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28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1/12/20
主編:融
副編:瑋哥

【報導選文】

疫情當前應放寬通訊(遠距)心理諮商限,研商合理核准作業要點/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

上週二(12/14),衛福部回應了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會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之提案「疫情當前應放寬通訊(遠距)心理諮商限制,研商合理核准作業要點」。惟針對該提案4項訴求,衛福部似乎如過往採行保守立場,重申通訊諮商涉及倫理規範、電腦科技、法律制度及教育訓練等多層面,必須審慎管理通訊諮商,後續將再與各縣市衛生局與諮商專業團體研商修正《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作業參考原則》。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會4項訴求:
  1. 疫情期間即刻實施遠距諮商免申請作業,統一經由地方公會造冊函報地方衛生局備查即可。
  2. 讓未滿18歲兒少在有監護人同意下,亦可接受遠距諮商服務,且不應排除初次晤談。
  3. 疫情期間心理師因應防疫政策,可不限於執業場所持續提供民眾遠距諮商服務。
  4. 疫情過後衛福部應主動邀集各縣市衛生局與諮商專業團體重新研商部訂參考原則之適切性。

通訊心理諮商開放緩不濟急—大疫當頭,上萬名個案誰來承接?/林韋萱,報導者,2021/6/21

本文首先介紹通訊心理諮商相關法規沿革及背景,衛福部在2019年以《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鬆綁過去藉由闡釋《心理師法》第10條對通訊心理諮商的禁制。雖然形式上是開放了申請執行通訊心理諮商,但因為主管機關為確保資訊安全與執行諮商的專業度,而以高標準檢視申請者(即各醫事機構、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等)資格,進而造成僅有少數申請案通過。接著本文透過訪談,蒐集了各方諮商心理師的想法,其中多質疑參考原則第7點加諸的限制(要求諮商所、治療所必須與醫療機構簽訂專業契約、限制心理師應於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之機構內執行心理諮商等)是否有其必要,或反增了個案近用諮商服務的阻礙。也有受訪者雖能理解政府對通訊諮商的疑慮,但認為相較於嚴格管制或許政府更應致力於提供相關的教育訓練。末段本文也統整了通訊心理諮商的5大挑戰,分別為:難以控管資安及隱私、諮商時難以觀察個案非言語反應、可利用的媒材及輔具有限、將改變與個案間的界線與關係、檢視及判斷心理師的能量。

疫情中斷3萬憂鬱學生諮商管道 心理師急喊:一直被法規擋在外面/吳尚軒,新新聞,2021/6/22

本文採訪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會秘書長林上能,討論疫情下學校申請通訊諮商時面臨的困難。我國大學心理諮商資源本即處於不足的狀態,又疫情爆發後各級校園採行遠距教學,學生面對課業、職涯、家庭及人際關係的壓力不斷累積,如何持續給予學生心理支持,實為急迫而需正視的議題。即便衛福部開放通訊心理諮商,《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中規範不清、各縣市就服務對象及型態規定不一,使第一線行政人員於適用該原則上多存有疑慮。而申請通訊諮商時需要滿足資安確保及硬體設置,繁複流程不但增加校方行政業務,學校亦須編列預算為之,總總先決條件都成了學校申請通訊諮商的阻力。除此之外,衛福部目前推行的措施,要求民眾經歷迂迴的評估及轉介,無非是耗盡求助者最後的心力。末段本文引林上能所言「通訊當然無法百分百取代現場,但這是非常時期的做法。」惟人類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因應出差、旅遊、搬遷等異地諮商的需求,通訊諮商或許是本來已存在而待解的問題,僅是因疫情而凸顯了其重要性。然無論如何,衛福部都須盡速與相關機關及專業團體研商辦法,排除人民尋求諮商的阻礙。

【書籍分享小專欄】

《聆聽之路-療癒寫作教母帶你聽見自我、以聽療心、寫出能力》,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著,張毓如譯,方智出版,2021年12月。

