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西魏戰神:獨孤信大傳】

2022/07/18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獨孤。
在鮮卑諸部中,最帥到掉渣的部族名。
平平都是音譯,獨孤憑什麼?
其實對中國人來說,獨跟孤都不是好意思。但總比什麼叱羅部,出連部更像漢人的名字。
在北魏漢化時,獨孤更改成了「劉姓」。劉姓可是過去的「天下皇族」。北魏初年也是南朝國姓。
除了北魏八大人,獨孤劉氏可是名列北朝前四的大部族。
獨孤部的特點,在於「較早」就與中原有往來。
在前秦苻堅的時代,當拓跋部還不是拓跋部以前,獨孤部就已經領有這個中原稱呼。沒意外的話,應該是慕容大燕集團幫他們取的名稱,才會這麼文而不雅。
在那個五胡時代,你要分清楚獨孤到底是鮮卑還是匈奴,也是很困難的。
苻堅崛起之後,獨孤部跟烏丸一起加入了前秦聯盟,得到管制西北的權利。
照道理,前秦崩潰之時,在北疆來說,獨孤部比拓跋部影響力更大,更有角逐北方天下的資格才是。
北魏一代皇帝拓跋珪都還是他們罩的呢。
不過北魏並不是一個因為戰神皇帝真命天子而崛起的國家。前面說到的北魏八大人,就是當時共同支持拓跋氏稱帝八大世族、部族。
有胡,有漢,有鮮卑。
凝聚各方勢力共識,是北魏能在亂世中成功的要因。
那我們可以從「長孫肥」的傳記中看到,獨孤部原本是不怎麼善待拓跋珪的。
「太祖(拓跋珪)之在獨孤及賀蘭部,肥常侍從,禦侮左右,太祖深信仗之。」
也就是說,獨孤部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奇貨可居」,所以錯過了成為開國八大人之一的機會。但也不是說整個部族的人都會欺負拓跋珪,至少「獨孤敦」就「有功於太祖,為方面大人」。
他的兒子獨孤婁,也被封為冠軍將軍。孫子獨孤尼更進入禁軍,因而影響了北魏早期一場重要的政變。
因著這樣的機緣巧合,獨孤尼一系成為了北魏大姓,排行於穆陸賀三姓之後。
很遺憾的,獨孤信並不是阿尼掛掉了的後代。他的阿公叫俟尼,是仍然留在邊疆的獨孤部。
但隨著大尼水漲船高,小尼也有了「良家子」的身分,得以加入北魏武川邊鎮軍。這個徵召良家子為戍卒的傳統,是漢朝李廣開始的。
李廣當年也是對漢文帝有功,被帶回朝廷大富大貴的邊疆子弟。
獨孤信的父親,叫做獨孤庫。你看他阿公跟阿爸的名字,都不文也不雅,一看就知道是蠻子。
事實上,獨孤信的本名,叫做如願。
「獨孤信,雲中人也,本名如願。」
老實說我認為,所謂的「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跟「齊高祖神武皇帝,姓高名歡,字賀六渾」,都是假的。
他們應該跟獨孤信一樣,後面那個是「別名」,不是表字。
順便注意一下,皇帝不稱名,稱「諱」,也就是佛地魔的意思:「名字不能說出來的人」(He Who Must Not Be Named)。
上面兩句的寫法表示北周是正統史書,北齊則不是。
可「如願」也沒有很番啊?這其實看起來很像牧師……說錯,是僧人幫他取的名字。他兒子還名善字伏陀,應該是佛教徒沒錯。
獨孤庫從小就很豪爽霸氣,兒子也跟著耳濡目染。
獨孤信不但擅長騎射,而且長得很漂亮。後來獨孤信的女兒,有三個都成為皇后,所以這邊要強調一下基因好。
人帥就算了,獨孤信還特別講究服裝跟裝飾。
開玩笑,這不是北疆士卒的喜好,是京師貴族少年在幹的事情。後來獨孤信在叛軍中,都被大家稱為「獨孤郎」,多少有點嘲笑的意思啦。
等等,叛軍?
