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我出生前就消逝的巨星,只聞其名其曲,卻跟不上那個時代的風采。不過看完我最驚訝的是他居然幾乎沒有出國表演過,在搖滾樂開始席捲全球的年代,在英國搖滾樂團開始世界巡迴打開全球知名度的年代,他終其一生幾乎都在美國表演,唯一有出國的是加拿大,那也跟沒出國差不多了。但他的影響力無庸置疑是世界性的,這或許是「音樂無國界」這句話的另一種最佳註解。
電影的前半段非常緊湊,很快地交代了貓王的幼年,出道,當兵,復出,重返巔峰,導致後段著重在貓王後期與經紀人之間的恩怨情仇這段反而顯得有點拖戲。加上前半段有大量的歌曲配樂,後半開始偏重文戲,讓剛被經典歌曲轟炸一輪的心情沉澱的有點太久,這種不平衡或許是一個小缺點。
不過在看過波西米亞狂想曲、火箭人等音樂傳記作品之後,總覺得這些人,或說這些電影的舖陳都差不多,都是因為自己獨特而強烈的個人特色被發掘,成名後都陷入藥物或毒品濫用問題,或是與周遭的男男女女有著很複雜的關係,然後都遇人不淑,通常是很糟糕的經紀人等等。不過有說法是導演為了戲劇性而對許多史實做了一些改編,或許就是對戲劇性妥協導致這些傳記電影有類似的結構吧。
電影中的描述是貓王從小生活在黑人貧民窟中,在耳濡目染下接受黑人節奏藍調的薰陶,再結合原本流行於白人社會的鄉村曲風,開創獨特的搖滾曲風,從這個角度來看,貓王這樣的融合也淡化了原先黑人白人之間那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他用音樂的鐵錘逐漸打碎黑白之間的高牆。我蠻喜歡一幕是某場慈善演唱會上,畫面先呈現了現場警力戒備森嚴,還強調了黑人白人之間的界線,但隨著貓王的演唱,這條界線瞬間被沖散到幾乎不存在。
另外還有貓王獨特的舞步以及彷彿是賀爾蒙聚合體的個人魅力,看他一開始演唱的準備動作有種即將降乩的感覺,但是啟動後那股熱潮瞬間席捲全場,看著台下女生瘋狂的樣子,我覺得21世紀後大概只有小賈斯汀有這種等級的個人魅力了吧(BTS是團體)。對照那些女生身旁男伴的表情,難怪有人抨擊貓王傷風敗俗,其實只是覺得自己的面子掛不住,有損男性尊嚴吧。這樣廣受女性歡迎,加上以白人身分演唱帶有黑人風格的歌曲,在50、60年代美國那種黑人逐漸崛起,白人備感威脅的氣氛下,不難想像貓王會受到怎樣的批評。
能夠這樣體會貓王的魅力,也要歸功於飾演貓王的演員奧斯丁巴特勒,雖然比起原版貓王少了一點滄桑感與歷練,但是歌聲與神韻之相似,尤其是後段講述貓王駐唱時期的妝容,根本就是貓王再世,是連貓王前妻都認可的像。連平常說話的語調聲音都聽得出來下了一番苦功,感覺是可以拚奧斯卡入圍的演出。
提到貓王也不能不提傳奇經紀人湯姆帕克上校,雖然有些評價認為湯姆漢克有失水準,但我覺得他已經把那種唯利是圖,控制慾極強的小人演得絲絲入扣。不得不說雖然看完貓王的故事很難對上校有好感,但還是要佩服上校的商業眼光,這麼早就看中周邊商品的價值,還舉辦了史無前例的衛星直播演唱會,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觀看。不過他也是個情勒高手,看他施展各種欲擒故縱的話術控制貓王與他身邊的所有人,真的會讓人恨得牙癢癢。即便如此,當他看完貓王在國際飯店第一場駐唱之後的樣子,也可以感覺到他心中某部分也是真心被貓王的表演打動,不過他仍舊會把部分功勞歸在自己身上。
看完我最愛的就是貓王在錄製聖誕特輯時演唱《If I Can Dream》的片段,從前面累積了各種當代民運活動與民運領袖被攻擊的社會動盪感,再加上貓王一直想要對這一切有些貢獻的渴望,先知之言若不便訴說,就唱出來,而做出了這首歌想要藉此鼓舞民眾。整首歌透露的感情、氣氛,加上貓王深沉的嗓音,當下真的非常感動,真的很有魅力。有趣的是聖誕特輯貓王再度以搖滾天王之姿出現時,有別於前段奶油小生風格,增添了成熟男人的韻味,那一瞬間我的感覺是:「這就是完全體吧,無敵啦。」
另外在國際飯店首場表演前與樂團的排練也令人印象深刻,貓王和善地與樂團協調加進來的時機與形式,再搭配《That's All Right》,是整部電影最有畫面的一首歌。以及片尾直接加入貓王最後一次演唱《Unchained Melody》的歷史畫面,那種燃燒生命在唱歌的感覺,難怪《If I Can Dream》跟《Unchained Melody》都是收錄原音,奧斯丁巴特勒可能還沒有辦法完美複製那種感情吧,能重現的話影帝絕對是囊中之物。
最後貓王在車上與前妻的對談讓我很有感觸,貓王對前妻說:「我害怕有一天我會被世人遺忘。」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樣的經典永世不墜,但前幾天跟身邊二十幾歲的同事聊到這部電影,「貓王?誰啊?」「感覺會去看的都有點年紀了吧」,或許貓王的這句話,還是有那麼幾分成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