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這則巨嬰文沒什麼營養,但有明確的目的:讓同意的人得一次情緒宣洩。

  被挑起情緒的我們,可能會使用「巨嬰」、「天理不容」、「嘴臉」這種滿滿一大包的情緒反應。但是被挑起情緒,對我們自己很不好。對我們的對話的對象,更糟糕。

  表面上,這種情緒反應會造成對話雙方無法真正溝通,因為太多精力耗在情緒勞動,不管是保護自己還是反駁對方。久而久之,就是社會撕裂,這個人人畏懼、人人痛恨、人人參與的運動。

  表面以下,更糟糕的是,通常這種挑起情緒的內容,都有一個攻擊對象,而且明確無比。內容直接引導讀者覺得那個對象就是壞、就是惡。因為情緒很容易導致人格判斷:讓我這麼憤怒的對象,怎麼可能不是惡意滿滿的壞蛋?而且他們「就是」這種人的確定感,講真的挺舒適。確定感很討人喜歡,我們的大腦無法抗拒。

  但大家活在世界上這麼久了,都知道純正的壞人遠沒有故事裡的多。所以我默默期待,討論都能對事不對人,才能把做錯的事訂正,而不是叫討厭的人去死。可惜挺難的,因為光是事情本身的牽涉範圍就不容易劃分明白。

  如果可以,每次接收「會讓我們生氣」、「能讓我們恐懼」,甚至「覺得吐一口惡氣」的資訊的時候,多花一秒想一下:他們是不是就是想要我這樣覺得?畢竟這些情緒最能轉化成分享次數。

  讓你生氣如果符合個別媒體的利益,就很可能不符合你的利益。資訊來源,無論電視或網路,免費的居多,媒體賺的都從讀者的收視率、觸及率、分享互動率而來。

  人被挑起情緒,就會被情緒所役,去做你本來不會做的事,成為你本來不想成為的人。狗血連續劇裡,通常用妒婦或火爆的青少年來出演這種角色,讓觀眾有一個想掐死的配角。這些角色的行動超不合理,但合情。

  講個撩撥情緒的故事,就叫做《你的情緒不是你的情緒》好了。

  很多人知道我寫了幾年的廣告,但沒很多人知道廣告實際在幹嘛。我們表面上是在拍影片跟寫文案,工作目的是幫客戶賣產品。但所有的策略,只要是有效策略,都能精準撩撥觀眾的一種特定情緒反應,導致購買衝動,或加深對品牌的特定印象。例如炸雞廣告一定配上細碎破裂的音效,喚起腦內的酥脆記憶。這一切都可規劃、可控,而且有人付錢給我們來精準設定情緒。我們撩撥過的情緒當然不只這麼膚淺,我們也做過競選廣告。

  跟我們做過的競選或形象廣告比起來,有一個全世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讓我覺得自己渺小無比。這個成功案例是 BLM,是 black lives matter 的縮寫。中文常翻成:黑人的命也是命 /黑命貴/ 黑命關天。

  在此之前,廣告界的經典操作案例是 "A diamond is forever"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讓全世界都把硬度最高的礦物和愛情的堅貞視為一體,讓全世界無數男性存了兩個月的薪水來求婚,以及推升鑽石的市價。鑽石至此成為寶石之皇,擁有全世界 85% 原鑽礦的 De Beers 順勢發大財。De Beers 就是這個超大型廣告的金主。

  那麼 BLM 運動的贊助商是誰呢?先賣個關子,講一下這個運動如何發跡。跟烏克蘭的橘色革命、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一樣,這個運動從社群平台起家。

  有趣的是,回溯 BLM 的運動足跡起點,是由幾個主題毫不相關的主題帳號開始。這些帳號有時尚、有生活分享、有攝影、有時事,從內容上找不出任何顯著關聯。直到這些頁面開始聚集以美國黑人為主的使用者後,才見出端倪。

  這些帳號的話題逐漸以住在美國的黑人為主,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操作的結果。怎麼操作呢?

