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行車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多年來,到鄉鎮旅行時,總是會租借自行車,因為走路太慢,但是開車又太快,尤其開車必須找停車位,不容易隨時停駐,騎單車的速度剛剛好。尤其騎車可以聽見、嗅聞到、皮膚感受到,也就是我們能用所有的感官沉浸在當地所形成的氛圍中。

多年來,到鄉鎮旅行時,總是會租借自行車,因為走路太慢,但是開車又太快,尤其開車必須找停車位,不容易隨時停駐,騎單車的速度剛剛好。尤其騎車可以聽見、嗅聞到、皮膚感受到,也就是我們能用所有的感官沉浸在當地所形成的氛圍中。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多年來,到鄉鎮旅行時,總是會租借自行車,因為走路太慢,但是開車又太快,尤其開車必須找停車位,不容易隨時停駐,騎單車的速度剛剛好。尤其騎車可以聽見、嗅聞到、皮膚感受到,也就是我們能用所有的感官沉浸在當地所形成的氛圍中。

聯合國之所以會大力推動騎自行車,主要是因為它是環保、清潔、簡單且負擔的起,具有永續性的交通工具,在都市地區可以改善交通擁擠堵塞,而且可以降低空氣汙染,在經濟弱勢及未開發地區,自行車也是負擔的起的交通工具,甚至還可以微量發電提供LED燈的照明,協助最弱勢地區在教育及醫療保健及其他社會服務。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近些年像是youbike這類的「共享單車」興起,配合捷運、公車等公共運輸系統,提供城市交通最後一哩路的需求,我也樂觀地期待,都會地區的民眾應該會有愈來愈多人採用這最環保的交通方式。

其實騎自行車除了節能環保改善空氣品質外,對於減少噪音汙染也大有幫助,都市裡汽機車的引擎聲、排氣聲……所累積的噪音會給人壓力,而且騎自行車也算是種運動,對於長期坐著不動的現代生活模式而言,騎車多多少少也能促進我們身體的健康,同時提高心肺功能及預防大腦的退化。

目前交通部觀光局規劃了一條「環島一號線」,全長960.8公里,沿線每隔大約20公里就設有補給站,若環島一圈,大約需九天,另外還有規劃25條環島支線,這些支線就能串連沿途台灣各個知名景點。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有了汽車,距離不再是問題,但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卻愈來愈遠了。

年輕時到那裏都開車,這些年只要有大眾運輸工具可以到的地方,我就儘量不開車,包括旅遊也是,以前用四輪環島旅行,後來用兩輪,現在改用雙腳慢遊走台灣。

這一方面是為了節能減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貼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我發現像我這樣改變的朋友愈來愈多,的確,這些年來,「節能減碳」這四個字從政府到民間已成為朗朗上口片刻不離的口號,也曾爆發自行車的熱潮甚至夯到生產線供不應求,訂單排到幾個月後才能交貨。

對於這兩種「風潮」,站在台灣的永續發展或民眾生活型態的轉變而言,我們當然是歡迎且極力支持的,可是卻又不免担心「節能減碳」與「騎自行車」會淪為活動或者變成休閒時多一種選擇而已,甚至更糟糕的是,為了辦活動而活動反而浪費更多資源,而腳踏車買來騎沒兩次就變成家庭的「大型垃圾」。

若是真心想透過騎自行車推動節能減碳的目的,就必須將自行車變成日常的交通工具,那麼政府該做的事情就不是在假日的風景點辦辦活動或封閉一天車道象徵性的在市區裏騎,而是要建構對自行車友善的市區環境,包括街道硬體設施的改變,法規的調整以及各種社會條件的配合,甚至,若真心想推動「無車」概念的話,就不應該再投入龐大的經費在以小客車為主的道路建設,應該將有限的資源花在大眾運輸系統,尤其應該以軌道運輸(如捷運地鐵)為主。

從歷史來看,美國之所以形成如今為人垢病的高耗能生活形態,大概得歸諸於汽車文化的盛行,與美國的發展相對比的歐洲,一百多年盛行不墜的軌道運輸系統分道而行,其中有一段令人感概的商業競爭秘辛。

