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河東柳氏】

【南北之世-河東柳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古大篆『卯』字讀當言『柳』,古『柳』『卯』同字」。

根據《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的考證,因為「卯」讀做柳,所以「劉」「留」「聊」「柳」其實本來都是形聲字。

是王莽時代在拆「卯金刀」,所以把卯用來借代昴,後來就亂了。


相傳,河東解縣柳氏,是自秦末移入,在東漢就已經崛起的世族。不過,兩漢三國,你都不會看到什麼知名柳氏人物。

說柳城知道的人就多了,遼東柳氏確實在《三國志》記載中。河東柳氏,在裴松之的注裡面可以看到,賈逵的大舅子就姓柳。

賈是大姓沒錯,結親的對象也不會太撿角啦。

說到老婆姓柳,可能又會又更多人想到知名女子柳月娥了。

柳氏起於北方,知名於南朝。概略在西晉末年,名叫柳卓的男子,從河東解縣搬往襄陽,後官拜汝南太守。

不難想像,是因為永嘉之亂南下,並且得以領兵防衛東晉。

那年代可不是老闆看你帥你就有兵領的。柳卓定然並非孤家寡人,而是帶了不少族人財寶而來。他的兒子柳恬,孫子柳憑,也分別當到西河太守與馮翊太守。

從地名就可以看出,柳氏肯定是參加了南朝北伐。

特別是柳憑,這應該是劉裕北伐攻下長安才有的官職。這也是為什麼柳氏沒有出現在歷史檯面的原因了。

以東晉而言,柳氏顯然是荊州派系,而不是劉裕的北府派系。


柳氏第一個在史書上登板,並留下父祖記錄的,就是柳憑的兒子,柳元景。

在荊州,河東柳氏也算將門世家,柳元景從小就武藝高超,且沉默寡言。劉裕死後,荊州刺史謝晦招聘了當時不到二十歲的柳元景。

但柳元景還沒動身,謝晦就被朝廷攻打處死,好理家在。

避過了滅族之禍,柳元景再次為新的荊州刺史服務。

劉宋朝廷政局已經穩定下來,荊州由最被信任的親王劉義恭管理,柳元景的飛黃騰達之路也跟著展開。

先是碰到故鄉襄陽反亂,柳元景就做為地頭蛇領兵出擊。

南朝荊州刺史是駐江陵的,襄陽通常是雍州刺史。對劉宋來說,襄陽,就是荊州對北最前線。

柳元景平亂安民,自此駐守,隨後又參與元嘉北伐,一度自荊州推進至弘農,與徐州攻下洛陽的友軍相互呼應。數次大破北軍,擒得俘虜,卻發現多是舊里鄉民,哪是什麼兇惡蠻夷。

柳元景決定多施仁義,少做殺傷。

結果呢?

歷史不是小說,柳元景的做法,只是讓北軍敗而不損。隨著北魏支援來到,再也無法抵敵,元嘉北伐以大敗收場。

爾後,宋文帝過世,荊州派支持皇子劉駿,反對正統繼位的劉劭,革命成功。

柳元景率大量水軍直撲南朝京師,居功厥偉,成為新政權的禁軍領袖,更拜尚書令,權位冠絕當代。

但柳元景知道自己是將帥出身,政務並非所長,在朝寬讓謙退。

啊題外插一下這通常跟人品無關,表示另外有幕後黑手,柳元景只是被擺在檯面上吸引注意力的。

對,就是上面提到的劉義恭。

然而,劉駿過世後,新帝劉子業發覺柳元景等人打算立劉義恭為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兵抓拿柳元景,就地正法。

