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前先理心《致富心態》:(2)如何看待不確定性?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你在玩一場由七十億名的參賽者,和數不清的行為決策所組成的賽局。

不論你再怎麼對自己的決策謹慎行事,其他參賽者的思考和行動你完全無法預料和干涉,甚至不只是人類,世界本身都是個充滿複雜變數的參賽者,它會以你難以預料的方式干預局勢。

賽局裡充斥著過多難以預料的不確定因子。

沒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本身是個中性的概念,它無關好壞,只是降臨在人們身上時,有些叫做「運氣」,有些則叫「風險」。

風險和運氣,是一體兩面的兄弟。只要還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一天,就要對它們要有相同程度的敬畏。

不論是投資、創業、還是日常工作,人們總是想要在過去或他人的實際案例進行研究,找到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的成功模式。

但是考量到風險和運氣的作用時,你會發現可變動的因素太多了,不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案例,都有可能無法導出可放諸四海皆準的有效結論。

比爾蓋茲有云:「成功是最差勁的導師,會讓聰明人以為自己絕不會失敗。」但其實這也不代表失敗就會是個好老師,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當事人不見得做的是錯誤或愚蠢的決策,他們失敗的原因說不定只有一個:「倒楣」。

那這代表著商業經營或是投資的歷史案例分析都毫無用處?也不盡然,只要注意別太聚焦研究特定人士與個案,去試著掌握背後的那個不變的規律,這樣也才能提高個人的認知效率和維度。

在瞭解了不確定性的無情之後,可以試著對自己和他人的失敗可以更寬容一點,然後把精力拿來檢討可以由個人意思和能力來掌握的部分,來取代對於特定人物的責難、尤其是自己。


raw-image


什麼樣的風險都應該冒?



不論我們要進行投資、或是創業,或是依附一個組織成為其中一員,風險都會伴隨而來,只是大或小的差別而已。

那麼,這代表著所有的風險你都應該去承擔嗎?

投資界就是一個隨時與風險為伍、與混沌競合的領域。而這個領域永遠的指標與傳奇人物:華倫.巴菲特,肯定也是「與風險相處」這門技藝的箇中翹楚。

那麼,巴菲特本人會不會「所有的風險都去冒」?

我們可以清點一下他的一生之中,沒有做過什麼樣的事情:

  • 背負債務
  • 經歷過十四次經濟衰退,其中任何有一次驚惶失措而拋售持股
  • 敗壞過自己的商譽
  • 死守某一套策略、某一個世界觀、某一個股的過去趨勢
  • 依賴別人的錢來投資
  • 讓自己過勞,導致必須離職或退休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再怎麼冒險犯難,也不會讓自己處在一個危險到難以生存或冷靜思考的地步。

因為人類有著「管窺效應」這樣的認知偏誤,當一個人處在於極為稀缺某項重要資源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就只會聚焦在那個項目裡,下意識地對其他東西視若無睹。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中駕駛著一台汽車,朝向著隧道口高速前進一樣,此時他的注意力窄到只能看到最前方一個狹小的點,而看不見其他可能重要而長遠的部分。

巴菲特非常明白,把自己擺在一個難以翻盤的處境,或處在一個難以思考著長期利益的心境的話,這樣的風險巨大到他無法背負。

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曾說過:「你可以熱愛冒險,但應該徹底厭惡破壞。」

我們都已經知道,風險是我們應該習以為常的對象,不論我們喜歡它與否。

但當這個風險大到可能會毀滅你的時候,那就另當別論。

不論我們期待的是飛黃騰達、大富大貴,亦或跟作者一樣平凡簡單的富足人生,達到這兩者的先決條件,都是最起碼要有先存活下來的能力。

任何能讓你成長的項目都一樣,你要做的就是持續下去,持續在賽局裡「活下去」。


raw-image


預留犯錯空間:確保你能存活的技術



在我們義務教育時代,父母和師長多半會教我們對於未來的人生立定計畫。然後時間往後推個十餘二十載,100 個人之中有 99 個人會跟你說,他們的人生根本沒完全按照這樣的計畫來走。

原因是上一段所講的:風險、不確定性因素。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但,這不代表說對未來應該要毫無計畫。反而你該做的,是把大方向訂定出來,承認未來一定會有某些部分勢必讓你無法按計畫來走,這時再靈活地針對原有計畫來修正。

一套好的計畫不會無視最糟的狀況,反而會考慮這樣的結局可能發生,寫在劇本裡面,來預留犯錯空間

預留犯錯空間的智慧是,承認不確定性、隨機性等未知因素是人生中的必然存在。跟它們打交道的唯一之道,就是把「最好的期望」與「最壞的打算」之間的差距拉大,就算「最壞的打算」發生,你仍能保有能東山再起,再進入賽局的能力。

這也就是班傑明.葛拉漢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的概念。

安全邊際的簡單解釋是這樣的:「容許事物出錯的最大限度」。大到讓事情走向最差的狀況、差到整個當初訂定的計劃等於整個作廢,即使這樣你仍活著、還有資源和餘力;頂多摸摸鼻子,韜光養晦之後再拚個東山在起。

安全邊際有著多種表現形式:節儉的預算、靈活的思考、寬鬆的時程表、多種收入來源……等。

特別是在進行重大財務決策之前,盤算一下會發生的最壞狀況,是否有可能讓自己這一輩子無法再東山再起?是否有傾家蕩產、無法再恢復到最基本的生活水準之可能?

