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機會拜讀陳雪的《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是在大學校園內的書店,僅有中央的兩個平台會擺上較新且熱門的書,這本就擺在其中。這本書出現在我生命正值轉變的時期,我那時候跟一位女性交往(還是已經分手了?我忘記確切時間),從以前只喜歡男性,漸漸對於女性的情感探索開始感興趣。
相隔四五年再來看這本散文,我想衝擊力道變得更小,但是帶給我更多省思。
我很不習慣看散文,更直接一點說法是,我不愛看散文。除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國文課看得夠多了,再者便是,我很難從中取得共鳴。我認為散文是比起其他文學載體,較私人,文字呈現得更具有隱密性。若不能與作者取得共鳴,我似乎就是在看一個人以一種較有條理、又具有藝術性地描述自己。(就像是現在閱讀我寫的這篇,但這篇是沒什麼藝術性的心得XD)
然而這本,我雖然無法引起強烈的共鳴,也依然讀得著迷。先從結構來談,不用多說,陳雪是台灣文壇的佼佼者,整本散文看似單純敘述她的人生故事,仍然是有系統性且緊抓核心一本書。此書共有十四篇,每一篇都是她的一段人生,大多都與一位女性或男性有關係。看到第二篇,會發現陳雪並非把所有的事件照時間線列出來,而是聚焦於這一篇章想提及誰或想談論什麼主題,為讀者從她紊亂的生命中理出一個個故事。若不是內文時不時穿插陳雪的著作,我甚至會認為這是一本小說──我不曉得這對其他人而言是稱讚還是貶抑,至少對我來說,對一個不喜歡看散文的人,這本散文讓我讀得很順暢,忍不住想要繼續翻下一頁,看看陳雪又發生什麼事情。此外,每個篇章都以「親愛的:」作為開頭,就像是寫一封封信。起初不曉得陳雪筆下的「你」究竟指我們讀者,還是她人生中的某位特定人物。而這個看似不太重要的伏筆,也在最後為大家揭曉。這種類似小說的手法,我個人非常喜歡。
其次就是屬於個人情感的部分。陳雪的個性(單就在散文呈現出來的)與我完全不同,那可以說是我有點嚮往又害怕的世界。她熱情奔放,總是會主動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拋出「誘餌」。她的每一段愛情故事,會被許多所謂的「道德魔人」詬病,而我自己也很難去碰觸到這樣的世界。也因此,她的生命故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看著不屬於自己世界的小說。這讓我更躍躍欲試地去理解她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以及每一個選擇。藉由她的自白,窺探她的內心。
不過,引起共鳴一事,兩者之間必須有共通性才能達成。即便我沒有如她那般熱情如火、燃燒靈魂到願意毀滅自我,我依然在她的文字中看見自己。當我看到她的困頓、悲傷與低潮,還有最後對於自我的探挖,書本與我之間立起一面鏡子,從她的文字中重新感受過去的痛苦。我想這並非是一件壞事,反而讓我發現,過去深陷泥淖時忽略的感受,也代表我有勇氣再去面對受苦痛折磨的自己。
我對於陳雪的印象來自一兩年前自圖書館借閱的《惡女書》,是她非常早期的小說集,她的文字展現出來的辛辣、禁忌、掙扎、毀滅及死亡,深深吸引了我。我也透過課堂知道她是「女同志作家」,也因此在閱讀《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不得不說,我對於陳雪的性向探索感到驚訝。這麼說有些失禮,我以為她一直以來都知道並堅定自己就是一位女同志,從沒質疑過自己,也未曾與男性有過肌膚之親。
我這才發現,就連我,一個願意主動接觸並了解LGBTQ的我來說,竟然也產生這麼好笑的認知錯誤。發現這種「可愛又呆版」的想法後,我驚覺,原來我之所以如此困擾自己的性向,便是這麼一回事。自從與前女友交往後,我開始對女性感興趣,而我也樂於欣賞女性的外貌與身軀(當然,我也很欣賞心理,這邊想強調身體的情慾)。我渴望與女性發生親密關係,但也不至於排斥男性。對於這種沒辦法妥善分類的情慾,我始終感到苦惱。我希望能獲得其中一方的認同,而不是在異性戀與同性戀之中感受到自己的異樣。
陳雪這本書卻告訴我一件明擺著,我卻始終沒注意到的事實--不一定非得要遵從某些詞彙的定義,才會屬於什麼族群。比起社會多數人給予的定義,自己的感覺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都覺得自己的生命除了寫作沒有其他渴求(除了愛情,或者愛與寫是同一件事?)我們都認為自己無法對他人使用正確的語言說出心中的話語,不僅是因為同志的身分,而是生命對我們來說就是一連串『偽裝』的過程,不是為了偽裝而偽裝,而是真正的自己無法順暢地表達,身邊親近的人總是無法知道我們到底在說些什麼,文學是個空泛的字眼,其内涵就是我們整個破碎而混亂的生命總和。」(陳雪,《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印刻出版,2017,P.121) 陳雪把自己的生命歷程轉化為文學,不僅展現給我從未接觸的世界,也讓我在類似的傷痛與困擾中重新審視自身。陳雪在書中反覆提到自己只剩下寫作這件事情,我想我也是,唯有透過文字,才有辦法戴上一副眼鏡,看穿複雜又混沌的自己。
備註:原文於2022年1月底完成,同一篇文刊載於
艾比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