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喜歡一個人是很自然的事
我想每個同志都被問過同樣的問題:「妳怎麼確定妳喜歡的是女生?」「你怎麼確定你喜歡的是男生?」每回聽到這個問題,心裡都只想問那些異性戀男女:「那妳/你怎麼確定你喜歡的是男/女生?」
從小有人教過我們「喜歡一個人」應該要是什麼感覺嗎?好像沒有!喜歡一個人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我記得第一個會讓我跟在她身後的女人是我小學三年級的美麗老師。她有一頭微捲的長髮及肩,年級與我母親差不多,可能快三十或三十出頭,身材也與我母親的高䠷、瘦長差不多,是個小學男孩都會偷偷喜歡的那種女老師。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小學每兩年才換一次老師的慣例,卻在我升四年級那年換來了一位凶狠愛體罰的男老師,我便常常中午跑去三年級老師的教室,跟老師一起吃飯。
跟她在一起時,有一種安心感,說不上是「喜歡」,卻又一定是某種程度的喜愛,且肯定是在我獨來獨往在群體裡無法有認同感的童年,陪伴過我很長時間的人。每回我都拿著便當去她班上的教室找她吃飯,老師也沒有拒絕就讓我坐在她身邊一起吃飯。
一樣是小學三年級那年,我跟隔壁座位的男同學Z,經常打打鬧鬧、鬥嘴吵架,像所有小學故事裡會上演的劇情,在桌上畫中線,然後嚴正警告隔壁座位的同學:「不准超線。」我們經常性地打鬧到被那個美麗老師叫到教室後面罰站,在聯絡簿上寫下向父母告狀的句子,回家時我便會被父親責斥:「不要再讓老師寫你上課不專心。」我便和Z默默地變成在桌面下打鬧,有時碰碰彼此的身體又像觸電一樣彈開,他是我喜歡的男孩,我不確定他知不知道?還沒告訴他,他就在升四年級後就轉學到其他學校,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或聯絡過。
我喜歡過的人很多,從年長如我父母的師長,到跟我同齡的同學、玩伴都是男、女皆半,很少去思考「喜歡一個人」應該替自己設下什麼目標?什麼樣的年紀可以喜歡,什麼樣的年紀又不行?什麼樣的性別可以說喜歡,什麼又不可以?
喜歡是很直覺的心裡感受,有時也許是在孤單的童年與青春中願意和自己相伴的人;有時是因為需要長輩關愛,所以特別需要溫暖而在喜歡的師長身邊感到心安;有時可能是看著看著就覺得開心也沒有多想的就這麼看著;有時會是「期待自己成為那樣優雅、沈穩、溫柔、大方、開朗、有正義感⋯⋯」的樣貌,而有了仰慕之意⋯⋯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就告了白,讓對方知道「我喜歡你/妳」。
年紀小的時候,說出口的喜歡,大部分的人不以為意,就是被個孩子喜歡了嘛!像跟爸爸媽媽說:「我好喜歡你喔!」那麼自然;年紀長一點「喜歡」變成了一種需要看對象、挑場合、選時機的東西,我依然不顧所有的性別、年齡,總是很直白的向喜歡的人說:「我喜歡你/妳」,卻常引來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好像我多麼缺乏被愛一樣:喜歡男老師會被說成戀父,喜歡女老師就又變成戀母,喜歡同性就又變成不正常的變態,好像這世界只容許每一個人用同一套標準去喜歡「應該喜歡」的對象!
而且人往往害怕被「不對的人」喜歡上!不對的年齡、不對的性別、不對的身分、不對的場合、不對的時機,卻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或是「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及畫出自己的底線」。(「喜歡」與「在一起」還有一大段的距離,就更別談那所謂的「愛」了!)
每回遇到有人問我:「妳怎麼確定妳喜歡女生?」我最常想回答的答案是:「其實,我也沒有真的確定我喜歡女生,但是我很確定我喜歡那個我喜歡的人!」這個問句的潛台詞其實是:「你怎麼確定你是同性戀?」所以我選擇回答這個潛台詞想問的事!沒有人會去問一個異性戀:「你怎麼確定你是異性戀?」對吧?頂多會問:「你怎麼確定你喜歡這個人?」
喜歡一個人是很自然的事,人會想盡無數種理由,去感受自己的喜歡,也從那樣不斷尋找「喜歡的理由」去歸納自己的內在:喜歡這個人是因為A理由,喜歡那個人是因為B理由,喜歡任何任何的人事物都有其理由,最後總會歸納出「自己想跟他/她在一起」的條件,尋找那個成為陪伴自己人生的人。這個過程怎麼可能用很精準、明確的答案來回答呢?誰不是經過一再的選擇以及不斷地磨合才有可能找到那人呢?
「你怎麼確定你喜歡的是同性?」這個問句往往是心裡被性別框架框起來的人才會問出口的話,沒有人會問任何一個異性戀這個蠢問題。
別被這種句子給震住,也不用多想它背後的潛台詞。喜歡一個人是很自然的事,人都是從各種自己喜歡的樣態中,尋找出那個當下最吸引自己的人,那經常是很難用具體的形容從言語、文字中表達出來的事。每個人在遇到喜歡的人,肯定是要花一點時間在心裡不停的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每一種喜歡都有它各自不同的答案,只有自己心裡會知道這個問題的解答!
(很多人根本沒找到答案就結婚/在一起了,不是嗎?這根本不是問題啊!有時就是衝動而已!結果後來常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哈哈哈哈。)
P.S
這篇放這首吧!戴愛玲〈對的人〉
圖:20190106我參加過的那場同志婚禮,Canon EOS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