1) 首先,從美國社會裡,找出互動區隔和主流差距最遠的次群體。除了西語裔,內部連結最密、但與主流群體連結最疏的,是美國黑人。

2) 接著,從廣告點擊數據,找出非裔美國人互動率最高的內容屬性。從用色到排版、用字到話題,長期收集,建一個專門的資料庫。

3) 再從這些粉絲頁根據收集到的特性來製作內容,有效擴大非裔美國人的粉絲數。同時從粉絲的個人資料裡,以詞頻、點閱率、高互動內容,得出各種這個族群在意的事件。並建立新的群組,邀請既有粉絲加入。

4) 從分享熱烈的群組裡,爬梳出的共同經驗,其中一項是執法過當造成的傷害,尤其針對年輕的黑人男性群體。

5) 這些群組裡開始提及這類型的經驗,也邀請更多使用者分享。同時創造與這個議題相關的 hashtag #BlackLivesMatter,讓議題發酵。

6) 除了選取群體和議題,把線上議題轉化成實際行動,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 George Floyd 被過當執法的影片,成為轉化情緒的最強故事。

7) 一直到主流媒體因為這則事件的網路聲量之大,開始重點討論,甚至不斷有名人發聲,BLM 終於從次群體議題一躍成為主流議題。

8) 零星抗議透過議題強度和族群重新塑造自我認同,成為美國各大城市串聯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這場抗議沒有特定目的,以站出來為訴求,吸引關注公平正義的美國人,不只是非裔美國人。

  與此同時,其他住有大量非裔人民的西方國家如加拿大或法國,缺乏有組織的實體行動。這是一個純正的美國運動,但是為什麼同樣有殖民、奴役、種族歧視歷史的其他非裔居住的地區,這個事件的餘波這麼薄弱?

  當然,2020 年五月,全世界都在疫情裡掙扎,為社會不公挺身而出實在奢侈。但為什麼美國人這麼願意出門抗議?明明非裔的歷史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慘烈過,至今也常常處於族裔弱勢。難道只是為美國警察職權大,容易濫權執法嗎?BLM 的官方網站絕對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標的。網站的七大要求,都完全是針對當時的美國執政政府,而不只是美國政府。因為軍方和警方,是共和黨勢力蓋過民主黨的領域。相當有趣。這是一個純美國事件,針對美國當時的執政政府。而 2020 十一月是美國總統大選。

  理論上,如果是針對共和黨的抵制聲浪,得利者應該是共和黨的國內競爭者民主黨。事實上民主黨也的確贏得 2020 年的總統大選。但任何國家的政權輪替都會影響他們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因為政黨的傾向差距甚大,就算都是基於本國的國家利益行動,也會有涉外態度的區別。而民主黨的傳統態度是收斂世界警察的行動。

  謎底揭曉:據許多美國國內調查結果,BLM 是一場由俄國主導的認知戰。後見之明看來,由俄國來把手伸到中亞和北韓這種傳統俄國勢力範圍的共和黨總統拉下台,利益脗合。另外,在選舉過後,這個話題的熱度就轉折至最低點

  不過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手段如此有效,又看似與主導者毫無關係。而且最最聰明的是,從一個社會裡既有的矛盾中,找出那個可以拉出最多仇恨的,以便分化這個社會。上次人類歷史上超成功地利用既有矛盾撕裂社會案例,例如希特勒把猶太人在歐洲的特殊地位拿出來做成一篇史無前例的大文章。我以為,所有這些奇巧的新科技手法裡,最厲害的是找出那個足以引發對立的既有矛盾

  這樣的認知戰不只一場。這部 NETFLIX 的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The Great Hack〉 超精彩,給你更多手法和細節。這是新世代的成功認知戰,而且至今有效。

  對防不勝防的認知戰,我的意見很簡單:有任何資訊讓你討厭其他人的時候,先檢討那則訊息,不要先檢討那個對象。

  台灣社會已經有很鮮明的政治偏好,如果要找一條撕裂線,政治認同簡直就是預先打好一排洞的虛線,只差人去扯開。我觀察最近的流行,是讓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不只是執政黨政府,而是政府。連中央政府底下的地方政府都是。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有什麼好處呢?舉個例,人心會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社會穩定器來重拾內心的秩序感。所有不夠成熟的民主社會,都會被這一招攻擊。因為「民主政治太亂了」。

