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glas MacArthur: American Warrior by Arthur Herman

2022/07/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年暑假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連聽帶讀,終於讀完 Arthur Herman 正文有850頁的麥克阿瑟傳記。
Douglas MacArthur: American Warrior (2016) 書影。
在台灣的市面上,卻沒有一本像樣的麥帥中文傳記,這無疑再次說明方塊字世界的落伍程度和中文出版圈世界觀的扭曲程度— Simone de Beauvoir 的傳記有人願意出中譯本、還有人願意寫推薦序,但對於真正影響了自己命運的重要人物的傳記,卻視而不見。
麥帥逝世已逾五十年,此後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麥帥傳記。論卷佚浩繁,首推 Clayton Lewis 的 the MacArthur Years三大冊兩千餘頁;1978年 William Manchester 的麥帥傳、以及1995年 Geoffrey Perret 的麥帥傳,也都是在 Amazon 上獲得極高評價的麥帥傳記。
這本麥帥傳記有幾個特色:
第一,平衡報導,不意氣用事貶低麥帥的成就,而是立體描寫麥帥為人,優點與缺點並存。讀者對於麥帥信念之堅強、勇氣之出眾、戰略眼光的精準、判斷情勢的正確與錯誤、操縱媒體手腕之權謀、對華府的不滿、待人接物的倨傲與謙下、人格的魅力,都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第二,重新強調麥帥的父親Arthur MacArthur(陸軍中將、內戰中北軍的知名英雄)對他的影響,尤其是麥帥對亞洲重要性的見解,實在深受他父親的影響。麥帥對菲律賓的情感與道義責任心、對戰後日本的重建、在韓戰中的戰略眼光,均來自於他父親。
1950年11月8日,他寫給國防部長 George Marshall 的備忘錄中,指出CCP在北韓境內的軍事行動全部是攻勢,而不是守勢。韓國的情勢,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日益具有攻擊性的徵兆」,源起於五十年前的義和拳之亂,而在目前中國現政權的統治下日益成熟。結果是「亞洲新崛起的強權,它為了自己的目的,與蘇聯站在同一陣線,但依照它自身的觀念與方法,日益帝國化,渴望擴張及更多權力。」
依麥帥之見,現在中國的利益與蘇聯一致,但「朝鮮、印度支那和圖博」發生的事,說明北京當局是依照自身的征服野心行事,而不是依照蘇聯的立場。一方面,這說明共產中國並不等同於蘇聯的衛星國,但另一方面,「當中國的軍事潛能完全實現時,我實在不敢想會發生什麼事情。」麥帥之言,七十年後觀之,猶如暮鼓晨鐘,當時的杜魯門、艾奇遜、馬歇爾不能理解,但卻準確預言了中蘇交惡。對於紅色中國的民族主義擴張本質,華府的中國通能明白的,又有幾人?
麥帥七十年前的洞見,在今天仍然適用。
然而,整本傳記字裡行間中,我感覺到:華府一貫的立場是重歐輕亞,麥帥是出鎮一邊的大將,卻不在決策中樞,麥帥之言不見聽,其實反映了亞洲在華府心目中的真正地位。
麥帥對日本有著深厚情感,他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辦公署,門口有一對大花瓶,是大正天皇接見Arthur MacArthur時御賜的贈禮。這一對大花瓶在盟軍於1945年年初反攻馬尼拉時,燬於戰火,麥帥趕到現場時已來不及搶救。
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出於麥帥團隊的手筆。與其說這是美國因為恐懼日本的潛能而設下的枷鎖,不如說是久歷戰陣的老兵麥克阿瑟將軍,對於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的渴望,投射在他寄以厚望的重生日本。
這條當時就有很多人有意見(不止日本人),杜魯門與馬歇爾就不支持,他們反倒是希望日本能夠盡早重新武裝起來,成為對抗共產主義在東亞擴張的橋頭堡。以後的日本自衛隊就因此成了「妾身不分明」的「不是軍隊的軍隊」,第九條被安倍晉三前首相視為阻礙日本國家正常化的最後一個絆腳石。然而,從2015年安保立法的抗議聲浪來看,顯然麥帥當年並不是獨斷獨行,而是回應到日本很多人民的心聲吧。
2022年7月,安倍前首相不幸遭到暗殺身亡,而執政的自民黨聯盟終於掌握了修憲的必要席次。麥帥筆下「具有攻擊性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二合一敵人,最終成了日本終將成功修改憲法第九條的驅動力。以這個角度來講,安倍前首相是改變了地緣政治的偉大政治家,宜乎友邦、親邦降半旗致哀。
如果要非常簡短地為麥帥之為人做個總結,我大概會這樣說:麥帥本人的氣質其實很像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具有纖細敏感的心靈與廣泛的見聞,同時也具有知識份子自戀、自大、獨斷(「憑什麼你指揮我,應該照我的方法辦」)的缺點。然而,他卻同時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天命在我」、由此而衍生的勇氣,以及嚴格的自我紀律,投身軍旅,而成一代名將。他在占領日本期間的作為,是具有極高的政治判斷力,一般的高級將官不可能有他這種手腕。然而個性決定命運,他與大老粗杜魯門的衝突幾乎不可避免,他的弱點也導致他在競爭總統提名期間,被他當年在菲律賓的副官艾森豪將軍後發先至而取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4會員
40內容數
這份電子報的初衷是帶領讀者看懂重大財經新聞背後的法律議題,以北美地區為主,但不局限於一般人愛看的高科技巨頭或新舊獨角獸,以深入(但不一定淺出)的方式,解釋重大交易案中出現的各種縮寫,從SPAC、Going Private到毒藥丸。作者偶爾也會寫一些與企業併購無關,但絕對與商業模式有關的新聞分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