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票配息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拿自己的錢 還叫配息嗎?
《銀行存款》
存100元每年給利息10元 領完利息存款還是100元
《債務欠款》
欠100元每年給利息10元 還完利息債務還是100元
《租金收入》
100元的房子固定收租10元 租金收完房子還是100元
《基金配息》(部分)
投資的停利停損 配息來自於已實現損益
《股票配息》
買100元的股票配息10元 配完本金只剩90元
配息之後 那配息的錢呢?
15元的股票 拿回1.5元的現金 股價剩下13.5元
接著填息 漲回15元(股價上漲11.11%) 這時候(報酬)配息率10%
完成存股的基本條件
同樣的資產換成累積型 跳過配息這段
也進入填息的階段 也是股價上漲11.11% 變成16.67元
(公司有獲利 對此反應到股價上
有甚麼理由 是因為沒配息股價就不會上漲了?
或是填息的理由就是因為有配息出來嗎?)
複利的效果讓兩者出現差距
配息出來的1.5元 沒有享受到11.11%的上漲
股息再投入的投資方式
會浪費除息日到發放日的時間成本
還有再投入的手續費 增加再投資風險
配息為核心的投資人通常策略建立在 長期持有 持續的買入 跌越多買越多
並期待股價填息 幸運的話還能有額外的增長 靠著配息支應各項支出
如果需要用錢的時候 剛好是下跌段 不就虧錢了嗎?
那配息的時間點就會在賺錢的時候嗎?
配息出來是讓該筆金額 錯過後續的漲幅
錯過長期投入複利的效果
對賣出手中持股 尤其是下跌段
就會有實現帳面虧損的趨避心理
因而轉而投向高配息資產 讓資產自動幫你配息 免去你要自己動手
眼不見為淨
投資是期待整體部位的上漲 要填息也是需要股價的上漲
配息則是持續把資金往外領 錯過上述兩個對投資跟填息的期待
有點小矛盾嗎?
認為下跌才有保護 預期的下跌心理
那乾脆不要投資 投資是預期下跌?
下跌的保護應該依賴資產配置
像是相關係數不高的資產 或是地區性的不同等等
而不是直接手拿現金
avatar-img
11會員
95內容數
透過各種新聞媒體 機構文章 制度探討金融圈資訊不對稱 希望稍稍改善台灣資訊不對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inanceMix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偶然比較標普500ETF SPY & VOO的其中一個差別 就是他們的發行結構 也是Vanguard成功的原因之一 讓費用越來越低的推手 研究比較之後 對 我這篇就是來吹捧公司結構的
偶然比較標普500ETF SPY & VOO的其中一個差別 就是他們的發行結構 也是Vanguard成功的原因之一 讓費用越來越低的推手 研究比較之後 對 我這篇就是來吹捧公司結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以等到滿意的價格再賣出,決定權在投資人自己,不過許多散戶面臨的情況是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跌到受不了、恐懼的心理狀態才賣出,被市場情緒牽引而喪失自己決定何時結算的權力。
Thumbnail
股息資金是活水,但不一定會立即全部重回股市,而且也不一定願意以當下偏高的價格進場。如果除息前的股價已被拉抬至相對高檔,除息可以視為高檔減碼,這些出場的資金應該是比較想等股價回跌,有較好的機會再撿便宜
Thumbnail
台灣部分投資人喜愛配息型投資標的,最好能配得高又穩,滿足「高股息」的特性。 通常可以配出高息的公司,本業相對比較沒有成長性,沒有每股盈餘(EPS)再投資擴張業務需求,才會配較多的股息吸引投資人。 回到投資選股的根本,最主要的關鍵是公司的獲利狀況。 每年穩定而且高水準的每股盈餘(EPS)
債券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兩個來源:配息和資本利得/損失。 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債券的總體投資表現,也就是我們說的總報酬。 決定持有到到期,「買進價」則會決定到期時的資本利得/損失。 因為持有到「到期」,則會歸還票面金額100。 舉例: 債券A 票面利率: 4.50% 到期收益率
既然現金股利(只討論會填息且會成長的)相比於買賣價差會有稅務上的劣勢,那麼現金股利到底有甚麼好處?我覺得現金股利的好處主要有兩點,(1)現金流量與(2)對長期投資投資人心態上的幫助。
