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粗暴了! 指數崩跌,投資人瑟瑟發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樣太危險,飛太遠,對你做鬼臉。我們飛太遠,衝上雲端,天空沒有極限。」這段歌詞拿來和現在股市一片低迷表現,真的貼切無比。

最近的指數表現,套句流行語,真是一段「粗暴的言論」!當前市場憂心經濟衰退情緒,已經涵蓋通膨擔憂。

經濟衰退疑慮升溫

根據亞特蘭大GDPNow模型,最新預測值是第二季GDP衰退1%,是繼剛公布的第一季下滑1.6%後,單季GDP將再次陷入負值。

raw-image

通膨不可怕,經濟停滯才可怕

昨晚剛公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5月年增6.3%、月增0.6%,雙雙低於市場預期,不過大盤指數並未受到激勵,依舊重挫。

raw-image

以細項來看,個人消費快速下滑,透露經濟不尋常的跡象。

raw-image

緊接而來的問題是通縮

筆者於前面文章有提過,通膨的問題可能已經不是最焦點,以實體經濟來看,這段時間擔憂供應鏈問題,各家廠商拚命囤貨,最直接的證據是運費下不來,訂貨櫃都必須超前部署,然而近期的40呎貨櫃運費清楚傳遞需求「不再擁擠」。

不消費的結果是過剩的供給。

raw-image

產能過剩、拚命生產卻與實際需求脫鉤,大家有興趣可以搜尋【長鞭效應】,筆者看到這情形回憶起當年筆電大廠宏碁義大利總裁蘭奇的策略,不斷於中下游囤貨,帳面看似有大量出貨,卻沒有實際周轉,最後無法消化,反噬自身。

近兩年炒得火燙的半導體,很可能面臨這波供需不對稱的首當其衝,半導體ETF走勢告訴我們山頭已經走過,產業輪轉不過眨眼,當前不缺芯片,但缺電池

raw-image

文章寫到這邊,亞洲股市倒了一片,韓國KOSPI指數創一年半新低,日圓貶值日股續跌,台灣加權指數大跌超過3%,半導體族群成了重災區,轉眼間接近萬四,第三季的第一個交易日,還是說,這真是個粗暴的跌法。