不管這個機率是大還是小,以上兩個問題答案如果有任何一個是「Yes」,就請你再重新考慮一下。

另外介紹一個運用到了「預留犯錯空間」這樣概念的心智模組:避免單點故障 (single points of failure)。如果一個系統需要仰賴單一一個部位才能運作,那就是極大的風險,因為萬一這個部位因故無法運作,災難就會到來。

把避免單點故障這個概念用在人生裡,以基礎生計做個比方。假設你沒了目前這份主要的工作,而你也沒那個能力、知識去找其他的工作和收入來源讓自己溫飽,進而持撐到再上一層樓的機會到來的話,那就是你必須思考備案之時。


raw-image


你如何去看待「壞事終究會發生」這個定律?



請同時「樂觀」又「悲觀」。

這句話聽起來相當地矛盾,因為在這裡所謂樂觀和悲觀都需要另外的定義,請聽我娓娓道來。

這裡我講的「樂觀」,並不等於是盲目地正向思考,去相信每件事情都非常地美好、不去看事物都會有的負面要素。那種叫自我感覺良好。

「真正的」樂觀,是相信一路上會有挫折發生、但是長期下來依照機率算來,得到好結果的機率高於壞結果,終究事情還是會走向好的方向。

而在這裡所謂的悲觀又是指什麼?是指對於任何的利空消息都過度反應,像是投資市場上危言聳聽的一般散戶們嗎?

雖然聽起來這樣的描述很負面,但其實這種定義的悲觀也並不完全是件壞事。

因為根據《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說,人類有著一種「損失趨避」的認知偏誤,這種傾向是一種生物演化優勢。它讓人可以更專注地把資源跟精力花在處理外在的威脅,以防止手上的資源繼續流失。

在這裡我想講的悲觀,是個更積極的定義,意思是「降低你的期望值」。

我們一旦做了什麼努力和投入,心裡必然會期待著某個特定的理想結果,不可能不抱任何期待,否則一開始就不會投入。

但我們都知道,風險是普世規律,你不希望看到的結果,還是有機率會發生,和你有多麼努力、計畫多麼縝密都無關,。

為此最好的想法是,在你的心目中把「你真正想要的結果」的發生機率,認定為遠低於「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結果」。

做妥善的計畫、努力和準備,然後不要太期待最好的那個結果會發生,並對最壞的消息事先坦然接受,這就是在這裡我所定義的「悲觀」。

降低期待,是感到幸福和驚喜的好方法。

你要同時「樂觀」地去看待自己長期且緩慢的成長幅度,要理解到成長是經由多種因素交織、蘊釀而成,在可控範圍之內的短期挫敗都在預期之中,不會因此而放棄了持續、或忽視了日後發展的可能性。

同時也要很「悲觀」地戒慎恐懼,瞭解並且接受巨大的挫敗很有可能在那麼一瞬之間發生,儘管如此你也早已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重新訂定其他計畫、謀求東山再起,因為你還活在賽局裡。


raw-image


唯偏執狂能生存



再引用一下世界上對風險的瞭解最深刻的人: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另一句名言:

「具備優勢條件與求生能力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前者需要依附後者而生。你得不惜一切代價,避免你的求生能力被破壞。」


「致富」和「守財」都是處理資產的技術,但是兩者需要不同的心態和技能。

致富需要冒險,需要保持樂觀,勇於踏出舒適圈。

而守財需要的與之相反,你需要保持謙卑,帶有一點悲觀,擔憂你所獲得的一切有可能很快地就失去。保持節儉,並且接受你的成功有部分得歸功於運氣。不要太仰賴過往的成功經驗、過於重複使用相同的策略。