1920年代,美國汽車產業發展出生產線的工業流程,能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時,為了大量推銷擴大需求,這些汽車公司秘密收購了包括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一百多個城市的電車系統。他們買下電車公司之後,不去經營反而拆除了電車車軌和高架電線,然後轉型為公車,當然新的公車就是由他們汽車產業來製造,同時,他們也透過政治游說,把建造汽車行走的馬路列為政府基本開銷,甚至將城市與城市之間,州與州之間的道路建設變成政府稅收支出的主要項目,可是,同一個時間,舖設並維持電軌的電車業者卻必須自己花錢,也因為如此立足點的不平等,電車業在美國就被小汽車打敗,退出市場,甚至幾十年來,美國透過強大的商業與政治力量,將汽車文化推展至全世界各國。唉,若不是當年的這些商業政治的密謀,今天全世界的城市都將享有省能、安靜、不塞車且戴客效率高的電車服務。想到俄國莫斯科在一百年多前就有六層的地鐵,就非常感慨!

台灣地狹人稠而且面對後石油時代,理當將有限的資源全力發展大眾捷運系統,而不是蓋一條又一條汽車走的馬路,將地面以及空中全都充斥著一環又一環的快速道路。

除了這個面對不久未來的能源考量之外,單以台灣的面積與發展,應該取法歐洲,而不是學美國。也就是台灣可使用土地面積小,不像美國地大,城市裏與城市間都以公路系統為主,我們應該學歐洲,不管是城市裏或城市間,都以軌道式的大眾運輸系統串連。

歐洲的地鐵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方便的路網早已是所有民眾最平等也最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

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位從事都市規劃的建築師寫的雜文提到,台灣在六、七○年代,進行城市規劃的選擇時,政策錯誤,將有限資源放在蓋大馬路而不是蓋捷運,他有點以「小人之心」地揣測說:「那些大官當然希望蓋又寬又大的公路囉!大家看得到嘛,而且又可以有一大堆前導車來擺場面,如果我堂堂一個高官出訪或巡查,只能在地鐵裏鑽來鑽去,那麼如何顯現我的威風,如何動員老百姓夾道歡迎塑造萬民擁護的形象呢?」

的確,台灣都市的捷運系統太晚才蓋,當老百姓已經買車在縱橫交錯的大馬路上奔馳,營建時不只浪費社會成本,都市硬體結構已形成後也不太容易再改變了。更何況,至今台灣各個城市,勉強算有大眾運輸系統的只有一個台北市(高雄才剛剛起步),逼得我們離開台北後,不開車好像也是寸步難行。

對於因應未來能源短缺及京都議定書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台灣的確必須在交通政策上做符合時代潮流與現代趨勢的調整。許多歐洲的城市,比如丹麥的哥本哈根,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是騎單車通勤上下班,這大幅降低了道路上許多小汽車的廢氣排放與耗費能源。反觀台灣,若是只在『地球日』或是『無車日』才騰出馬路讓單車待以出現在市區,老實講,那只是毫無意義的作秀。但是要讓單車真的能夠上路,一定要立法及政策上改變,否則以目前的狀況,在市區內騎單車是非常危險的事,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就在路上騎單車被小客車從後面撞上而過逝。

這個世紀全世界各國都體會到最大挑戰就是環境問題,因此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環保與省能的世紀,各國都積極推動以綠色運具為運輸的主軸,也就是以行人、自行車及大眾運輸為主,從汽車的公路系統轉換成軌道系統。但是台灣卻還停留在七○年代的思惟模式,不斷地蓋快速道路、高速公路,鼓勵耗費能源且造成空氣污染及排放二氧化碳的交通工具,這看在許多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團體眼中,實在是非常著急。

