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名相高熲】

2022/08/1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隋文帝楊堅,某方面來說,也是千古一帝系列的人物。
螃蟹的美味,其實不是第一個人定義的。千古一帝真天子的標準,也不是秦始皇就已經完成。至少,在國家已經統一的情況下,漢武帝要登上這個台階,就需要新的目標。
平服四夷。
西晉司馬炎做到了統一,但做不到平服四夷,進不了名人堂。
而隋文帝楊堅任內,不但一統南北,更抗擊突厥高麗等強悍境外勢力,至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種就先在心裡放個問號。
一般要檢討楊堅,一定是先拿繼承人開刀。
這也幾乎成為千古一帝的要件了。
秦皇漢武的繼承人都不怎麼樣……廢話咧,兒子要是更厲害誰注意到你千古一帝。
就像秦始皇有扶蘇胡亥選擇題,隋文帝也有楊勇楊廣選擇題。選繼承人不只是皇子本身,皇子的人脈更是重要的。
楊廣的背後,就是令隋文帝名垂千古的推手,戰神楊素。但事實上,以親信程度來說,楊素在隋文帝面前只能排第二。
也就是兩個第二才需要逆襲上位嘛。
而排行第一的太子,身後自然是排行第一的真宰相。
高熲。
熲長得很像穎,不過它其實是炯。
讀音跟意思上都是。
高熲此人身世成謎,老實說開國君主功臣都難免。嚴格說起來,高熲是他後來的名字。本名應該是「獨孤敏」,他的父親獨孤賓,是北周柱國大司馬,獨孤信的親信。
楊堅的父親楊忠,早年也是獨孤信的副將。
而獨孤信死後,獨孤賓也很照顧他的遺族,比方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就常常去賓叔叔的家裡。
獨孤敏人如其名,從小就很聰明,見事敏銳。器量格局都遠超同齡孩童。雖然後來成為一代名相,但他讀書並不認真,東沾一點西取一些,倒是一張嘴比誰都會說話。
這就是不拿劍的項羽了。
獨孤敏十七歲的時候,就到北周齊王宇文憲的幕府工作。當時不怎麼樣,等到父親過世之後才慢慢開始出頭。
北周滅齊之後,更拜開府。
這邊要說明一下。
兩漢魏晉所謂的「開府」,是一個動作,讓高級官員能夠像親王一樣設立自己的幕僚。想像成給你助理費,讓你能聘用一些人來幫助你處理你這個官職需要的事務。
不過北周的開府,則是一個名詞,類似於「特進」、「奉朝請」。不是官,也不是爵,比較像某種特殊「PASSPORT」。
特進可以進宮見皇帝,奉朝請可以參加朝議。而開府跟過去不同在於,不是指「開府治事」,而是允許你「開府養兵」。
源於西魏府兵制的建立。
為什麼西魏宇文泰弄了這個府兵?事實上,宇文泰是聯合眾多地方軍閥,扶助北魏皇帝新建朝廷。
這時候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軍閥未必都服從宇文泰。
特別那個隴西李氏。
所以宇文泰做了很多動作,來蠶食鯨吞地方兵權。開府兵制就是其中之一。
簡單說,我們知道自東漢以來,地方大族就會私養部曲,私人武力來保衛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件事情本身是非法,但後來情勢所逼,甚至這些人從小部隊養成大部隊,擁兵自重繼而從政,我立委捏你敢動我的狗?