既然都已經走了邊疆豪雄套路,那麼獨孤信的人生要碰到524年的六鎮之亂,也是毫不意外吧。
當時在武川鎮附近,最強的叛軍就是衛可孤一黨。
宇文泰的父親就邀請武川有志之士一起聯合抗賊。獨孤氏,賀拔氏紛紛出人出力。
又是順帶一提,大戰中宇文泰的大哥為了救父親讓出馬匹,自己戰死。
放心,他爸沒有玩寡婦。
獨孤信跟賀拔家的「度」,則聯手斬殺衛可孤。
不過賊兵就是這樣,你殺了一個頭目,還有千千萬萬個賊兵上來當頭目。反而這支武川聯軍失了大敵,又遲遲等不到朝廷來救,就這麼各自散了,南下逃難。
結果宇文家被賊頭B給抓了,獨孤家給賊頭A抓了。
賊頭A又消滅賊頭B,並且重用這些曾在武川威風一時的少年們。一直到爾朱榮入京奪權,回來消滅賊頭A,少年們才得到「改邪歸正」的機會。
獨孤信跟我們之前提到的諸將不同,他不是擁有領導能力的地方一豪,他爸才有。但爾朱榮同樣願意重用他,原因也非常簡單。
獨孤信是個有單挑能力的猛將。
孤獨的大俠加入爾朱軍後,屢為先鋒,斬將擒王。在對抗南朝陳慶之的洛陽奪還戰中,獨孤信更勇破黃河北面守軍,得拜安南將軍,賜爵縣侯。
梟雄被提防,猛將得信任。但凡被爾朱榮所信,爾朱榮死後必為其諸子所疑。獨孤信這時候就被調往荊州,以新野郡守身分督荊州諸軍,抵禦南朝。
不跟爸爸媽媽一起住之後,獨孤信的領袖風範突然開始展現出來了。
說到底,他是一流猛將,長時間當頭目一定會出問題。可短時間內?荊州兵只會知道:跟著獨孤郎衝,有勝無敗。
朝廷動亂,高歡與爾朱諸子拼鬥,那都沒有荊州獨孤信的事情。
但隨著高歡佔上風,爾朱氏衰,魏帝就相準了另一支在各方勢力中皆有人手,最有希望迅速接管全境的「賀拔氏」。
時賀拔岳為西線大帥,高歡手下也有賀拔家將軍,在朝廷裡,賀拔勝更是人望與忠誠兼具。
就是兵力不夠。
魏帝遂下詔,要賀拔勝南下接管獨孤信的部隊。
賀拔勝要是沒長腦袋,那是不會有人望的。抵達荊州的他,當然是宣詔給獨孤信加官,請求協同作戰。
荊州勢力才剛穩定下來,西線大帥賀拔岳的死訊就傳來了。能否接管阿岳的部隊,立刻成為各地軍閥眼中頭等大事。
高歡派出侯景,賀拔勝也命獨孤信趕往。
而賀拔岳自己的頭號軍師宇文泰,更是一邊趕路,一邊想辦法對應這些虎視眈眈的傢伙。
逼走了侯景,宇文泰倒沒想到,南方來人竟是故友獨孤信。
宇文泰表示自己並不想當割據軍閥,當務之急是收攏部隊,以朝廷名義平定西部。
魯肅那麼聰明都信了諸葛亮,獨孤信自然也不疑宇文泰。
商議之下,決定由獨孤信入京請詔。
途中,獨孤信碰上了朝廷使者元毗。元毗見獨孤信忠心耿耿,遂建議皇帝直接把獨孤信徵召入朝。
接下來,宇文泰名正言順接管西軍,掃平隴西,發展起自己的勢力。而高歡也從河北大戰中勝出,往洛陽進發。
宇文泰連忙趕回,請求皇帝逃往長安。
最終洛陽失陷,高歡持有首都,宇文泰擁有皇帝。
獨孤信,則決定拋下在東魏的父母妻子,單槍匹馬護衛皇帝撤出。
所以說,獨孤信是成為西魏大將,而不是宇文泰手下大將。
那南方賀拔勝本來也要趕往長安,但途中聽聞高歡繼續進擊,已破潼關,遂決定折返穩住荊北再說。
可惜棋差一著,高歡早已派侯景南下,荊北就此落入東魏手中。而侯景,也開始陽奉陰違,不受高歡控制。
西魏這邊,決定以曾為地頭蛇的獨孤信出動,試圖奪回荊州。
要說明的是,東西魏並不是高歡宇文泰的國家。事實是河北世族與關隴世族形成的對立。
荊州、淮南也各有世族力量,當然相對較小。
說白了,這時是西魏皇帝希望能夠爭取荊州支持,來讓自己在關隴朝廷中有話語權。嚴格點說,是「新皇帝」身邊的「前皇帝班底」,就是跟著逃來長安那些人。
所以啊,獨孤信的行動,並不是得到宇文泰跟他背後關隴集團支持的。
雖然頭上掛了:衛大將軍、都督三荊州諸軍事,兼尚書右僕射、東南道行臺、大都督、荊州刺史這樣多的招牌。但獨孤信率領的兵力,連一千人都沒有。
有趣的事情就在這了,那荊州世族支持東魏嗎?也不支持啊。他們現在就是在看侯景跟南梁哪邊能坐大,管你北方二魏咧。
高歡調不動侯景,調不動荊州,只好叫自己的弘農郡守去抓一些蠻兵,配合自己這邊勉強調出的三千兵去阻撓獨孤信。
跟東西魏並南梁侯景,動輒單邊數萬,合計十幾萬兵馬的大戰爭,荊州爭霸戰簡直就像是開玩笑了。
但對當時的獨孤信而言,玩的可是命啊。
說東魏的阻擊部隊不多,那也是獨孤信四五倍的軍力。如果獨孤信是劉邦體質,肯定是掉頭就走。
但他是項羽。
獨孤信激勵士氣,先繞道擊破弘農蠻兵,再趁勝大破魏軍。不敢歇息,更往荊州進發。
東魏刺史率兵出戰,但新官上任三把火,哪裡比得上獨孤信這個老長官?
