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專線記者會: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06年專線記者會: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
全台3.4萬個精障家庭,僅配不到百位社區關懷訪視員。
精障社群平台攜手社關,共同呼籲為精障困境尋活路。
據衛福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台僅有96名社區關懷訪視員,須追蹤3.4萬個有多重且複雜需求的精障家庭,105年社關總共服務8593人,有兩萬多個高需求精障家庭仍然在苦苦等待。根據實際的需求和經驗,社關與精障家庭皆認為能夠「幫得上忙」的入家服務應該要兩年以上。然而現實當中,因為不當的制度設計,社關平均服務時間往往只有5.7個月,僅能初步評估與資源介紹。
由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主辦的「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記者會,今(17)日上午十點於慕哲咖啡舉行。伊甸基金會偕同社團法人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等精障社群平台的團體成員,與由社關組成的翻滾關訪員連線於現場發表共同聲明,說明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社關)現今困境,並提出具體建議。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2年前衛福部行文全台建議將精神障礙者訪視服務與自殺防治訪視服務合併,後來各縣市跟進,使得案量遽增、人力不足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據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問卷顯示,8成7的社關反對合併,原因包括:「訪視規定不同,嚴重影響工作步調」、「專業不同,同步操作增加訪員負擔。」,不僅造成社關的損耗,也往往影響精障家庭的權益。
活動中,前任社關、現為翻滾關訪員連線發言人潘亭妤表示,她曾花了半年時間,經過苦苦溝通後,才走進精障家庭的家門,再用半年與其家庭建立起互信的關係,後續2年則是替精障家庭聯接社會資源、追蹤情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讓原本拒絕接受協助的精障家庭,開始主動與她溝通、協調,情況漸漸好轉了一點。然而,精神障礙者訪視服務與自殺防治訪視服務合併後,案量與人力的比例失衡,且現行社關體制要求「量化」的績效,在實務上卻無法提供完善的服務品質。以致於許多精障家庭權益受損,不能給予他們長期且穩定的陪伴。種種挫折,令她不得不離開社關領域。
此外,求助無門的家庭也大有人在。年屆半百的小美阿姨表示,她的兒子在5年前罹患思覺失調症後,將自己鎖在家中,學業也因此中斷。期間她積極聯繫衛生局、醫院等相關單位,均始終無人聞問,直到2年前兒子不自覺地與家人發生嚴重衝突,才強制就醫。她回憶起兒子當時的無助與驚慌表示,她並不怪罪生病的孩子,只想著如何重建彼此的關係。小美阿姨表示,一直很希望社關能進入家門,融去親情上的冰霜,但兒子即便出了院、回了家,她仍然找不著那扇讓他們走出去的門。她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重視社關人力、訪視頻率等問題,也仍然期待著與兒子攜手走出去的那天到來
伊甸基金會在服務過程裡發現,精神障礙者與其家庭需要長期穩定的支持,如今社關人力與案量比例失衡,也連帶影響服務效益。「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不只是句口號而已,更直接點出了現況,希望有司能落實「長期服務:導入資源建立關係」、「增聘人力,補好補滿」、「減少案量,提高服務頻率」、「精神障礙者訪視服務與自殺防治訪視服務分開」等具體的建議,改變現狀,讓社關進得去,讓精障家庭走出來,走向他們應有的未來。
若是民眾欲諮詢精神疾病照顧者相關資訊,歡迎來電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02)2230-8830。
現場夥伴高呼訴求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Thumbnail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2,約占全台總人口4.5%,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縮小,家庭照顧者面臨逐漸攀升的照顧壓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劇了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長達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長照服務提供心理師進入家裡協助照顧者的壓力調適,無論是否已經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否聘有外籍看護工,都可以申請這項服務。照顧者可以申請每年9次的心理輔導諮商服務,而申請方式可以使用長照專線1966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沒有一個社工希望自己的個案出事。沒有一個社工願意孩子在手上出事。我不相信一個社工該受到這樣的對待。不只是社工,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Thumbnail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2,約占全台總人口4.5%,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縮小,家庭照顧者面臨逐漸攀升的照顧壓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劇了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長達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長照服務提供心理師進入家裡協助照顧者的壓力調適,無論是否已經使用長照服務或是否聘有外籍看護工,都可以申請這項服務。照顧者可以申請每年9次的心理輔導諮商服務,而申請方式可以使用長照專線1966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Thumbnail
高齡照顧成為越來越多台灣家庭的重要課題,據統計,長者由家人自己照顧的比例最高,其中又以配偶居多,或是子女(孫子女),其次,才是社會熟知的外籍看護工來擔任。但還有一些家庭,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家人不能全天擔任照顧工作,聘請外籍看護工又不符合申請條件,或因經濟因素無法負擔,他們該怎麼辦?   秀琪家
Thumbnail
成為身心障礙者的家人,帶來許多額外的壓力與挑戰。愛奇兒家庭照顧者需面對照顧工作的負擔、心理壓力、以及在社交關係中的困難。心理諮商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但費用問題讓許多家庭無法承擔,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提出連署以爭取每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收出養意指18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因原生家庭重大變故失去經濟或教養能力,需要原生家庭放棄監護權與親權,尋覓新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最近保母虐死安置童新聞沸沸揚揚,我不是社工,但盼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現行收出養制度中的一些故事和身為社福工作者看見的角度。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沒有一個社工希望自己的個案出事。沒有一個社工願意孩子在手上出事。我不相信一個社工該受到這樣的對待。不只是社工,任何人都不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Thumbnail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