所以宇文泰一方面讓已經有部隊的大族就地合法。另方面把這些小釘子灑下去。大人也開府,小朋友也開府。
這就是過去漢武帝「推恩令」的邏輯。
更進一步說,也是漢獻帝跟荀彧用在曹操曹丕父子身上的招數。
爸爸還以為,國家出錢給兒子幫忙養兵。殊不知從兒子開始自己賺錢養兵之後,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了。
總之,獨孤敏有爵位,也有自己的兵馬。隨著平齊之後的叛亂四起,他就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
大約也就在這個時候,獨孤敏的名字變成了高熲。這在北周是很正常的改名,也就是你去接收某個地區的領土跟人民之後,會改成當地的姓氏。
那高熲有什麼作為嗎?沒,他很乖,還幫忙平亂。一個很乖的新興小軍閥,跟自己的妻子也算頗有交情……楊堅就決定拉攏他了。
來找高熲的,是楊堅的姪兒,楊惠。
聽明來意後,高熲表示願意加入楊堅幕府:「就算公事不成,滅族我高熲也沒在怕的。」
都說高熲器量大,見事非凡。會說出這樣的話,表示高熲非常清楚楊堅的處境,以及目標。
《隋書》在楊堅稱帝前,主要會寫三種時間點:一是平齊,二是楊堅得政,三是楊堅為相。分別是577年,578年跟580年。後面兩個尤其容易搞混。
高熲加入楊堅團隊,是得政。也就是五皇后大混戰時期,基本上當朝人士不要太疏離都會看得出楊堅困境。
很快地,高熲成了當時楊堅的三大親信之一。這裡非常重要,楊素屬於外部軍閥,不是楊堅府事。而另外兩個人,分別是鄭譯跟劉昉。
鄭譯是滎陽鄭氏,北魏四大漢人世家之一。劉昉就是改周宣帝遺詔,讓楊堅成為頭號輔政的主謀。
但楊堅一上位,就開始疏遠這兩人。明面上是說兩人性好奢華,與楊堅個性不合。實際上當然是瓜田李下,不如避嫌。
顯然,為楊堅獻上這一推四五六之計的,就是新進參謀,高熲。
不久,尉遲迥掀起叛亂,前線密報諸軍不合,平亂恐更生變數,希望楊堅派親信來統整。
劉昉說,我沒上過戰場。鄭譯說,我媽老了我要侍奉她。
楊堅正不爽的時候,高熲就說那我去吧,我也是打過仗的人。
高熲領命即行,只派人通知母親:「忠孝不可兩全。」抵達前線後,高熲立刻搜集情報,設下巧計破敵,贏得眾人信賴。更於決戰時臨機應變,攻下鄴城,擒殺尉遲迥。
回來之後,那正是一個富貴不可限量。
但很妙的是,楊堅對高熲極為親近信賴,一律以舊姓「獨孤」稱呼他。
隋初有四貴,分別是高熲、楊惠以及蘇威跟虞慶則。
前面兩個我們都認得了,後兩位是誰?
虞慶則是一名武將,曾與高熲共事,一同討伐邊疆叛胡。
當時高熲跟帶兵的北周親王說,打敗胡人容易,但要讓他們安穩下來,需要文武雙全能服眾者,就推薦了虞慶則。
也就是說,虞慶則其實是高熲的一個分支,掌有邊疆兵力,在支持楊堅篡周上,有著不小的震懾力。
而四貴之中,跟高熲最不親的,就是蘇威了。
蘇威是西魏時重臣蘇綽之子,西魏滅亡後,北周宇文皇室想拉攏他,他卻不願意接受。
光是有才有氣節,算不上力量。
蘇威的本錢,首先來自於他父親蘇綽,本是宇文泰改革的主角。
宇文泰當年提出六大改革,而蘇綽在人事財政上特別有貢獻。間接的造成世族以外,朝廷與各地官員幾乎都是蘇綽的門生。
蘇威的地位,基本就相當於袁紹。可袁紹要是沒有佔冀州自立,也不會成為群雄之一。
名聲是資本,懂投資才能發大財。
蘇威投資了「山寺」。
南北朝佛教盛行,佛門聚積的財富跟人力,不要說可敵國,國家都得看他們臉色。北周武帝宇文邕為了籌措滅齊資金,就大舉展開「滅佛」。但說真的你不可能連根拔起,而蘇威其實就是一個「反北周」的佛教在野意見領袖。
當楊堅意圖篡周時,高熲就建議他招聘蘇威。
好,楊堅找來蘇威,兩人聊起北周如何倒行逆施,那是一拍即合。可說到取而代之,蘇威就表示亂臣賊子不可為,當晚逃跑。
高熲本要來個月下追韓信,但楊堅說:「髒事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幹,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找他回來就行。」
等楊堅正式稱帝,再次邀請蘇威前來主持國政,蘇大哥就當仁不讓了。
朝廷就有人在說啦:「到底蘇威是掌舵的,還是高熲?」
高熲就跟楊堅說,這不能爭,我辭掉官職就是了。
楊堅本來准了,但幾天後又頒布命令,表示高熲推舉蘇威,如今又願意讓賢辭官,這樣的聖人我們如果不用,怎麼對得起天下百姓呢?
