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接住的,不只是好奇,還有更多不求回報的善意】《人質卡農》

【可以接住的,不只是好奇,還有更多不求回報的善意】《人質卡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早上看到許多人轉貼捐款連結,是為了日前於Laguna Woods 的長老教會因制伏兇手而犧牲的「鄭達志John Cheng」醫師遺屬而發起的募捐。

這個禮拜最讓人心痛的新聞,莫過於斯——儘管大多討論都聚焦於兇手的動機與背景,但我更「好奇」的是教堂裡的受害者們,他們還好嗎?他們的家人還好嗎?他們的社區要在多久以後才能感到安全呢?

讀了 #宮部美幸 的《#人質卡農》,好像自己隔著遙遠的海峽,似乎也能做點什麼。

從書名來看,以為第一則短篇<人質卡農>會有個名叫「卡農」的角色,但翻遍全書都沒有⋯⋯

這「文不對題」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是宮部美幸的早期作品嗎?還是她暗藏深意,只是我沒有抓住呢?

但想想,「卡農」其實就是指「旋律重複」在不同聲部、不同時間,甚至以倒轉的方式,在迴旋不斷中相互應和,造成錯位變化的趣味。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人生——

義務教育後就是出社會,長大成人後就是結婚生子,何時升職加薪買車買房,我們都在社會價值的期許下,彷彿是工廠裡的輸送帶,成為樣版,成為「人」。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角色——

我們被目視為男人與女人,被目視為父母與大人,被目視為學生、職員⋯⋯以及種種社會期待下被賦予的身分,就像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我們不被視為「我」,只被作為隨時可被汰換的「產品」,總有一天要套上的「角色」。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日常——

日復一日,在複寫般的日子裡,計較著金錢、計較著情緒、計較著公平不公平。

但這些重複,哪怕只是一個念頭,哪怕只是一時衝動,也許就能亂拍,打壞平和,打散不協調。

我很喜歡小說的開頭:

「一萬圓紙鈔和五千圓紙鈔有多重?一公克嗎?嗯,應該沒有吧。五百毫克?只不過是兩張薄薄的紙,搞不好更輕。⋯⋯今晚花掉的錢有幾克?」

就像煩惱一樣,七個故事裡頭被霸凌的中學生、被隨意拋棄又任意解僱的女人、離婚後被視作陌生人的前妻、因為沒有孩子而幻想的母親⋯⋯

這些人所背負的「日常」已然在生死間秤斤論兩,但旁人卻能不痛不癢地給一些自以為是的建議,在即將滅頂的同時,有些不相干的陌生人卻注意到了。

口袋裡掉落下來的玩具小鴨、

一張普通的駕照、

列車棚架上的時尚雜誌、

爺爺信箋盒內的霉味紙張、

一個偶然擦身而過的熟悉面孔、

一個教室裡飄過的白色妖怪、

一個漏水的天花板⋯⋯

因為好奇,而追出去的腳步。

「如果當初」——縱使當時連死都能付諸實行,不知道能相信誰,不知道能倚靠誰的困境,哪怕只要有人願意承接住最壞的念頭,也能在人生的某個角落,重新找到活著的意義與價值,重新在變調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音色。

在宮部美幸的這本書裡,這些不幸的人們,仍極其幸運地,在陌生人鍥而不捨的探問裡,即使身為日常的「人質」,卻能在微小的善意與好奇裡被救贖,成為好好的大人。

募款金額持續上升,也許對於他們生命中哀慟逾恆的意外仍是有限,但倘能援眾人之力而編織接住他們的密網,是否他們也能再次被生命裡的光與暖照拂呢?

希望我們都能為自己,也為他人,再多做一點!

avatar-img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5會員
58內容數
個人書評為主,因私人因素離開教育界後,期許提供新課綱下國文教育的多元選書,成為體制外的教育助力。 著重議題討論與台灣文學,若有講座研習或課程設計,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對茶如癡如狂,書單也逐漸偏移--今天要來分享的書,剛好結合了「茶」、「職人」與「歷史」,都是我難以抗拒的關鍵字啊! 十九世紀,在中英兩國的貿易角力下,誰也沒想到兩種植物:罌粟與茶葉,不僅在檯面下改變了人民的飲食需求,更掀起了一場「沒有下午茶,毋寧死」的大戰--「#鴉片戰爭」。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對茶如癡如狂,書單也逐漸偏移--今天要來分享的書,剛好結合了「茶」、「職人」與「歷史」,都是我難以抗拒的關鍵字啊! 十九世紀,在中英兩國的貿易角力下,誰也沒想到兩種植物:罌粟與茶葉,不僅在檯面下改變了人民的飲食需求,更掀起了一場「沒有下午茶,毋寧死」的大戰--「#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