其實這跟張飛長坂坡退敵有87%像。
當時負責追擊劉備的虎豹騎,很多都認識張飛這個萬人敵。甚至你去比對張飛建安年間在朝廷的官職,搞不好他還是曹純的上司,虎豹騎的教官咧。
卻說今日,荊州士兵哪個不知獨孤信威名?當下臨陣潰散。
東魏刺史逃回城中,獨孤信則派自己之前在荊州的先鋒楊忠精神喊話,城衛隨之棄守。楊忠也是反應機敏,立刻殺入城中,在百餘人的侍衛面前,直接斬殺了東魏刺史。
可正要招安荊州時,侯景趕來了。侯景與高昂大軍壓境,封鎖了獨孤信的所有退路。
但獨孤信是項羽。
項羽也許政治不行,但在軍事上,他總能最快找出關鍵。
獨孤信也找到了。
侯景再怎麼包圍荊州,有一個方向畢竟不屬於他。
獨孤信等人當機立斷,前往南梁尋求政治庇護。當時沒有這種說法,但獨孤信也沒有在南朝當官。
他們可不是偷偷躲在荊州,在《楊忠傳》就說明,至少楊忠是有前往建業面見蕭衍的。而蕭衍也問獨孤信,要不要去山東住。
南梁這時奪下了山東,獨孤信的父母就在那邊。但獨孤信仍表示不事二君。
三年後,東西魏發生第一次全面大戰。在宇文泰的神操作之下,西魏這時才算真正穩住了。
同時,獨孤信也跟蕭衍請求歸國。回國後請罪審判的細節不提,重要的是政治意義。重要的是演給宇文泰跟關隴集團看。
重要的是,宇文泰仍然用行動表示支持獨孤信,立刻把獨孤信編入了東征先鋒隊。
獨孤信的勇猛依舊,走在最前面,一路打下洛陽,並且鎮守。
西魏形勢大好,更分兵奪回荊北。
就在這時,東軍俘虜告訴獨孤信,他的父親過世了。
另一款白袍戰神,再次佇立在洛陽城頭上。
迎戰的對手,又是侯景。
這次,獨孤信守了一個多月,但後方被牽制住,宇文泰只能趕快通知獨孤信退後匯流,一起作戰。
老謀深算的侯景,突然撤開了對洛陽的包圍。
宇文泰探得的消息,是高歡的援軍有問題,遂打算乘勝追擊。不料侯景停步回戰。
大戰中,宇文泰墮馬生死不知。魏帝也失蹤。
西魏各軍皆失利,最終接到獨孤信的李虎下令撤退。接下來的反攻跟獨孤信無關,可以參考「趙貴篇」。
總之,西魏沒有倒下,在宇文泰與魏帝回歸後,雙方繼續呈拉鋸戰。
兩年後,侯景揚聲再襲荊州,宇文泰命獨孤信與李弼各率五千兵迎敵。才出武關,侯景隨即退走,未戰。
侯景身為軍閥期間,有不少這種未戰即走的記錄,其中恐怕都有些小秘密。比方這時候,他很可能是跟宇文泰有什麼秘密協議,主要是讓獨孤信出兵荊州有名。
事情是這樣,簡單說就是關隴集團趁宇文泰率十二將在打生打死的時候,派人去奪了荊州。這不但分薄了宇文泰的後援,也造成上面提到的危機。
而這些關隴世族在危機中,更打算改立新帝。
也就是說,險死還生的宇文泰,要對境內關隴勢力開始反擊了。
先鋒,依然是獨孤信。
獨孤信繼續深入荊州,以威信平定,隨即領命前進隴右。以地方官被豪族要脅,政令不能暢行為名,開始進行改革。
隔年,岷州刺史造反,獨孤信出兵討平,收其部眾,轉戰四方。
獨孤信的「戰略」,是還富於民,教育民眾。三年多下來,隴右「公私富實」,流民多來歸降。
朝廷忠名,荊州威名,隴右俠名。
宇文泰因獨孤大俠威信遍及西魏領土,請賜名為「信」。
這屬於幹話,實話是在宇文泰震服西魏各地之後,展開「鮮卑化」政策。獨孤大俠從「如願」改名為「信」,更是說明了宇文泰採取的,不是「蠻人鮮卑化」。
而是儒教鮮卑化。
「及信在州,事無壅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
宇文泰跟獨孤信所必須壓下去的勢力,也很顯然包含了佛教徒在內。
東魏高歡,自不能坐視不理。
西元543年,東西魏爆發邙山之戰,宇文泰大敗。
