三萬多人,死亡率就正常了。這個說法迄今並無官方證實。不大規模做篩檢,得到漂亮的確診統計數字,一旦疫情爆發死亡率猛飆,顧此失彼所為何來,事實真相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疫情尚未結束,百姓防疫仍需努力 ──不可轉移的疫情焦點篇 台灣疫情趨勢趨緩,隨著奧運賽事開始進行,許多人的焦點轉移到每日的運動競賽上。雖然防疫政策上「降級不解封」,但路上可以看見百姓們開始疏於戴口罩。有些店家開始開放內用,有些仍是外帶,台灣內部仍然是各種不協調的光景。 現今疫苗仍是眾所焦慮之事。疫苗
Thumbnail
疫情尚未結束,百姓防疫仍需努力 ──不可轉移的疫情焦點篇 台灣疫情趨勢趨緩,隨著奧運賽事開始進行,許多人的焦點轉移到每日的運動競賽上。雖然防疫政策上「降級不解封」,但路上可以看見百姓們開始疏於戴口罩。有些店家開始開放內用,有些仍是外帶,台灣內部仍然是各種不協調的光景。 現今疫苗仍是眾所焦慮之事。疫苗
Thumbnail
現在去追究源頭做任何怪罪,都己經是於事無補,畢竟目前最重要的是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也就是控制病毒疫情,進而讓大家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
Thumbnail
現在去追究源頭做任何怪罪,都己經是於事無補,畢竟目前最重要的是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也就是控制病毒疫情,進而讓大家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2 on how Taiwan came all the way to fight with Covid-19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大家還好嗎?希望今天,同樣是星期三,各位還是一樣平安,安好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2 on how Taiwan came all the way to fight with Covid-19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大家還好嗎?希望今天,同樣是星期三,各位還是一樣平安,安好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之後, 幾乎人人天天都會在追蹤自己住的國家的確診數量, 大家天天都在幻想何時能夠flatten the curve (將上升曲線便平緩, 也就是病情穩定)。美國至今已經超過了100萬人確診, 也大約有6萬多人死於Covid-19, 這個數目其實相當的驚人。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之後, 幾乎人人天天都會在追蹤自己住的國家的確診數量, 大家天天都在幻想何時能夠flatten the curve (將上升曲線便平緩, 也就是病情穩定)。美國至今已經超過了100萬人確診, 也大約有6萬多人死於Covid-19, 這個數目其實相當的驚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