你怎麼看?我看倒是高熲又故意安排的一齣戲而已。
不過才穩住蘇威,楊堅又為兵權頭痛。
高熲義不容辭,先往鎮邊,接著又趕回來主持大都監造,更掌禁軍兵馬,後轉交楊惠。
講白了,要是高熲有那個念頭,完全可以當曹操的。
楊堅再怎麼信任他,也不可能不留心眼。即使四貴權傾朝野,楊堅還是任命了楊素為監察總長。
事實上,曾經有人舉報高熲結黨營私之事,但楊惠幫忙壓了下來。
楊素跟高熲的交鋒,一開始就是這麼樸實無華而低調。
此外,還有南征沙場部分。
開皇二年,楊堅扛不住壓力,勉強發動南征,以高熲為監軍。
大軍開到前線,適逢陳宣帝過世。正常眼裡只有戰功沒有國家的將軍,那還不趁火打劫?高熲卻說這時作戰於禮不合,應先退兵。
各位要知道,高熲當年是襲擊鄴城民眾,製造混亂來打敗尉遲迥的。
總之,結束掉這一波,楊堅還是得跟高熲討論之後怎麼辦。
高熲的建議,簡單說就是「虛張聲勢」。
由於南北穀物收成季節不同,高熲建議可以趁水稻收成季,我們就假裝徵兵,放風聲說要出動。陳朝必然會聚兵防守,誤了農時。
那我們探查人家重兵集結,自然就是先不打。北朝世族的耐心,也許兩三次就沒了。但對南朝來說,幾次之後也是「狼來了」。
那也不要想著一戰而決,剛開始盡量以放火為主。
高熲說:「江南的土壤又濕又軟,不像北方以地窖來儲物,燒房子對他們的損害,是比較巨大的。」
估計幾年下來,我們無所耗損,陳朝卻越來越弱,到時自可一戰攻城。
跟高熲的七年大戰略相比,楊素的以德服人,只能算是戰術了。但楊堅決定兩個人都採用。
開皇九年,南征發動。
楊素從長江上游進軍,以他自己的戰術勢如破竹。高熲則當楊廣的奶媽……軍師啦,軍師,提著楊廣的後心不讓他輕舉妄動。
其實還頗有一種諸葛亮搭配司馬懿,聯手消滅孫權的感覺。
不過司馬懿從蜀地出發就是了。
由於非常輕鬆就打下陳朝,楊廣志得意滿,想要收陳後主的後宮己用。高熲當場就給他阻止,更把陳朝寵姬處死。但這也埋下了楊廣對他的不滿。
高熲回到長安,楊堅就跟他說:「有人說你想要據陳反叛,這種小人我已經殺掉了,放心吧。」
厲害的臣子跟不厲害的臣子差別就在這裡了。
聽到楊堅這樣講,高熲馬上要求辭職。
慰留。
但事情開始一發不可收拾,接連上至將軍下至地方,都來舉報高熲有罪。
楊堅一律是直接判舉報者有罪,還跟高熲說:「獨孤你就像鏡子一樣呢,每次的磨難,只是讓你更加大放光明。」
高熲的名字是光明的意思沒錯,不過現在他可是抖得要命。
楊堅這個人很小心眼的,今天喜歡你那錯的都是別人。哪天不喜歡你了,這些舉報文件他馬上全部翻出來給你看。
也就在寵信到達頂峰時,楊堅要太子楊勇把女兒嫁進高熲家中。
而我們也終將看見,是誰在弄高熲。
以官位來說,那就是獨孤皇后伽羅起的頭,但其實皇后也就是說說男女之間的事,毀損高熲的誠信。
事實上,有這個腦子這個本領的,捨楊素其誰。
楊素針對的可不是高熲一個人,而是四貴。
首先,在平陳宴會上,楊素跟虞慶則對嗆。楊素是御史臺老長官,御史就說要彈劾虞慶則,被楊堅壓下。
但楊惠就沒那麼幸運了,直接被拔除了兵權。同時,蘇威也辭去了官職。喔,這是因為他媽媽過世,但接下來蘇威也跟高熲一樣,不斷的受到舉發。
平陳,對於隋文帝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楊堅其實不是一個以「一統天下」為自滿的人。但南北朝的終歸一統,卻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也就是天文系統的細膩程度。
北朝是鮮卑人所立,他們的天文系統,由史記雙修的學者建立。
事無巨細均記之,那是南朝史學,故《晉書》以來,南史多有神怪。鮮卑人沒這麼信那套傳統中國天文教,當時建立天文系統的主持人又是道教出身。基本上要求完成曆法,以日月進二十八宿變化來判事就很炫炮了,唬得鮮卑人一愣一愣的。