但高歡來得終究是晚了。獨孤信與于謹回援,收攏殘卒擊退高歡。關隴豪族的人馬資金,更是源源不絕送往長安。
兩魏分裂九年,至今可說大勢底定,各自成國,再不是一戰可決。
東魏改元武定,高歡跟宇文泰也不再征戰,各自入朝,為「國事」繁忙。
545年,西魏下詔大幅度調整官爵,涼州刺史宇文仲和不服,於各年據州造反。不要看他也姓宇文,更不用想是不是有匈奴宇文跟鮮卑宇文之別。
宗室兵變,自古有之。
都不說西漢的七國之亂,五胡十六國期間,各胡宗室也往往在地方世族的牽動下,認為自己才是下一個天命所歸者。
獨孤信再次領命出擊,於夜間命諸將衝擊敵城東北,自領精兵於西南偷襲。天明,城剋,擒宇文仲和,送六千戶涼州民於長安。
這不是為了壯大己方進行單純的人口移動。其實就是類似劉邦定都長安,將不服的豪族遷來周邊。也再次說明了宇文仲和之反,絕非官反,而是世族反。
作為宇文泰的關羽……到底是項羽還是關羽你弄得我好亂啊。
獨孤信幾乎就是宇文泰的分靈體,幫他平定內亂,鎮壓各地且管理……老實說背後應該還有人,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了。
但肯定不在獨孤信傳中。
總之,獨孤信先拜大司馬,後於宇文泰開啟八柱國共治體後,也成為了柱國大將軍。
八柱國不是輪流當的,他們就跟北魏初始的八大人,中期的八公一樣。這也是西魏展現「北魏鮮卑正統化」的一個步驟。
八柱國重要的不是家族榮光,而是現在的實力。
但獨孤信不想擔任隴右之柱,他想回家。他一直都不是在做宇文泰的分身,而是在做天子的使者。
可宇文泰始終不准。
東魏因著高歡之死,起了巨大的動盪,老狐狸侯景因而遁入南朝。
西魏的內部,也正醞釀著某些事情。
等到高歡的長子高澄被害,宇文泰決定再一次發起東征,召獨孤信前來助陣。
然而,秋冬連雨不停,此戰終未成行。東西兩國以河南洛陽,河北平陽為界,息兵。
獨孤信還朝為尚書令,數月後,魏帝駕崩。
西魏廢帝元年八月,南朝發生侯景之亂。
宇文泰藉機伐蜀,定之。
兩年後,廢帝。廢帝後面不會接自立,想稱帝要禪讓滴。
宇文泰另立新帝,南朝派人來議定疆界復舊。於是,宇文泰決定南征。
梁破,大將王僧辯、陳霸先立新帝已抗。
挾此大功,宇文泰下令以新功臣繼舊部族,大量將士改為鮮卑舊姓。
獨孤信的姓名,是不是「獨孤如願」→「劉如願」→「劉信」→「獨孤信」這樣的變化?其實還滿有可能的。
另方面,儒教繼續被推廣。
西元556年,西魏初行周禮,建六官。六個國家最高官員,也就是八柱國少了兩個。
少了隴西李虎,跟宗室元欣。
官位中,永遠有秘密。
獨孤信又再次成為大司馬,調過來換過去,總是六官之一。但也就在這一年,五十二歲的宇文泰過世。
兩個月後,在宇文泰的姪兒宇文護推動下,西魏禪讓給了宇文覺。
宇文泰的第三個兒子。
西魏滅,北周立。
六官之一的趙貴對於宇文護的大權在握不滿,聯合獨孤信準備造反。
在過去的歷史中就常說了,凡是「意圖造反」,實無興兵或殺人者,大多都是被誣陷的。
總之,又是一次被告發。
趙貴被誅,獨孤信遭到免職。
名震荊北關隴,一呼百應的獨孤信,就算是頂級權臣也不敢殺他。
最後,想出了「逼獨孤信自殺」的妙計。
獨孤氏當然不會就這樣結束,接下來一路到唐初,曾經對關隴地區,甚至荊州江南有著影響力的獨孤家族,是不會那麼輕易退出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3會員
803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