Thumbnail
00919最新一季度(2024.Q1)配息每單位0.61元,年化配息率達10%以上,高股息ETF再度搏得滿堂彩。部份投資人會存在著某種心態:只要給我10%,莫管大盤漲跌,也不介意成份股是好是壞,我就想單純地年年領息10%。 投資可以很簡單,但投資不會沒有風險。
Thumbnail
很多人開始買股票後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股票漲了後,該不該賣出、獲利了結呢?但一旦賣出後,有可能再也買不回當時的價格了;但是不賣出的話,難保有一天不會跌落,損失財富。老實說這個問題的煩惱其實還蠻奢侈的,因為代表股票沒有套牢,反而上漲,才有這種奢華的煩惱。但停不停利其實網路上說法很多,沒有標準答。
社群上有朋友討論到一件事情,說這個零股息啊淨值下降等於是股價下跌。有人說填息才等於賺錢,但填息等於上漲,理論上不配息,同樣上漲的幅度能賺比較多。領息要等股票上漲,不就代表說買賣的主控權不在自己身上嗎?因此有人說領息,後面要把利息再買回來才行(再投入),就是再投入才會有複利的效果。   可是如果你
1.著眼於看得見的股息,對於投資人的心性較容易維持長期投資。 當對於未來的公司股價漲幅不敢把握有持續的漲幅時,擁有穩健配息與填息紀錄的公司較令人安心,即使股市短期系統性的下跌,但由於股息配發的紀錄穩健,且今年度是配發上一年度的股息,因此股息的配發率與金額可以推估,較不影響投資人的心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以等到滿意的價格再賣出,決定權在投資人自己,不過許多散戶面臨的情況是上漲時捨不得賣出,跌到受不了、恐懼的心理狀態才賣出,被市場情緒牽引而喪失自己決定何時結算的權力。
Thumbnail
股息資金是活水,但不一定會立即全部重回股市,而且也不一定願意以當下偏高的價格進場。如果除息前的股價已被拉抬至相對高檔,除息可以視為高檔減碼,這些出場的資金應該是比較想等股價回跌,有較好的機會再撿便宜
Thumbnail
台灣部分投資人喜愛配息型投資標的,最好能配得高又穩,滿足「高股息」的特性。 通常可以配出高息的公司,本業相對比較沒有成長性,沒有每股盈餘(EPS)再投資擴張業務需求,才會配較多的股息吸引投資人。 回到投資選股的根本,最主要的關鍵是公司的獲利狀況。 每年穩定而且高水準的每股盈餘(EPS)
債券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兩個來源:配息和資本利得/損失。 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了債券的總體投資表現,也就是我們說的總報酬。 決定持有到到期,「買進價」則會決定到期時的資本利得/損失。 因為持有到「到期」,則會歸還票面金額100。 舉例: 債券A 票面利率: 4.50% 到期收益率
既然現金股利(只討論會填息且會成長的)相比於買賣價差會有稅務上的劣勢,那麼現金股利到底有甚麼好處?我覺得現金股利的好處主要有兩點,(1)現金流量與(2)對長期投資投資人心態上的幫助。
Thumbnail
00919最新一季度(2024.Q1)配息每單位0.61元,年化配息率達10%以上,高股息ETF再度搏得滿堂彩。部份投資人會存在著某種心態:只要給我10%,莫管大盤漲跌,也不介意成份股是好是壞,我就想單純地年年領息10%。 投資可以很簡單,但投資不會沒有風險。
Thumbnail
很多人開始買股票後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股票漲了後,該不該賣出、獲利了結呢?但一旦賣出後,有可能再也買不回當時的價格了;但是不賣出的話,難保有一天不會跌落,損失財富。老實說這個問題的煩惱其實還蠻奢侈的,因為代表股票沒有套牢,反而上漲,才有這種奢華的煩惱。但停不停利其實網路上說法很多,沒有標準答。
社群上有朋友討論到一件事情,說這個零股息啊淨值下降等於是股價下跌。有人說填息才等於賺錢,但填息等於上漲,理論上不配息,同樣上漲的幅度能賺比較多。領息要等股票上漲,不就代表說買賣的主控權不在自己身上嗎?因此有人說領息,後面要把利息再買回來才行(再投入),就是再投入才會有複利的效果。   可是如果你
1.著眼於看得見的股息,對於投資人的心性較容易維持長期投資。 當對於未來的公司股價漲幅不敢把握有持續的漲幅時,擁有穩健配息與填息紀錄的公司較令人安心,即使股市短期系統性的下跌,但由於股息配發的紀錄穩健,且今年度是配發上一年度的股息,因此股息的配發率與金額可以推估,較不影響投資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