相比之下,南朝的星系圖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什麼星什麼位,對應什麼記事,夯不啷噹推演記錄了兩百年。
這才叫做官方宗教。
所以當楊堅拿到南朝文件時,大驚。
好吧,剛開始就找人整合吧。
弄著弄著,一些怪事開始在隋朝宮廷發生。
南朝天文官說,這是「妖變」。其實天文官就是原本的史官。
楊堅本來還想著,毀去陳朝的一些天文器物就行啦,結果南朝史官又說,沒有用的,妖變來自於天上的妖星。
您看當妖星進到哪裡,有什麼預兆,諸侯就叛變……
我們不能肯定,楊素跟這些南朝史官有沒有什麼勾結。但我們很肯定的是,楊素學過風角之術。
這是四貴,高熲都沒涉足的神祕學。
解釋得太多,故事就跑快一點吧。
總之,開皇十二三年開始,原本依靠著眾多世族異姓將軍一路爬上來,稱帝更一統天下的隋文帝楊堅,開始更相信「妖星」。
開始由於預兆,瓦解自己對大臣的信任。包括他的長子楊勇,也進入了被懷疑之列。
當皇帝認為預兆重要,接受各式各樣的通報,不願錯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蓋世英雄,就比不上蓋世太保吃香了。
開皇十七年,虞慶則南下平亂,被自己的小舅子以謀反罪舉發,誅殺,四貴第二角崩塌。
十八年,上柱國王世積接替平亂任務,被自己的總管告發,誅殺。
糟糕的是,王世積家裡被抄出有許多跟高熲的書信往來,都在談論皇宮,皇后,太子的事情。
楊堅認為,高熲雖無犯罪事實,但也是有罪。
當時很多人出來幫高熲說話,都遭到遷怒。等到再無異議,高熲就被免官了。
楊堅還跟高熲說:我沒有辜負你,是你對不起我。
也跟其他人說,我對高熲比自己的兒子都還要好。不過現在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好像原本就沒有這個人一樣。你各位好自為之,不要自以為是我的要人就得意忘形啊。
高熲雖然被除了官職,但還有爵土。
哪裡想到,他封地的「國令」也來告發,說高熲的兒子跟高熲說,你這就像司馬仲達被曹爽架空,焉知非福啊。
楊堅立馬爆氣,下令逮捕高熲進入審判。
結果審判過程都是些什麼:「高僧說明年國有大喪」、「皇帝大限就在這幾年,開皇不會超過十九」云云。
奏請處斬。
楊堅自己倒是說:「兩年殺三個頂級大臣,天下人都要說我是暴君了。」
最終高熲逃得一死,貶為庶人。
當然,你可以說楊堅是在演戲。不過我想關於密報羅織成罪這件事,應該很明顯是社會風氣,而不是楊堅多設密探。
後來,隋煬帝楊廣即位,請高熲回來當官。
當執政?沒可能。
楊廣只是請他回來當神主牌,做太常。
曾經是九卿之一的太常,現在叫做太常寺,還是掌管禮樂為主。
楊廣喜歡音樂,當時要太常寺收集過去的各種作品。
高熲就回答:「你現在根本無從辨別繳上來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古樂,這樣很容易出現大家做假的風氣啊。」
楊廣當然沒在理他。
而高熲看到朝廷日漸敗壞,忍不住跟朋友多說了兩句。可密報風氣只有比楊堅時代更盛。
楊堅跟高熲還有舊情,楊廣不記舊恨就算不錯了。
偏偏他就是記,他就是楊廣。
隋之名相高熲,就此被害。
這麼長一篇,所以高熲哪裡厲害了?
文武雙全,擅長律法這些其實都是枝微末節。高熲最大的長處,就是人際關係很強。在世族政治發展已經到達頂峰的隋朝,沒有比「人人好」更重要的宰相特質了。
而且高熲也非常懂得知人善任。
管理不是親力親為每件事,而是要能讓對的人去做對的事。
最後,也就像前面提到的。
高熲「管理」人事的手段,也未必就是光明正大的。
在高熲被判死刑前,他就把所有的密件都銷毀了。
結果就是後世連知道他的人都沒多少。
憾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2會員
80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