近年,許多媒體開始做一些深度專題報導,將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出櫃」述說做了統整,也有不少精神疾病經驗者透過書寫、繪畫、策展等不同的創作媒材,將微觀層次的-對個體生命深沉的一面所帶出的省思與自我驗證、乃至於對於宏觀層次的-個體的生命經驗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新想像,均透過這些創作所揭露出的資訊,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這一期的雙週報「書籍分享小專欄」的靈感,乃是從前幾期曾經分享過的對精神疾病經驗者訪談的專欄文章、活泉之家的會員老王將自身生命經驗以繪本的形式分享出來、甚至是更多精神病人以各種形式而為的自我倡議進而影響公共政策…… 等等,所以想談談「創作」、「對話」一事的根本:「(深度)聆聽」與「(各種形式的)自我整理」。若您的身心狀態與療癒階段適合的話,非常適合讀讀這本書:《聆聽之路-療癒寫作教母帶你聽見自我、以聽療心、寫出能力》。
本書共分六個章節,且具有實踐上的層次感,邀請讀者依序聆聽下列人事物:環境、他人、高我、逝者、英雄、寂靜。這樣的順序,由外境走入內心,從喧嘩混亂當中沉澱出轉化生命的內在指引。這樣透過多層次的「聆聽」,卻反向實踐了更有力的「表達」:深度的「聆聽」對個體來說,將產生更多中性的自我觀看、對話、不批判的效應(很像「正念」mindful帶出的終極精神),在與疾病和社會適應天人交戰的同時,慢慢建設出屬於自己的穩固地基;對於社群生活與人際關係的發展上,也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神奇,好像開放式對話對於「懸置(意義)」、「複聲道(的聲音並存)」、乃至於「dialouge-對話」、「connection-連結」的本旨如何被具體實踐出來的一種指引。也讓我聯想到「聽見聲音」聯盟(Hear The Voice)隨著本書帶出的每週練習,讀者也能夠透過「深度聆聽」的紀錄,找出自己內在癥結所在,緩緩的,一步步的,從迷霧中脫身、稍事喘息,或有機會,不再只能是物競天擇的殘酷結果、只能無奈地接收「大霧中人」的自我認同。
謹摘錄本書最後一段優美的結論,以代結語本篇小專欄的結語。或許,在是否要公開分享述說自己的疾病經驗、以及堅持躲在深櫃的兩端之間,還有一個介於中間溫柔的選項,那就是-深度聆聽這個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的內在聲音,不管,內在的她他們是誰、有多少人同時間喧鬧著。靜靜的、安心的諦聽吧:
「我希望你和我一起沿著聆聽之路旅行,而這段旅程對你來說很有收穫。我希望每一種聆聽方式都成為你的習慣,你可以穿梭其間,注意周圍環境,與認識的人建立連結,並在需要時連結你的高我、摯愛、英雄,甚至寂靜。聆聽之路的工具便攜免費,隨處可用,適用任何場合。我的經驗是,深入聆聽總是值得,也一定會有收穫。我走進院子裡,呼吸著清新的春風。高大的白樺樹在午後的陽光中閃閃發光,樹葉發出沙沙聲,聽起來像搖曳的樹枝末端綁著發出雨聲的雨棍。聽著這樣的聲音,我與周遭的世界連結。而在與周遭的世界連結的同時,我聆聽。」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資訊。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資訊。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是一本人類學家觀察精神科醫師的田野紀錄,時空背景是1990年代美國,作者魯爾曼記錄了當時精神醫學的教育訓練與臨床實作的實況,以及管理式照護是如何影響治療典範的轉移與醫療系統變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瘋迷歐洲》這個專題從2023年6月中推出至今,已正式滿一周年了🎊🎊🎊。52個星期以來,每週二準時和各位分享歐洲旅遊的點滴,希望各位不但看得開心,也能從文字及照片中,感受到旅遊的樂趣。 地理上,歐洲很遠,但心理上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炒菜用的橄欖油、手上拿的名牌包、百貨公司買的巧克力⋯⋯
