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不只有古道老橋,喝喝紅茶讀讀書,緬想茶鄉昔時】《草山紅》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馬上列入書單,希望 #陳志豪 教授耗經五年的史料求索,能為我解答。
這本書精彩的地方,在於緊扣著作者拋出的問題,在繁案累牘裡抽絲剝繭,直追解答的核心。
這本書是再嚴謹不過的「推理」書,如果你只想追求真相大白的爽感,如果你只想在愛恨情仇裡拼湊歷史,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
但先別急著走開,這本書對於資料解讀有著濃厚興趣,或哪怕對於茶業興衰有半點兒好奇的讀者,保證你大有福氣--因為我可是緊張感滿滿地跟著作者,按圖索驥在兩百年的茶路裡,從山頭淘出液金漫溢。
❶陽明山有茶嗎?
證據一:照片是最好的「見證者」
「愛德華‧格里Edward Greey」於1870年,在大屯山探查後,寫了茶產業的報導,並將一幀茶園景觀的照片刊登在美國畫報。
無獨有偶,1895年美國攝影師「喬治‧普萊斯George Price」亦曾拍攝大屯山的茶園景觀與採茶婦女。
證據二:清代民間土地契約&日治時期官方土地調查報告
1830年「半天寮」(三芝)的土地契約裡,即出現「茶園」承租的說明。
新竹詩人「林占梅」的<過內湖莊>有提到「平隴多栽稻,高園半種茶」,顯示當時稻米與茶園耕作並行。
除此之外,「訪談」與「分產紀錄」都支持大屯山的茶業耕作經營。
證據三:古地圖的秘密--為何茶園的痕跡被消失?
因為日本治臺政策,有意將無人登記的山野土地列管,因此於當時公布的《臺灣堡圖》刻意忽視。
但杜聰明的《回憶錄》裡,提及清代以來,他們家都在這山區中種茶賣茶,與官方製圖的出入「緣故」,書中有更深入的說明。
❷誰靠茶吃飯?
茶樹從哪兒來--從前人研究結果入手,清代官廳府志與日治產業調查報告均顯示,最晚於十八世紀末即有茶樹栽種。
茶樹品種--今日所見的茶樹,經茶改場協助使用「定序技術」(SSR),與中國福建安溪的武夷山茶種「奇蘭」同源。
製茶技術--安溪移民從家鄉帶來茶籽,於大屯山區開枝散葉;在當時盛行的「包種茶」,技術來源則是來自同安茶商。
由「方志」、「產業調查報告」、「耆老訪談」,對比「人口調查」的土地居民來歷得證。
而這些結果,又帶出了「土地開發與民間信仰」,無論閩、漳、熟番,在落地生根的歲月裡,發展出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❸我們離草山紅有多遠?
當時茶館林立的士林,仲介茶葉買賣的茶販會挑扁擔下山,再送至大稻埕精製。
我們再把眼光調回「土地契約」,土地契約裡對於用地的形容,在十九世紀後更趨具體且專業化:「茶寮」、「茶欉」顯示茶業運作的獨立與繁盛。
日治時期,日本希望搶攻沖繩的茶葉市場,於是設立「製茶試驗場」,決心發展臺灣茶業。
大屯山區多是小規模茶農,出口茶葉品質不穩定,難以與印度等地競爭;1918年,臺灣總督府頒布「茶葉獎勵計畫」,一時之間「茶業公司」各地開花。
這些地域性組織配合產業的升級與改良,在當時的「報紙」上多有宣傳;但這些商業組織也因各地行政的便宜行事,而多有補助經費的爭議。
當時引入的「機械製茶」,還有「製茶競賽」、「技術研習」在今日仍沿襲舊制;女性在亟需高度勞動力的「採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腳色。
1933年,印度等地為控制紅茶價格,導致減產影響市場,於是茶農們的機會來了!
石門庄的「阿里磅茶業公司」迅速趕上這波熱潮,背後足見石門、金山這些新興茶區,受惠於轉型而能把握商機。
包種茶馳名於東南亞,紅茶由「三井會社」與官方合作經銷至歐美。
但茶業危機仍蠢蠢欲動:
種植技術不佳,導致地力耗盡;加工製程不僅仰賴密集勞力,同時輸出經過太多關卡,成本居高不下;外銷集中特定國家,易受市場牽動。
但戰爭先來了,身為經濟作物的茶葉也只能退居休耕。
直至戰後,臺灣茶倚靠「日本、北非、美國、歐洲、東南亞」的消費得以再次站穩腳跟。
1980年代後,臺灣茶的成本已不敷國際市場需求,外銷漸轉為內銷;茶葉重地南移至高山,高山茶隨著海拔高度而備受寵愛,「精緻化」的消費走向,逐漸淘汰了大屯山區域缺工的粗製茶產業。
幸而,今日的「金包里大路」與「大屯溪古道」都還保有與茶葉相關的橋梁;山中遺留的茶寮建築,也在偶爾登臨的山客眼中,徒留殘跡。
以「史料析讀」為主的這本書,其實也暗合著今日茶葉的發展。
手搖茶盛行,但精緻化的茶葉不在此列,多以進口茶葉拚配出好滋味。
採茶的姑娘除了熟齡外,也引進大量外國勞動力;這些專業人力,的付出與回收,當越來越不成比例後,技術與後繼者自然就跟著式微。
高山的土地利用,與環境保育議題相關;若無遠識,仍得面對地力枯竭的光景。
書中有幾處,將「包種」與「烏龍」視作兩種茶類,導致段落不明其意--但仍不失為有趣好讀,甚至可做為自學教材的教科書!
推薦給你們,希望下次在陽明山走走時,也能多留意往昔勝景的片刻風流。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ㄓˊ感書店
ㄓˊ感書店
因私人因素離開學校,期許能提供新課綱語文教育的多元資源;在學習當道的現今,不追求華麗行銷的文案,只求穩扎穩打的課程設計。 藉個人書評與接案籌募「ㄓˊ感書店實體化」,希望能藉由實體教室與線上課程,提供體制外的教育活水注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