  容許對立立場存在是民主的基本秩序。但是一個可以聽從、可以依賴、可以仰望的權威,對很多人而言,非常有吸引力。例如罪犯唯一死刑、例如亂世當用重典、例如國家大力帶動建設、例如全面普篩所帶來的一次性安全感。政府給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是很多人心中的企盼。但是只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背後就是犧牲這一個答案不包含的對象。例如全面普篩所需要的醫檢師工作量根本不可能完成,又例如罪犯唯一死刑,會讓強暴犯更樂於殺死受害人以降低被指認機會。

  認知戰可以鑽入民主政治的腰窩腹部柔弱處,從內裡侵蝕民主。在民主社會裡對民主感到失望的虛弱時刻,看似強有力的威權和極權政客就可以漁翁得利。強人政治在心理疲憊的人身上就顯得特別吸引人,因為從自己到答案,距離看似觸手可及。

  對不起,我給不起答案。但我有一個減少心理疲憊的方法可以借鏡:不要見獵心喜。看到自己討厭的對象被揭瘡疤時,不要馬上認同。看到自己認同的對象被讚揚時,不要馬上欣喜。因為你愈喜歡、愈討厭一個對象,有愈多役於情緒的反應,演算法就會給你更多類似的內容。短時間內會很不需要判斷對錯,只要符合喜惡;長時間下來,一定會遇到很重大的挫折感。例如同婚公投時,支持同婚者認知到社會存疑的比例而感到被敵意裹身。例如韓國瑜支持者在近乎狂歡的媒體熱浪和熱情的同溫層包裹下,選後希望碎裂的痛苦。我們畢竟和整個社會共存,要共同決定怎麼一起走下去。任自己討厭對方到希望他們死光,並不實際。