這樣也許會讓人聽來像個偏執狂,但能當個把「樂觀」和「悲觀」這兩種互斥概念揉合在腦海裡共存的偏執狂,就能讓你最大概率地過上富足不匱乏的人生的話,我認為不妨試試。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eorge
44會員
65內容數
以簡明的文字,探索心智、思考與知識的本質
George的其他內容
2023/12/12
首先,感謝各位持續支持我的作品。 本專欄的系列連載,後續只會更新在我於這個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上所建立的同名專題刊物「George本質思考筆記」裡,將不繼續在方格子刊登。 喜歡這個創作主題的朋友,我誠摯邀請你點選以下連結免費訂閱。訂閱之後,不但每周會收到最新的作品更新,並且
Thumbnail
2023/12/12
首先,感謝各位持續支持我的作品。 本專欄的系列連載,後續只會更新在我於這個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上所建立的同名專題刊物「George本質思考筆記」裡,將不繼續在方格子刊登。 喜歡這個創作主題的朋友,我誠摯邀請你點選以下連結免費訂閱。訂閱之後,不但每周會收到最新的作品更新,並且
Thumbnail
2023/12/11
2023/12/11
2023/12/04
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Thumbnail
2023/12/04
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致富心態: 人的情緒心理才是主宰金融結果的原因,不是金融工程可預測的。  
Thumbnail
致富心態: 人的情緒心理才是主宰金融結果的原因,不是金融工程可預測的。  
Thumbnail
三大重點: 不要讓某一個投資決定或部位重大到可以對你的整體財務狀況造成毁滅性的後果 時間是投資裡最強大的力量,會讓小錢日益茁壯,而且把大錯誤消弭於無形 買進並持有,而非買賣操作
Thumbnail
三大重點: 不要讓某一個投資決定或部位重大到可以對你的整體財務狀況造成毁滅性的後果 時間是投資裡最強大的力量,會讓小錢日益茁壯,而且把大錯誤消弭於無形 買進並持有,而非買賣操作
Thumbnail
破題先說,我買過美股,但我在操作上,多次進出Tesla、選擇權的的經驗,我知道我絕對稱不上價值投資人,因為賠得比賺得多。 不過在多次憑藉實力虧損的經驗下,開始思考轉性成為一個價值投資人。於是轉身閱讀起【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Thumbnail
破題先說,我買過美股,但我在操作上,多次進出Tesla、選擇權的的經驗,我知道我絕對稱不上價值投資人,因為賠得比賺得多。 不過在多次憑藉實力虧損的經驗下,開始思考轉性成為一個價值投資人。於是轉身閱讀起【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Thumbnail
《致富心態》這本書也是超級火紅,是許多人在提到投資理財時,都會提到的一本書。《致富心態》的副標題是~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這本書的作者 摩根‧豪森 是華爾街日報 的知名專欄作家。他認為我們應該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投資與理財,而不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
Thumbnail
《致富心態》這本書也是超級火紅,是許多人在提到投資理財時,都會提到的一本書。《致富心態》的副標題是~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這本書的作者 摩根‧豪森 是華爾街日報 的知名專欄作家。他認為我們應該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投資與理財,而不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
Thumbnail
華倫巴菲特的投資之道其實是「時間」,但很少有人會專注在這上面,沒有一本書書名直接寫到「我投資了75年」,因為那樣子不酷,那樣的書絕對賣不出去。這本書則希望透過20堂課,幫助大家找到自己投資理財的方式。
Thumbnail
華倫巴菲特的投資之道其實是「時間」,但很少有人會專注在這上面,沒有一本書書名直接寫到「我投資了75年」,因為那樣子不酷,那樣的書絕對賣不出去。這本書則希望透過20堂課,幫助大家找到自己投資理財的方式。
Thumbnail
⋯⋯像是人心、市場周期、風險的搖擺、防禦性投資(安全邊際)與反向投資策略⋯⋯等,都同時受用於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領域。
Thumbnail
⋯⋯像是人心、市場周期、風險的搖擺、防禦性投資(安全邊際)與反向投資策略⋯⋯等,都同時受用於傳統金融與加密金融領域。
Thumbnail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你在玩一場由七十億名的參賽者,和數不清的行為決策所組成的賽局。 不論你再怎麼對自己的決策緊慎行事,其他參賽者的思考和行動你完全無法預料和干涉。 甚至不只是人類,世界本身都是個充滿複雜變數的參賽者,它會進行難以預料的隨機干預…
Thumbnail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你在玩一場由七十億名的參賽者,和數不清的行為決策所組成的賽局。 不論你再怎麼對自己的決策緊慎行事,其他參賽者的思考和行動你完全無法預料和干涉。 甚至不只是人類,世界本身都是個充滿複雜變數的參賽者,它會進行難以預料的隨機干預…
Thumbnail
股票投資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 它有專業的國家證照考試, 在大學裡也有許多財經投資相關的科系, 但這些專業人士的投資績效跟他們的專業知識並沒有太大的強相關. 換句話說, 許多普通人的投資績效都比專業財經人士來得好, 為什麼呢?
Thumbnail
股票投資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 它有專業的國家證照考試, 在大學裡也有許多財經投資相關的科系, 但這些專業人士的投資績效跟他們的專業知識並沒有太大的強相關. 換句話說, 許多普通人的投資績效都比專業財經人士來得好, 為什麼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