叛亂是誅三族的大罪,柳元景的兒子,幾乎都死在這次懲處中。

不過,他有一個弟弟柳叔宗過世得早,其子柳世隆又在荊益之交的上庸當太守,遂避過了這一劫。

劉子業誅殺大臣,很快就被推翻了。但劉宋各地不服新任的宋明帝,登時叛亂四起。

這時,柳世隆打起支持朝廷的招牌,於上庸起義軍出發。

雖然柳元景是一等一的將才,但柳世隆就沒這本領,義軍才到襄陽,就給人打得蛋散。

柳世隆好不容易逃脫,等到大亂平定,才回到京師朝廷。當時出發他是有發檄文的,所以宋明帝也覺得其心可嘉,就再次拔擢。

在頻繁的調動中,柳世隆結識了蕭道成的兒子蕭賾,成為知交。

很快的,蕭道成改變了時代,篡宋立齊。

在蕭賾的推薦下,柳世隆被譽為文武兼資,可堪大用之才,被派去坐鎮防備南齊初的大叛將沈攸之。

防是防到了,可真要打仗,柳世隆還是敵不過人家啊。

還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

柳世隆還是好好當官,更被遣往襄陽駐守,你柳家大本營嘛。

蕭道成雖然不是什麼英主,倒也不傻。

柳世隆出發之前,才跟朝廷申請想要看前朝秘藏圖書,一口氣就借了兩千卷。對照柳世隆的「戰功」,文武兼資個屁,這就是書呆子啊。

所以鎮守期間,蕭道成都直接下令指揮,當然,多半是「堅守勿出」一類的指令。

沒幾年,蕭道成就過世了。

蕭賾即位,好朋友柳世隆就被召回朝廷服侍皇上。

為什麼蕭賾那麼愛他?其實是因為柳世隆是個龜甲卜算大師。一般人想要請他卜一卦,那可是要上萬錢的。

最終,柳世隆跟伯父一樣,當上了尚書令。

他其實不擅長打仗,喜歡學問跟彈琴,但總是跟人家說自己「馬槊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

雖然當上尚書令,但也學習柳元景不干政務。反正蕭賾跟他很要好,也不用擔心步上柳元景的後塵。

柳世隆給蕭賾服務,不到十年就先走了,時年五十。

世隆一共有十五個兒子,長子早逝,最有名的,叫做柳惔(不是柳豫喔)。

柳元景為宋書傳。

柳世隆為南齊書。

柳惔則是梁書傳。

柳惔年輕的時候,就是蕭賾身邊的參謀。南齊立國後,托了父親的庇蔭,進入尚書臺工作。

就像柳世隆記得柳元景的教訓,柳家深明富貴之道在於巴結。柳惔也親近了一個南齊親王,喔,他還有一個妹妹也嫁給了親王。

但你知道,像柳世隆這種彈琴最厲害,卻說自己彈琴第三。武功半點不行,又要誇耀第一的人,那可不是謙虛。

是不自知。

柳世隆縱然知道自己的成功密碼,但只怕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努力。他可能從來沒想過,蕭賾的努力才是引導他成功的關鍵。

柳惔拿著半套家傳狗腿之術,就沒能在巴東王蕭子響的面前博得第一席。也算是他反應過人,連忙表示自己要請病假回京師,幸運的逃過一劫。

蕭子響是蕭賾的第四個兒子,本來過繼給蕭賾的弟弟。他天身神力,騎術高絕。原本大家都是劉宋臣子,在誰家當小孩也差不多。可誰料到風雲變色,蕭賾一下成了太子,成了皇帝,蕭子響就心有不甘了。

他所乘的車,穿的衣服,都要比兄弟們低一籌。

蕭子響也從不掩飾他的憤怒。

跟著有野心的主管打拼,是很重要的原則。

那不只柳惔注意到,其他人注意到,皇帝蕭賾自然也是知道。

蕭齊的基本國策,對於宗室運用很有特色。

簡單說,蕭賾要用自己的兒子,來取代叔叔伯伯。分封親王盡入我家門。蕭子響的「天然身分」,非常合適這個計畫。

蕭賾就下令,蕭子響可以享受皇子之禮,並且重用他為將軍。

幾番調動後,下令蕭子響還歸本宗,駐守荊州。

這時,就有人舉報蕭子響有在製作一些「逾禮」的器具。

蕭賾派人去查,脾氣暴躁的蕭子響就把使者給殺了。

剛開始,蕭賾雖然生氣,但也只是派一支數百人的小隊,要去把蕭子響身邊的狐朋狗友清一清。

這時候柳世隆還在當尚書令,還有不通知兒子快逃的嗎?

事情比預想的更糟,蕭子響親自扮項羽出擊,打退朝廷小隊。這次蕭賾真的怒了,派遣軍隊抓捕蕭子響,以叛亂罪處分。

附帶一提是處死還不夠,蕭子響還被逐出宗族,改為蛸氏。

柳惔回朝混了幾個職務,就又被派出去當太守了。不過沒有政績,遭到免官。

事情可能沒那麼簡單。


柳惔當了中書侍郎,中護軍長史。出為新安太守。

蕭子響曾經當過中護軍,後來有兩個兄弟也當過。

但在蕭子響之亂後,就改制了。

南齊改的方針是,一般的將官,可以擔任中護軍、中領軍。那如果這個職務由親王擔任,則稱中軍。

而我們可以看到,蕭賾在子響之亂兩年後過世。繼承者蕭昭業,就封了兄弟蕭昭文為「中軍將軍新安王」。幾個月後,前往揚州上任刺史。

意思是,柳惔應該找到了新主子。

蕭昭文是誰?是三個月後的蕭齊新皇帝。

嗯?那照理來說,柳惔攀上大樹啦,怎麼會主子回朝當皇帝,他繼續當太守當到免職?