raw-image


本文所提之標的內容僅供參考,不具投資建議,投資前應審慎評估風險,且自負責任。

「短期的波動根據每天不同的走勢做出分析與預測,無論長短趨勢,市場都是市場,我們必須謙遜,除了認錯和敬畏,什麼也做不了,因此在市場走勢和原先判斷有出入時,就要即時修反思,才能及時修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諸葛呆的耕讀筆記- 投資人生
137會員
303內容數
我是諸葛呆,超過20年的實戰交易經驗。曾任職避險基金、上市公司投資部,聚焦原物料大宗商品、總經分析與股匯研究。"Investing is simple, but not easy". #外匯 #投資 #CBOT期貨 #黃豆 #玉米 #小麥 #原物料 #原油 #美股 #ETF
2024/08/04
開門見山,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降息言論搞砸了。 市場開始責備聯準會太慢啟動降息,原先7月就應該動作拖到現在,非農數據不如預期強化大多數人的恐懼來源,「壞消息就是壞消息」。 總統大選臨陣換將 原本拜登還要力拚連任時,降息可以提前,來刺激經濟來確保連任的選票,但現在拜登退選,更被川普直接挑明
Thumbnail
2024/08/04
開門見山,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降息言論搞砸了。 市場開始責備聯準會太慢啟動降息,原先7月就應該動作拖到現在,非農數據不如預期強化大多數人的恐懼來源,「壞消息就是壞消息」。 總統大選臨陣換將 原本拜登還要力拚連任時,降息可以提前,來刺激經濟來確保連任的選票,但現在拜登退選,更被川普直接挑明
Thumbnail
2024/07/21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2024/07/21
川普政策 無論是接受Bloomberg訪談,或在正式接受共和黨提名,川普的政策可預期將帶來政策上的轉向,他所定調的經濟政策重點「低利率、低稅率、低物價」,通過關稅政策和獎勵政策讓企業回流到美國
Thumbnail
2024/07/16
聯準會主席Powell昨晚公開談話,不只提到近期通膨數據增強聯準會信心,更表示如果等到通膨回落至2%才開始降息可能會太慢。 從上週CPI、PPI等物價數據,包括鮑威爾及其他委員的幾次公開發言,對於貨幣政策鬆綁,也就是降息愈來愈能侃侃而談,態度的轉變直接讓利率期貨出現年底有望降息3碼的想像預期。
Thumbnail
2024/07/16
聯準會主席Powell昨晚公開談話,不只提到近期通膨數據增強聯準會信心,更表示如果等到通膨回落至2%才開始降息可能會太慢。 從上週CPI、PPI等物價數據,包括鮑威爾及其他委員的幾次公開發言,對於貨幣政策鬆綁,也就是降息愈來愈能侃侃而談,態度的轉變直接讓利率期貨出現年底有望降息3碼的想像預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全球股市一波漲勢同時,有個國家股市正面臨寒冷無比的挑戰- 中國。 「你覺得我定期定額中國ETF還要續扣嗎?」 「應該到底部了,各項技術指標都超跌,正所謂跌無可跌無須再跌,別人恐懼我貪婪。」 「政府不可能不救市,這樣經濟會崩潰。」
Thumbnail
在全球股市一波漲勢同時,有個國家股市正面臨寒冷無比的挑戰- 中國。 「你覺得我定期定額中國ETF還要續扣嗎?」 「應該到底部了,各項技術指標都超跌,正所謂跌無可跌無須再跌,別人恐懼我貪婪。」 「政府不可能不救市,這樣經濟會崩潰。」
Thumbnail
完美經濟風暴來襲,成長率轉為負值! 未來幾年,大盤報酬率只會讓人更失望! 1.資金錯配回歸 超級債務週期結束 我們生處在被寵壞的時代,直升機大灑錢。 低利率,引發大量資金措置,在未來經濟成長將陷入泥沼。 低利率,拖累生產力成長率、導致更多的風險追逐、傷害退休金。 下一步:延遲,然後
Thumbnail
完美經濟風暴來襲,成長率轉為負值! 未來幾年,大盤報酬率只會讓人更失望! 1.資金錯配回歸 超級債務週期結束 我們生處在被寵壞的時代,直升機大灑錢。 低利率,引發大量資金措置,在未來經濟成長將陷入泥沼。 低利率,拖累生產力成長率、導致更多的風險追逐、傷害退休金。 下一步:延遲,然後
Thumbnail
你好,我是諸葛呆。 市場陰晴不定的變化開始蔓延到眾多投資人情緒,沒有令人雀躍的利多,雖然還未爆出令人驚嚇的壞消息,投資市場充斥著不安情緒,似乎在等待某記警鐘響起。 當大多數的人聚焦在美國時,不妨把鏡頭拉遠,因為問題不見得在美國,而是其他國家。 中國陷入通縮,號稱擁有最大的消費力市場將難以支
Thumbnail
你好,我是諸葛呆。 市場陰晴不定的變化開始蔓延到眾多投資人情緒,沒有令人雀躍的利多,雖然還未爆出令人驚嚇的壞消息,投資市場充斥著不安情緒,似乎在等待某記警鐘響起。 當大多數的人聚焦在美國時,不妨把鏡頭拉遠,因為問題不見得在美國,而是其他國家。 中國陷入通縮,號稱擁有最大的消費力市場將難以支
Thumbnail
目前單日最高跌幅超過6啪,超過千點。 這可是大盤,一天蒸發6啪! 我們再看A股 很明顯,對岸早盤有試圖維穩,但還是扛不住賣壓。 在全球美、德、法、俄、日本等大國全面反彈的行情下,陸股跟港股卻能崩的如此慘烈。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對岸的20大習帝全面掌權,再無派系制衡。 這是警訊,很恐怖那種,超級恐怖那
Thumbnail
目前單日最高跌幅超過6啪,超過千點。 這可是大盤,一天蒸發6啪! 我們再看A股 很明顯,對岸早盤有試圖維穩,但還是扛不住賣壓。 在全球美、德、法、俄、日本等大國全面反彈的行情下,陸股跟港股卻能崩的如此慘烈。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對岸的20大習帝全面掌權,再無派系制衡。 這是警訊,很恐怖那種,超級恐怖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諸葛呆,最近金融市場看似平靜驚驚漲,而又隱約感受到上漲的燃料愈來愈少,欲振乏力,全球經濟隱約有股暗潮正慢慢靠近著。 中國經濟的骨牌效應 台灣的讀者朋友近期最常聽到的莫過於四川與重慶相繼採取工業「讓電於民」措施,影響當地設廠的企業,許多半導體、筆電和汽車產業都受到波及,勢必影響產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諸葛呆,最近金融市場看似平靜驚驚漲,而又隱約感受到上漲的燃料愈來愈少,欲振乏力,全球經濟隱約有股暗潮正慢慢靠近著。 中國經濟的骨牌效應 台灣的讀者朋友近期最常聽到的莫過於四川與重慶相繼採取工業「讓電於民」措施,影響當地設廠的企業,許多半導體、筆電和汽車產業都受到波及,勢必影響產能。
Thumbnail
台灣經濟研究院公布 6 月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 4 個月呈現低迷的黃藍燈,台經院表示因全球經濟放緩,客戶購料轉趨保守,廠商加大去庫存的力道,使得進口與製造業生產成長幅度較上月明顯下滑。 人性, 要知道: 在,大資金下的股息紅利, 是,遠勝小資金下的暴利。 警醒。
Thumbnail
台灣經濟研究院公布 6 月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 4 個月呈現低迷的黃藍燈,台經院表示因全球經濟放緩,客戶購料轉趨保守,廠商加大去庫存的力道,使得進口與製造業生產成長幅度較上月明顯下滑。 人性, 要知道: 在,大資金下的股息紅利, 是,遠勝小資金下的暴利。 警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