盼望台北公共單車「微笑單車」試辦成效不錯之後,能給中央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更大的信心,慢慢改變我們交通運輸的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2025/04/27
有時候在家沒事的時候,會到已離巢的AB寶房間,隨意翻閱房間裡面兩面書牆裡的書。 這些書有七成是我沒看過的,有三成是我看過推薦給她們看或者暫時借擺放在她們的書櫃裡的書。 今天隨手翻閱盧建彰導演寫的「感動,才有影響力」居然看到他寫到他們全家都喜歡看球賽的故事裡有提到我:「我以前不懂,以為只是爸爸喜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世界自行車日是對自行車這種獨特、耐用、可持續的交通工具的全球性慶祝,象徵著人類進步與發展,為人類交通和環保帶來積極影響。文章內容分享臺灣相關自行車活動路線,以及作者完成50公里騎行挑戰的心得。最後呼籲人們關注環境和健康,並提醒每一次踏上自行車都是對地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世界自行車日是對自行車這種獨特、耐用、可持續的交通工具的全球性慶祝,象徵著人類進步與發展,為人類交通和環保帶來積極影響。文章內容分享臺灣相關自行車活動路線,以及作者完成50公里騎行挑戰的心得。最後呼籲人們關注環境和健康,並提醒每一次踏上自行車都是對地球的一份承諾。
Thumbnail
前言 現在YouBike普及化後,自行車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假設要去的地點沒有捷運站,距離上又不適合開車,就很適合騎自行車。自行車有眾多好處,例如價格親民,具有方便性,站點又多,是很方便的代步工具,但是在我們享受這項便利的設施時,你又是否想過在路上自行車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呢? 我們平常在路上騎自行車會
Thumbnail
前言 現在YouBike普及化後,自行車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假設要去的地點沒有捷運站,距離上又不適合開車,就很適合騎自行車。自行車有眾多好處,例如價格親民,具有方便性,站點又多,是很方便的代步工具,但是在我們享受這項便利的設施時,你又是否想過在路上自行車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呢? 我們平常在路上騎自行車會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議題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永續旅遊」成為了旅遊業的新興話題。 從最新的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旅遊企業正以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準則,從永續管理、社會與經濟利益、維護當地文化遺產、與環境共好等面向[註1],積極發展能減少對土地傷害、與環境共榮的「永續旅遊」模式。 其中,選擇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議題關注度的不斷提升,「永續旅遊」成為了旅遊業的新興話題。 從最新的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旅遊企業正以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準則,從永續管理、社會與經濟利益、維護當地文化遺產、與環境共好等面向[註1],積極發展能減少對土地傷害、與環境共榮的「永續旅遊」模式。 其中,選擇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六月三日是聯合國明定的世界自行車日,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舉辦各種活動來提倡騎自行車。 全世界各大都市,尤其歐洲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也積極建立城市裡的單車路網,讓單車不只是休閒旅遊時使用,還是上下班與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 關於移動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自行車車臨界量」該運動源於1992年的美國舊金山,至今全球已有300多個城市共襄盛舉,旨在集合自行車騎士的力量,使路上的自行車數目達到一定臨界值後,集體出發,迫使汽車駕駛禮讓單車。在瑞士的規模也愈來愈大,最後終於在2021年六月底,達成癱瘓蘇黎世市區交通的目的。 最大城蘇黎世,將成友善自行車城市
Thumbnail
「自行車車臨界量」該運動源於1992年的美國舊金山,至今全球已有300多個城市共襄盛舉,旨在集合自行車騎士的力量,使路上的自行車數目達到一定臨界值後,集體出發,迫使汽車駕駛禮讓單車。在瑞士的規模也愈來愈大,最後終於在2021年六月底,達成癱瘓蘇黎世市區交通的目的。 最大城蘇黎世,將成友善自行車城市
Thumbnail
如果大眾運輸做得健全,會改變一座城市的樣子,也必然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更有可能的是期待一座更宜居的城市!
Thumbnail
如果大眾運輸做得健全,會改變一座城市的樣子,也必然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更有可能的是期待一座更宜居的城市!
Thumbnail
對於公路建設而言,不管是大城市或小鄉鎮,每個民眾都希望有直直的大馬路到達家門口,除了方便,也是為了抬高房價。對政府來說,蓋馬路也是容易討好民眾的政績,對民意代表而言,工程愈多回扣與政治獻金就愈多,於是乎,台灣就到處是馬路了。    有許多偏鄉,幾乎沒有人煙,卻蓋了四線道,八縣道,甚至誇張到十線道的
Thumbnail
對於公路建設而言,不管是大城市或小鄉鎮,每個民眾都希望有直直的大馬路到達家門口,除了方便,也是為了抬高房價。對政府來說,蓋馬路也是容易討好民眾的政績,對民意代表而言,工程愈多回扣與政治獻金就愈多,於是乎,台灣就到處是馬路了。    有許多偏鄉,幾乎沒有人煙,卻蓋了四線道,八縣道,甚至誇張到十線道的
Thumbnail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
Thumbnail
 紅燈。穿著套裝的OL、帶著長袖和口罩的中年阿姨,以及像我這樣的通勤機車族停在十字路口。這是台灣的日常風景。儘管大多數人都搭得起公共交通工具和汽車,但摩托車,或說機車,在台灣仍然很受歡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