一來時間短,關係建立不夠。

二來蕭昭文本就非按照正常程序即位。他不過是權臣蕭鸞手中的傀儡。

蕭鸞還要他發出詔令:「新安國五品以上,悉與滿敘;自此以下,皆聽解遣。其欲仕者,適其所樂。」

大官退休小官遣散,還想當官的自己來申請。

蕭鸞對於蕭昭文的舊班底,顯然很有意見啊。柳惔的無政績免官,應該也是這個詔令的副產品了。

過了很久,柳惔才以右軍諮議的身分復官。

他的履歷很有趣的。

右軍,就是蕭鸞稱帝前的職務,不是隨便人可以去當的。

老實說,此後真的沒查到誰擔任朝廷右軍,但右軍下職務仍行。半猜測啦,大概就是皇帝自領右軍。

特別是後來的蕭寶卷,他很明顯擁有直屬武力,不需要透過任何將官。

那麼,重新起用柳惔的,應該就是蕭鸞本人。

(嗯?好像有點廢話)

蕭鸞要柳惔做甚麼呢?去擔任西戎校尉,領梁、南秦二州刺史,駐漢中。這裡是蕭道成一族的起家地,柳氏世代也頗有經驗,柳惔的爸爸也當過上庸太守呢。

主要是這時有個北魏氐王降齊,需要有人照應。原本的兩州刺史,在接應時失敗,所以才有了這個空缺。

這絕對是個硬缺,不是爽缺。除了與北魏攻守,更重要是要保持好跟氐族們的關係。但無論如何,也是很重要的職務。

柳惔憑什麼?

