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016 慈悲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雖說現在正處末法、鬪諍堅固的時代,
但是同樣的「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
慈悲心可以化解一切怨結與自身的煩惱。
但是慈悲心並不是愛染的心,也不等同於同情心,
它的生起,首先必須先生起出離心。
因為深深地見到自己的苦,才能放捨無益之事;
見到眾生的苦,才能漸漸地生起慈悲心。
不然,縱然是在幫助別人學佛,只是依著心中愛見、我執的牽纏;
所謂利生,只是隨逐著自己的心情,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早晚是要退心的。
有了慈悲心,心量擴展了,才能不為外境所轉、
外物所拘,而得到真實的自在。
相反的,愛為苦本,拘泥於方寸之間,
永遠以自己的感受、利益為第一考量,
本來想要利益自己,卻只是不斷的創造痛苦之因。
只有慈悲與智慧,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家,
是唯一的僻護處,其餘都是魔境界。
心就像是一個魔術師,幻化出種種可愛的相狀,來欺騙我們,
引導我們到達苦的境界。學佛的智者,應不為它所欺才好。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天台初祖智者大師說: 「末法時代的眾生,親近善知識, 要像是在垃圾中取寶一樣, 雖說有不淨之處,但畢竟其中有寶。」 其次,我看見大乘經論裡面, 很多菩薩、阿羅漢發願要來末法度眾生, 但是我們怎麼都看不到? 因為我們的心不淨。 當你心淨了,善知識就會顯現。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所謂超越束縛,不是放縱自己, 而是像《般若心經》所說: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一切法(財富、權勢、地位.....), 真實性不可得,有什麼好執著呢? 那才是真超越,真瀟灑。 如果以為「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做」, 那只是地獄種子,準備要吃大苦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法華經》以「衣裡明珠」 來譬喻眾生的佛性,也就是說每個眾生, 自性所具足的無量功德,實際上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只是我們在迷,因此自家珍寶藏而不現。 群裡有的同修,雖很多是初學,但是大家都很有善根的。 想一想,我們豈能擁抱著無明,糊裡糊塗的來,又糊裡糊塗的去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天台初祖智者大師說: 「末法時代的眾生,親近善知識, 要像是在垃圾中取寶一樣, 雖說有不淨之處,但畢竟其中有寶。」 其次,我看見大乘經論裡面, 很多菩薩、阿羅漢發願要來末法度眾生, 但是我們怎麼都看不到? 因為我們的心不淨。 當你心淨了,善知識就會顯現。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所謂超越束縛,不是放縱自己, 而是像《般若心經》所說: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一切法(財富、權勢、地位.....), 真實性不可得,有什麼好執著呢? 那才是真超越,真瀟灑。 如果以為「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做」, 那只是地獄種子,準備要吃大苦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法華經》以「衣裡明珠」 來譬喻眾生的佛性,也就是說每個眾生, 自性所具足的無量功德,實際上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只是我們在迷,因此自家珍寶藏而不現。 群裡有的同修,雖很多是初學,但是大家都很有善根的。 想一想,我們豈能擁抱著無明,糊裡糊塗的來,又糊裡糊塗的去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慈愛的性質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出完整的靈性生活。有愛心當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歷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以重複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和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 最好找個安靜的地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