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投資可能存在的幾個盲點

2022/05/3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難以持續

如果我們利用因子投資策略,複製一個高度分散並且對特定因子有一定程度曝險的投資組合,理論上能夠接近對特定因子進行預期的長期投資報酬率,這種想法雖然合理,但是僅憑數據來推論未來,在投資組合表現低迷時,或是投資組合長期與市場走勢不一致的情況下(可能長達好幾年),絕對會很大程度影響人的情緒,很難想像完全按照某些因子來投資,不看自己選擇的公司是否擁有股價上升的潛力,就能建立非常深厚的信念。更有可能的是開始對自己的投資選擇感到質疑,說不定還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我想這種投資方式長期來看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得到,雖然因子投資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但我還沒有看到檯面上非常成功的投資者或交易者,號稱自己完完全全透過因子投資來發家致富,這也能證明,要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報酬率,絕對需要下功夫進行定性分析,而不光靠量化數據而已

即便你是超級數據信仰者,願意接受複雜的因子投資組合,要做到系統性的規劃,需要考慮到股票周轉率,以及多數公司的因子曝險狀況都會隨著時間飄移,要定期再平衡,重新選股,這也產生了摩擦成本,更不用說很多因子的定義至今仍有所爭論,例如規模因子,到底規模多小才算是小型,多大才是大型?隨著通貨膨脹及貨幣供給變化,是不是要逐年調整規模的定義,過去十幾年大型股表現比小型股更佳,如果相信小型股報酬率更好的人,過去十幾年就吃了悶虧,況且十年是非常長的時間,對多數人而言實在難以忍受。而價值因子同樣有所爭議,股價淨值比要到達多低比例才算具有價值,越低一定越有價值嗎?有些公司的技術人才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才是競爭力關鍵,這完全不會出現在公司財務報表的淨值或現金流上,是不是要對此重新定義價值的概念?
因子投資其實就是量化分析的一類,由於量化的投資方式容易程式化,也就有非常多的機構及個人都在嘗試,我們知道,越多人知道的事實,其有效性就會不斷減少,如果僅僅依靠一些易於理解的量化理論,就想要打敗大盤,似乎是不太實際的想法,真正傑出的投資者,肯定要做出多數人難以做出的判斷與深厚的信念

二、數據並非是投資唯一的因素

量化分析的盲點在於,財務報表中的各項數據完全是可以透過人為操作來優化或劣化的,例如亞馬遜過去十幾年刻意壓縮自己的利潤,看起來盈利非常差勁,但我們不對財報深入解析,只做表面的量化分析,不理解為何公司要壓低自己利潤,做出長期規劃,就會認為這是一家品質很差的公司,錯失過去15年成長性極佳的科技巨頭(股價年化成長38%)。

一般人僅憑自己,不易廣泛理解所有因子背後的假設,梳理大量數據,就算有能力投資到數百家具有特定因子曝險的股票,每年也需重新調節追蹤,加上整理資料的時間以及成本,可能不比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少。

三、真實的市場並非理論所假設的如此完美

我對於因子投資得到的結果並不感到意外,也大致認同,因為這個結果確實是對世界運行法則的一種簡化假設,然而我們要取得遠遠高於大盤的投資報酬率,僅憑過去的數據外推,跟真正的價值投資相比,效果看來是很有限的,多數投資文獻都是給出理論上的完美報酬率,其實常忽略了交易成本,套利限制、流動性、稅務等等問題,要在實際的市場上成功套用,效果肯定會打折扣。

許多人認為巴菲特長期20%報酬率非常高了,但是,他在早期資金還小的時候,報酬率更為驚人,曾經好幾年都達到翻倍的水準,更不用說有許多投資人一段時間內的報酬率(5~10年)還勝過巴菲特,只是他們投資的時間沒有像巴菲特這麼久,但他們依然是傑出的投資者。

因此,我也不打算像巴菲特一樣投資非常久的時間,而是想要每兩到三年,達到翻倍的報酬,在十年內至少十倍的資產增值,透過價值投資提早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如果以因子投資的理論來看,10年以下的實際報酬率與預期報酬率,是無法保證會高度一致的,例如過去十幾年小型及價值因子就失靈了,就算後面十年真的能彌補回來,我認為這種時間跨度實在太久了,一般人要是忍受兩三年的報酬率不如預期,很可能會直接放棄,遑論十年,因子投資策略其實缺乏資金運用效率的考量,機會成本是價值投資者需具備的思維。

四、隨機論與不可知論過於消極

找到幾家潛在的偉大公司,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也不清楚公司營運、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也不太了解心理學以及科技進步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所以才想運用統計數據對自己的有限認知做出合理的解釋,甚至不斷強調擊敗市場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祖克伯、貝佐斯等近代的創業者,不僅是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厲害的投資人,他們不但不分散投資,還重押在自己的公司上,因為他們是最了解自家公司發展前景的人,如果他們的成功是隨機的,那麼,他們的成就以及思維完全都是假象,所有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機會,都只是偶然發生,剛好他們又能夠不知如何地全部掌握住,最後還得到巨大的成功。
這種偶然性,如同我們把一台車的全部零件隨意丟到泳池中,這些零件會在泳池中隨著時間推移,任意的排列組合,最後竟然組裝成一個可以順暢運作的汽車,隨機性論顯然沒辦法解釋個別情況,也很難說服我。隨機論太過消極,把很多可能性都限制住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思考,就再也沒有創業家會出現了,因為大家都不認為自己能做出貢獻,只想等待別人的付出,這對人類社會將會是很大的災難。
偉大的公司很稀少,所以只要消極的做大量分散投資,就一定能買到他們,這是大數法則,但是這樣子的投資方式,報酬率就被大幅稀釋了,多數人因為某些緣故無法嘗試或不願意學習投資,造就少數投資者的巨大成就。不過,如果真的無法做到深入的研究,我相信被動投資確實對多數人來說是最安心的資產增值方式,做太過進階的投資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價值投資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投資策略,就如同並非所有人都具備創業者的特質。
僅為個人想法 非投資建議
巴菲特說過:成長是價值投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筆者的投資理念是,在未來幾年找到下一個Amazon。在這個專題中,會將我大部分投資想法記錄下來,並深入分析我關注的公司基本面,也會不斷更新我的持股狀況。若您看完文章後對我的分享有興趣,歡迎持續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