思考愉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麟左馬騳驫
290會員
248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已出版作品裡最滿意的是《搏落去》
麟左馬騳驫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黑洞人的概念以及如何遠離黑洞人,要遠離黑洞人,我們可以主動地選擇我們的交友圈,也可以被動地不讓這些人靠近我們。抱怨對遇到的困難沒有幫助,反而會釋放負能量影響別人。因此,成為一個永遠不抱怨的陽光人,是遠離黑洞人的第一步。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黑洞人的概念以及如何遠離黑洞人,要遠離黑洞人,我們可以主動地選擇我們的交友圈,也可以被動地不讓這些人靠近我們。抱怨對遇到的困難沒有幫助,反而會釋放負能量影響別人。因此,成為一個永遠不抱怨的陽光人,是遠離黑洞人的第一步。
Thumbnail
關係是二個人的事,過火就由不得你了。
Thumbnail
關係是二個人的事,過火就由不得你了。
Thumbnail
身為行銷廣告人,必須洞察人性才能做出好廣告。看看如何運用人性七宗罪中的貪婪、傲慢、懶惰、暴食、嫉妒、憤怒和色慾,勾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廣告中創造出誘人的情節,更能激發觀眾內心購買的渴望。 傲慢(Pride): 在廣告中,可以使用高貴、奢華或自信的形象,讓消費者感到他們在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也能展現出
Thumbnail
身為行銷廣告人,必須洞察人性才能做出好廣告。看看如何運用人性七宗罪中的貪婪、傲慢、懶惰、暴食、嫉妒、憤怒和色慾,勾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廣告中創造出誘人的情節,更能激發觀眾內心購買的渴望。 傲慢(Pride): 在廣告中,可以使用高貴、奢華或自信的形象,讓消費者感到他們在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也能展現出
Thumbnail
惡意總是需要好的包裝,才能夠持續的荼毒社會。 而鄉愿之人,也很容易被利用,站在道德高點,恣意的擴散惡意.... 傷害都是在暗處發生的 最終,你我都成為共犯! 台大歧視政見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仇恨/歧視言論的言論自由嗎? 如何定義仇恨言論?
Thumbnail
惡意總是需要好的包裝,才能夠持續的荼毒社會。 而鄉愿之人,也很容易被利用,站在道德高點,恣意的擴散惡意.... 傷害都是在暗處發生的 最終,你我都成為共犯! 台大歧視政見的啟示:我們應該尊重仇恨/歧視言論的言論自由嗎? 如何定義仇恨言論?
Thumbnail
夯寶寶日記圖片做人,大度一些,別吵、別鬧,不爭,不怒。圖片與人爭執時讓一讓,不生氣;委屈難過時靜一靜,不生氣;憤怒不滿時笑一笑,不生氣。不生氣,是對自己負責,生氣,會傷了自己身體,與其憤怒生氣,不如平心靜氣。圖片聽到流言蜚語,不生氣,淡然一笑,才是最好的解釋,清者自清,人正何懼污言!圖片遭到別人詆毀
Thumbnail
夯寶寶日記圖片做人,大度一些,別吵、別鬧,不爭,不怒。圖片與人爭執時讓一讓,不生氣;委屈難過時靜一靜,不生氣;憤怒不滿時笑一笑,不生氣。不生氣,是對自己負責,生氣,會傷了自己身體,與其憤怒生氣,不如平心靜氣。圖片聽到流言蜚語,不生氣,淡然一笑,才是最好的解釋,清者自清,人正何懼污言!圖片遭到別人詆毀
Thumbnail
語錄 你必須跳出舒適圈 才能變得不舒適 接著 就可以來買課程了 許多直銷,或是什麼什麼銷的 總之,就是要賣課程 很擅長把要「進攻」的點 裝在一個看似正面的“觀念”句 這類的東西,跟共產黨一樣 都是標準的「此地無銀」 專門朗誦「勵志標語」 實際上,只是要找下線 我好緊張啊 適當的自我懷疑 本來是一種“
Thumbnail
語錄 你必須跳出舒適圈 才能變得不舒適 接著 就可以來買課程了 許多直銷,或是什麼什麼銷的 總之,就是要賣課程 很擅長把要「進攻」的點 裝在一個看似正面的“觀念”句 這類的東西,跟共產黨一樣 都是標準的「此地無銀」 專門朗誦「勵志標語」 實際上,只是要找下線 我好緊張啊 適當的自我懷疑 本來是一種“
Thumbnail
如果你看到我的標題,那你應該很清楚我的態度了。沒錯,我他媽的就是一個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人。 以下我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在用字遣詞上面可能帶有情緒,但那就是我的感受。如果有誰感到不舒適的,那是你家的事情,你可以左轉離開,我沒有逼你強留,感謝。 最近的新聞大家也看到了,真的是令人痛心。
Thumbnail
如果你看到我的標題,那你應該很清楚我的態度了。沒錯,我他媽的就是一個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人。 以下我這篇文章可能有些在用字遣詞上面可能帶有情緒,但那就是我的感受。如果有誰感到不舒適的,那是你家的事情,你可以左轉離開,我沒有逼你強留,感謝。 最近的新聞大家也看到了,真的是令人痛心。
Thumbnail
身處網路聲量為王的時代,很多評論文章必須要跟著熱度題材走才有流量,為了不犯錯、不得罪人或是不想深究的懶惰,在評論時會精心挑選不激怒任何人的內容,選擇中立立場,不為任何一方說話,各打五十大板,即使搬出洋洋灑灑的資料分析和說明,拉過長文,在結論時仍然霧裡看花,一切交由觀眾定奪。
Thumbnail
身處網路聲量為王的時代,很多評論文章必須要跟著熱度題材走才有流量,為了不犯錯、不得罪人或是不想深究的懶惰,在評論時會精心挑選不激怒任何人的內容,選擇中立立場,不為任何一方說話,各打五十大板,即使搬出洋洋灑灑的資料分析和說明,拉過長文,在結論時仍然霧裡看花,一切交由觀眾定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