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投資可能存在的幾個盲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難以持續

如果我們利用因子投資策略,複製一個高度分散並且對特定因子有一定程度曝險的投資組合,理論上能夠接近對特定因子進行預期的長期投資報酬率,這種想法雖然合理,但是僅憑數據來推論未來,在投資組合表現低迷時,或是投資組合長期與市場走勢不一致的情況下(可能長達好幾年),絕對會很大程度影響人的情緒,很難想像完全按照某些因子來投資,不看自己選擇的公司是否擁有股價上升的潛力,就能建立非常深厚的信念。更有可能的是開始對自己的投資選擇感到質疑,說不定還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我想這種投資方式長期來看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得到,雖然因子投資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但我還沒有看到檯面上非常成功的投資者或交易者,號稱自己完完全全透過因子投資來發家致富,這也能證明,要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報酬率,絕對需要下功夫進行定性分析,而不光靠量化數據而已

即便你是超級數據信仰者,願意接受複雜的因子投資組合,要做到系統性的規劃,需要考慮到股票周轉率,以及多數公司的因子曝險狀況都會隨著時間飄移,要定期再平衡,重新選股,這也產生了摩擦成本,更不用說很多因子的定義至今仍有所爭論,例如規模因子,到底規模多小才算是小型,多大才是大型?隨著通貨膨脹及貨幣供給變化,是不是要逐年調整規模的定義,過去十幾年大型股表現比小型股更佳,如果相信小型股報酬率更好的人,過去十幾年就吃了悶虧,況且十年是非常長的時間,對多數人而言實在難以忍受。而價值因子同樣有所爭議,股價淨值比要到達多低比例才算具有價值,越低一定越有價值嗎?有些公司的技術人才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競爭力關鍵,這完全不會出現在公司財務報表的淨值或現金流上,是不是要對此重新定義價值的概念?
因子投資其實就是量化分析的一類,由於量化的投資方式容易程式化,也就有非常多的機構及個人都在嘗試,我們知道,越多人知道的事實,其有效性就會不斷減少,如果僅僅依靠一些易於理解的量化理論,就想要打敗大盤,似乎是不太實際的想法,真正傑出的投資者,肯定要做出多數人難以做出的判斷與深厚的信念

二、數據並非是投資唯一的因素

量化分析的盲點在於,財務報表中的各項數據完全是可以透過人為操作來優化或劣化的,例如亞馬遜過去十幾年刻意壓縮自己的利潤,看起來盈利非常差勁,但我們不對財報深入解析,只做表面的量化分析,不理解為何公司要壓低自己利潤,做出長期規劃,就會認為這是一家品質很差的公司,錯失過去15年成長性極佳的科技巨頭(股價年化成長38%)。

一般人僅憑自己,不易廣泛理解所有因子背後的假設,梳理大量數據,就算有能力投資到數百家具有特定因子曝險的股票,每年也需重新調節追蹤,加上整理資料的時間以及成本,可能不比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少。

三、真實的市場並非理論所假設的如此完美

我對於因子投資得到的結果並不感到意外,也大致認同,因為這個結果確實是對世界運行法則的一種簡化假設,然而我們要取得遠遠高於大盤的投資報酬率,僅憑過去的數據外推,跟真正的價值投資相比,效果看來是很有限的,多數投資文獻都是給出理論上的完美報酬率,其實常忽略了交易成本,套利限制、流動性、稅務等等問題,要在實際的市場上成功套用,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許多人認為巴菲特長期20%報酬率非常高了,但是,他在早期資金還小的時候,報酬率更為驚人,曾經好幾年都達到翻倍的水準,更不用說有許多投資人一段時間內的報酬率(5~10年)還勝過巴菲特,只是他們投資的時間沒有像巴菲特這麼久,但他們依然是傑出的投資者。

因此,我也不打算像巴菲特一樣投資非常久的時間,而是想要每兩到三年,達到翻倍的報酬,在十年內至少十倍的資產增值,透過價值投資提早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如果以因子投資的理論來看,10年以下的實際報酬率與預期報酬率,是無法保證會高度一致的,例如過去十幾年小型及價值因子就失靈了,就算後面十年真的能彌補回來,我認為這種時間跨度實在太久了,一般人要是忍受兩三年的報酬率不如預期,很可能會直接放棄,遑論十年,因子投資策略其實缺乏資金運用效率的考量,機會成本是價值投資者需具備的思維。

