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臺北國際書展2022 | 5000怎麼買? 以讀書共和國為例 | 本週逛什麼

久違了臺北國際書展2022 | 5000怎麼買? 以讀書共和國為例 | 本週逛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睽違兩年的書展恢復拉,官方的實質優惠就是,書展三重好康迎端午 20萬張百元購書券雙重送

這年頭還有人買書嗎? 我覺得是以下族群

  1. 想要買套書的人、
  2. 想要搶限量商品的人(開幕排隊的人沒有爆滿,學生防疫去?)、
  3. 剛好假日有空的人、
  4. 想要參加作家/出版社實體活動的人、
  5. 家中要裝潢的人(找質感的書)、
  6. 線上贈品不喜歡(現場的可能更實際用到)、
  7. 剛好月初/節日想花錢的人(下面會示範5000怎麼花);

因為現在線上優惠其實不會輸現場,所以現場活動一定少量再折扣一些,給你多一點贈品,在書展現場累積滿三千發票最多可以跟主辦單位換《100元購書抵用券*6》+《限量帆布提袋一個》+《書展限定御守一個》

快速逛了一圈,除了BL、各國特色、孩童專區外,我自己是推薦兩個:

一、時報閱讀網
時報現場書籍7折,網路同步7折,我覺得很實際,畢竟7折平常不常見,現場一次累積不同額度還有優惠;現場買當然是可以先看到書,網路的話自己不用運送

二、讀書共和國(B1209)
就我所知,台灣從以前到現在至少有三種閱讀護照---時報、天下文化,還有本文的讀書共和國,我都有買過,本次選擇後者;這種好處就是一次10本以上,平均一本不用300,可以挑定價500元以內之書籍折抵1冊,基本上沒有使用期限、免運費

划算之處,以〔讀書共和國閱讀護照〕為例

  • 免運費,單本宅配,2本超商取貨---
    這點就很划算,在購物平台就不用硬湊到2、3本書跟買不需要的小物;我自己原則上會一次2本以上的書
  • 跟家人朋友分享額度---
    我自己因為身邊沒有特別愛買書的朋友,所以我用20冊的額度,如果現場是50、100冊除了更便宜,還會送更好的現場小禮
  • 成本260以下---
    以現在一般書350來說,260等於打74折,比一般價格便宜;如果用8折來算,260的書等於325折扣後的價錢,讓你買書不會只想要實惠的書,有時候勇於嘗試400多的價位
  • 選書豐富,很多出版社一起---
    有名的像是大腦喜歡這樣學、墨非定律、加密貨幣之王、沙丘、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宮西達也系列作品...當然可以多品味他們攤位再下訂,畢竟有的人習慣讀單一出版社的書
raw-image
5000元可以買什麼?當然是買看起來對折的方案
  • 英語套書+閱讀護照8冊
  • 世紀大局地圖圖解套書+閱讀護照10冊
  • 閱讀護照20冊
raw-image
閱讀護照現場優惠有:折扣、贈冊、會員禮

以我儲值20冊,4900為例,等於單本245;
現場變成20+1冊4900-100,等於單本228.5再贈送品味好禮!!!
等於現在的書隨便都要300起跳,我用將近7折甚至更優惠的價格買到一本書

raw-image
raw-image

(買越多冊當然優惠更多,不過就看個人需求拉)

以上是本周推薦,祝大家端午節愉快,錢錢變成喜歡的形狀,而且延遲享樂(分批取貨、分時閱讀);有能力的話,做好防疫,支持出版業

avatar-img
孔丘山小學徒murmurs
19會員
193內容數
聊聊我所看見的未來 元宇宙、web3.0、親子共讀、育兒甘苦 元宇宙究竟是駭客任務還是一級玩家? 我不知道 在那樣的世界來臨前 讓我和孩子一起見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幾年我本以為遠離靜態生活,每周盡量有重訓、瑜珈,中午有空的其他時間到公司附近散步走走,精神活力應該會更好? 我想可能的原因如下
從一個小小的紙箱,延伸出打包走人、物資整理、包裹開箱、異次元空間四個面向的人生況味。文章描述作者因帶走舊物被同事誤會,以及作者樂於助人整理辦公室回收物、與孩子分享開箱盲盒的樂趣,最後以貓咪和孩子探索「異次元空間」作結。
在AI時代,如何真實呈現自我?本文以公路旅行為例,探討作者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並以神話學大師坎伯的英雄旅程理論,分析動畫英雄鋼鐵人和史瑞克的中年危機,帶出作者從家庭互動中學習放下自我、靜心的體悟。
這幾年我本以為遠離靜態生活,每周盡量有重訓、瑜珈,中午有空的其他時間到公司附近散步走走,精神活力應該會更好? 我想可能的原因如下
從一個小小的紙箱,延伸出打包走人、物資整理、包裹開箱、異次元空間四個面向的人生況味。文章描述作者因帶走舊物被同事誤會,以及作者樂於助人整理辦公室回收物、與孩子分享開箱盲盒的樂趣,最後以貓咪和孩子探索「異次元空間」作結。
在AI時代,如何真實呈現自我?本文以公路旅行為例,探討作者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並以神話學大師坎伯的英雄旅程理論,分析動畫英雄鋼鐵人和史瑞克的中年危機,帶出作者從家庭互動中學習放下自我、靜心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