憑他有弟弟。

他的四弟跟五弟分別是侍中跟司徒行參軍,影響力有限,但身處也足夠核心了。

特別四弟更轉鎮西親王幕府為長史。

巴結親王是家訓,不是柳惔一個人的責任。大家一起去「西山再起」,也是挺不錯的。

畢竟,蕭鸞的政權問題,一天天的在浮現。


柳惔不是柳元景那程度的名將,但居然也是將這個要地守了下來。也算南齊七大不可思議之一了。

而隨著蕭衍起兵反對蕭寶卷統治,柳惔也模仿父親的舉動,在漢中宣布響應。

這次比較妥當。

柳惔出漢水而下,就是蕭衍等人的領地,不像老爸當年得過五關斬六將,第一關就翻車。更重要的是,五弟這時就是西中郎將蕭穎冑的主簿。

原本蕭穎冑不確定是否要跟蕭衍同流,但有了柳家支援,心意便決。

挾西州軍力,柳惔立刻在荊州政府取得前軍將軍掛侍中的高位。

可別忘了,柳氏是偏向蕭穎冑的勢力。

雖然夏侯家順利接管荊州政府,柳氏並未發難,蕭衍對於這支柳家勢力也頗有顧忌,稱帝之後,就要求柳惔轉為護軍。

柳惔沒有接受。

柳家的家訓,不是給人當槍頭使的。

五柳兄弟(好啦不知道有幾個)這次終於學乖了。

柳惔選擇的職務,是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

巴結一百個親王,何不直接坐鎮太子東宮?誰來當太子,都得叫你一聲柳大哥呢。

蕭衍更注意到,柳惔不算能打,但他五弟柳忱卻頗有先祖之風,實為將才。這個就可以當槍頭使了。

蕭衍稱帝六年後,低調平和的柳惔過世。

八年,除柳忱兵權,轉入朝廷,柳忱稱病不拜,歸家,兩年後卒。又兩年,老四也過世了。

雙方始終沒有激烈衝突,因為蕭衍本身的謀主,其實也是襄陽的河東柳氏:柳慶遠。

柳慶遠只比柳惔大不到十歲,不過論輩分,他倒是跟柳世隆平。他還放出風聲,表示柳世隆曾對他說過:「汝必光我公族。」

是長輩,也是前輩的柳慶遠在,柳世隆的兒子也不敢太囂張了。

而在柳慶遠的帶領下,自永嘉南遷以來的河東柳家,才真正成為了南朝在官方、在地方,在學術界都有威望的大族姓。

只不過,南朝也是來日無多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都受到了全面性的衝擊,產生劇烈的變化。這段時間留下的著作文獻、文物,對於後來的人們認識古代中國,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研究歷史的,喜歡《三國志》、《世說新語》。 研究文學的,喜歡《文心雕龍》、《昭明文選》。 研究信仰的,喜歡《抱朴子》、《神仙傳》。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從誰開始說起呢? 必定是曹操與曹丕了。 東漢末年,曹操散盡家財自起義兵。用錢能解決的事情,是小事。即使曹家擁有堪比郡守的財力,人才依舊是千金難買。 一開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曹洪與夏侯惇。曹洪同樣姓曹不難理解,為什麼有姓夏侯的? 夏侯嵩是過繼給曹騰當養子,才改名曹嵩。
繼承,在人類的歷史上,是重要的課題。人們不斷繼承著過去的財富,智慧,往未來邁進。 繼承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為了更好的繼承效率,人們建立了許多關係,延續著宇宙繼起之生命。同時,也衍生了許多問題。 被視為最高階層的帝王家,所產生的繼承問題,總是特別龐大。而中國歷史的混亂時代:魏晉南北朝,更是層出不窮。
魏晉南北朝,有著許許多多的短命王國、王朝。其中的領導者,寶座通常也坐不了太久。 在位期間最長的,就是南梁武帝,蕭衍。 也許有更多人是從達摩故事中,認識這個崇佛皇帝的。 「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回曰:「並無功德。」 創立南梁朝的蕭衍,本是前朝蕭齊宗室。 什麼妖孽你看看。
北魏,是由外國鮮卑人所建立的中國王朝。 一開始,中國北方的世族在五胡亂華期間,「收買」了一些不足以爭霸中原的邊荒部族,來協助自保。 然而,前秦宰相王猛的執政,兇猛的意圖改變北方世族操弄政權現象。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也隨之產生。 外戚。 於是,北魏一建國,就有了兩條關於後宮的規矩。 有法必有破。
北朝漢人四大姓,崔王盧鄭,扶植了鮮卑北魏,結束北朝一百年來的戰亂。 其中,尤以清河崔氏為尊。 清河在什麼地方呢? 先秦至北魏,清河設郡守處,為今日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區。臨近清河的意思。 然而,本屬北朝領地的清河,在劉裕展開北伐之後,就成為了南北疆界的爭奪點。 被送到劉駿身邊的,名叫崔道固。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都受到了全面性的衝擊,產生劇烈的變化。這段時間留下的著作文獻、文物,對於後來的人們認識古代中國,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研究歷史的,喜歡《三國志》、《世說新語》。 研究文學的,喜歡《文心雕龍》、《昭明文選》。 研究信仰的,喜歡《抱朴子》、《神仙傳》。
魏晉南北朝的故事,從誰開始說起呢? 必定是曹操與曹丕了。 東漢末年,曹操散盡家財自起義兵。用錢能解決的事情,是小事。即使曹家擁有堪比郡守的財力,人才依舊是千金難買。 一開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曹洪與夏侯惇。曹洪同樣姓曹不難理解,為什麼有姓夏侯的? 夏侯嵩是過繼給曹騰當養子,才改名曹嵩。
繼承,在人類的歷史上,是重要的課題。人們不斷繼承著過去的財富,智慧,往未來邁進。 繼承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為了更好的繼承效率,人們建立了許多關係,延續著宇宙繼起之生命。同時,也衍生了許多問題。 被視為最高階層的帝王家,所產生的繼承問題,總是特別龐大。而中國歷史的混亂時代:魏晉南北朝,更是層出不窮。
魏晉南北朝,有著許許多多的短命王國、王朝。其中的領導者,寶座通常也坐不了太久。 在位期間最長的,就是南梁武帝,蕭衍。 也許有更多人是從達摩故事中,認識這個崇佛皇帝的。 「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回曰:「並無功德。」 創立南梁朝的蕭衍,本是前朝蕭齊宗室。 什麼妖孽你看看。
北魏,是由外國鮮卑人所建立的中國王朝。 一開始,中國北方的世族在五胡亂華期間,「收買」了一些不足以爭霸中原的邊荒部族,來協助自保。 然而,前秦宰相王猛的執政,兇猛的意圖改變北方世族操弄政權現象。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也隨之產生。 外戚。 於是,北魏一建國,就有了兩條關於後宮的規矩。 有法必有破。
北朝漢人四大姓,崔王盧鄭,扶植了鮮卑北魏,結束北朝一百年來的戰亂。 其中,尤以清河崔氏為尊。 清河在什麼地方呢? 先秦至北魏,清河設郡守處,為今日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區。臨近清河的意思。 然而,本屬北朝領地的清河,在劉裕展開北伐之後,就成為了南北疆界的爭奪點。 被送到劉駿身邊的,名叫崔道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