Thumbnail
「超慢跑」近年來風靡日本並迅速走紅至台灣!這項運動不僅能夠改善及穩定血糖問題、強化心肺功能和提升免疫力,還能鍛鍊各部位肌肉、增進身體血液循環且不傷膝蓋,絕對是一項最適合的長壽和凍齡運動!
Thumbnail
Dior創立於1946年,其由來自法國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引領走向國際。各時期的設計師,打造獨特作品,延續最初理念,創造永恆時尚。Dior的服裝,乘載著優雅並揉合各種設計元素,訴說著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故事。
Thumbnail
歡慶「HELLO KITTY」誕生50週年,藉由時藝多媒體、MOMO 親子台、揆眾展覽所共同主辦HELLO KITTY特展「與未來做朋友吧」。
Thumbnail
在黑夜,我讓自己放飛,想像自己是一顆希望,一陣自由的風,或者是一種美麗的聲音。
Thumbnail
這篇是Penana某個名為「瘋了,瘋了,都已經瘋了。」的創作挑戰徵文產物,簡單來說就是以瘋狂為主題的短篇。在方格子也貼上來,一些較細的徵文條件會在後面補充
Thumbnail
這奶油餡就是那種只要吃一口,心中警報器就會大響,逼逼—逼逼—危險勿近!危險勿近!但儘管警報器響徹雲霄,嘴巴好像也不會聽到,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下肚,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停下來,直到最後一口也消失在眼前。
新詩〈蜂蜜怎麼苦了?〉   這些曰子怎生恁地支吾 行道樹間亂了步了 鳥兒為何不理睬轉頭飛了 家裡寳貝狗兒見了我夾著尾巴躱了 看看曰頭沒有烏雲遮到 但心上怎生的黑 挖勺蜂蜜想填補些甜 卻怎生是這般地苦! (劉有恒,2021.8.26於台北)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瘋迷歐洲》這個專題從2023年6月中推出至今,已正式滿一周年了🎊🎊🎊。52個星期以來,每週二準時和各位分享歐洲旅遊的點滴,希望各位不但看得開心,也能從文字及照片中,感受到旅遊的樂趣。 地理上,歐洲很遠,但心理上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遙遠。炒菜用的橄欖油、手上拿的名牌包、百貨公司買的巧克力⋯⋯
Thumbnail
「超慢跑」近年來風靡日本並迅速走紅至台灣!這項運動不僅能夠改善及穩定血糖問題、強化心肺功能和提升免疫力,還能鍛鍊各部位肌肉、增進身體血液循環且不傷膝蓋,絕對是一項最適合的長壽和凍齡運動!
Thumbnail
Dior創立於1946年,其由來自法國的設計師Christian Dior引領走向國際。各時期的設計師,打造獨特作品,延續最初理念,創造永恆時尚。Dior的服裝,乘載著優雅並揉合各種設計元素,訴說著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故事。
Thumbnail
歡慶「HELLO KITTY」誕生50週年,藉由時藝多媒體、MOMO 親子台、揆眾展覽所共同主辦HELLO KITTY特展「與未來做朋友吧」。
Thumbnail
在黑夜,我讓自己放飛,想像自己是一顆希望,一陣自由的風,或者是一種美麗的聲音。
Thumbnail
這篇是Penana某個名為「瘋了,瘋了,都已經瘋了。」的創作挑戰徵文產物,簡單來說就是以瘋狂為主題的短篇。在方格子也貼上來,一些較細的徵文條件會在後面補充
Thumbnail
這奶油餡就是那種只要吃一口,心中警報器就會大響,逼逼—逼逼—危險勿近!危險勿近!但儘管警報器響徹雲霄,嘴巴好像也不會聽到,一口一口地咀嚼、一口一口地吞下肚,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停下來,直到最後一口也消失在眼前。
新詩〈蜂蜜怎麼苦了?〉   這些曰子怎生恁地支吾 行道樹間亂了步了 鳥兒為何不理睬轉頭飛了 家裡寳貝狗兒見了我夾著尾巴躱了 看看曰頭沒有烏雲遮到 但心上怎生的黑 挖勺蜂蜜想填補些甜 卻怎生是這般地苦! (劉有恒,2021.8.26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