四、隨機論與不可知論過於消極

找到幾家潛在的偉大公司,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也不清楚公司營運、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也不太了解心理學以及科技進步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所以才想運用統計數據對自己的有限認知做出合理的解釋,甚至不斷強調擊敗市場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祖克伯、貝佐斯等近代的創業者,不僅是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厲害的投資人,他們不但不分散投資,還重押在自己的公司上,因為他們是最了解自家公司發展前景的人,如果他們的成功是隨機的,那麼,他們的成就以及思維完全都是假象,所有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機會,都只是偶然發生,剛好他們又能夠不知如何地全部掌握住,最後還得到巨大的成功。
這種偶然性,如同我們把一台車的全部零件隨意丟到泳池中,這些零件會在泳池中隨著時間推移,任意的排列組合,最後竟然組裝成一個可以順暢運作的汽車,隨機性論顯然沒辦法解釋個別情況,也很難說服我。隨機論太過消極,把很多可能性都限制住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思考,就再也沒有創業家會出現了,因為大家都不認為自己能做出貢獻,只想等待別人的付出,這對人類社會將會是很大的災難。
偉大的公司很稀少,所以只要消極的做大量分散投資,就一定能買到他們,這是大數法則,但是這樣子的投資方式,報酬率就被大幅稀釋了,多數人因為某些緣故無法嘗試或不願意學習投資,造就少數投資者的巨大成就。不過,如果真的無法做到深入的研究,我相信被動投資確實對多數人來說是最安心的資產增值方式,做太過進階的投資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價值投資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投資策略,就如同並非所有人都具備創業者的特質。
僅為個人想法 非投資建議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巴菲特說過:成長是價值投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筆者的投資理念是,在未來幾年找到下一個Amazon。在這個專題中,會將我大部分投資想法記錄下來,並深入分析我關注的公司基本面,也會不斷更新我的持股狀況。若您看完文章後對我的分享有興趣,歡迎持續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的異例,以及投資者對主動投資的矛盾心理。透過分析日經指數及波克夏海瑟威等情況,討論了要求完美投資方法的投資人所面臨的心理障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價值投資的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並揭示了許多投資者面臨的倖存者偏差問題。通過分析股市的波動與資金流入的關聯,提醒投資者認清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並建議在股市中更注重短期的投機策略而非長期的價值投資。文章中還引用故事來強調投資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困難,並鼓勵讀者理性選擇投資方式。
Thumbnail
本文我們更進一步測試股息因子能不能被價值因子所解釋。
Thumbnail
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的操作,在台灣真的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在「糟糕的投資方法」中,會看到投資人習慣透過「投資偏見」進行投資,這些偏見也是股票投資市場上的「迷信」。例如過度依賴技術線型、頻繁停損停利、研究總經、認為高風險高回報、或想靠多次進出迅速累積超額報酬 會說這些迷信與偏見的原因在於:這些方法雖然聽起來合理,但卻無法透過科學性的統計數據驗證是真的有效的
Thumbnail
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所說,「整體的事實非常簡單。金融市場的總報酬,減去中介成本,等於實際交付給投資者的淨報酬。」被動投資人其實只需把整個市場的股票都買下來就好了,肯定會獲得整體市場的平均回報。然而,既然指數就代表市場,那就把指數買下來就好了,再簡單不過。
Thumbnail
投資人找的是某種概念股,而不是追究企業長期的營運競爭力,也不在乎股價是否合理,對於股價的影響是想像力比風險或實質報酬率更重要,中短期是可能藉投機而獲利,中長期卻有不低的風險。
Thumbnail
本書是一部實證投資的實用指南,專注於因子投資,這是一種定義並系統性地遵守一系列規則,建立分散投資組合的方法。書中深入探討各類投資因子的定義、適用條件以及操作紀律,並試圖以客觀、嚴格的標準挑選出具備投資價值的各類因子。
為何買金融股 一般會想要持有金融股的投資人多半是認為金融股的波動較低且長年有配發股息,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當然也不排除少數是為了賺價差,但這種的人相對少很多。   個人認為會想要買金融股的人本身就不是在追求打贏大盤報酬,因為金融股的特性屬於成熟性產業,本來就不預期會有大幅的產業成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指數投資的異例,以及投資者對主動投資的矛盾心理。透過分析日經指數及波克夏海瑟威等情況,討論了要求完美投資方法的投資人所面臨的心理障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價值投資的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並揭示了許多投資者面臨的倖存者偏差問題。通過分析股市的波動與資金流入的關聯,提醒投資者認清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異,並建議在股市中更注重短期的投機策略而非長期的價值投資。文章中還引用故事來強調投資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困難,並鼓勵讀者理性選擇投資方式。
Thumbnail
本文我們更進一步測試股息因子能不能被價值因子所解釋。
Thumbnail
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的操作,在台灣真的是這樣子嗎?
Thumbnail
在「糟糕的投資方法」中,會看到投資人習慣透過「投資偏見」進行投資,這些偏見也是股票投資市場上的「迷信」。例如過度依賴技術線型、頻繁停損停利、研究總經、認為高風險高回報、或想靠多次進出迅速累積超額報酬 會說這些迷信與偏見的原因在於:這些方法雖然聽起來合理,但卻無法透過科學性的統計數據驗證是真的有效的
Thumbnail
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所說,「整體的事實非常簡單。金融市場的總報酬,減去中介成本,等於實際交付給投資者的淨報酬。」被動投資人其實只需把整個市場的股票都買下來就好了,肯定會獲得整體市場的平均回報。然而,既然指數就代表市場,那就把指數買下來就好了,再簡單不過。
Thumbnail
投資人找的是某種概念股,而不是追究企業長期的營運競爭力,也不在乎股價是否合理,對於股價的影響是想像力比風險或實質報酬率更重要,中短期是可能藉投機而獲利,中長期卻有不低的風險。
Thumbnail
本書是一部實證投資的實用指南,專注於因子投資,這是一種定義並系統性地遵守一系列規則,建立分散投資組合的方法。書中深入探討各類投資因子的定義、適用條件以及操作紀律,並試圖以客觀、嚴格的標準挑選出具備投資價值的各類因子。
為何買金融股 一般會想要持有金融股的投資人多半是認為金融股的波動較低且長年有配發股息,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當然也不排除少數是為了賺價差,但這種的人相對少很多。   個人認為會想要買金融股的人本身就不是在追求打贏大盤報酬,因為金融股的特性屬於成熟性產業,本來就不預期會有大幅的產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