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宜蘭公園5-1】一座迷你但萬用的現代公園的誕生

2022/07/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從「私園」到「公園」的現代化

「公園」在台灣出現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台灣的第一座公園為1897年開園的台北圓山公園,日本殖民台灣期間引進了「公園」這個西方近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在此之前台灣有類似讓眾人集聚活動的場所屬仕紳家族的「私人園林」。公園的出現不只是近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元素,也可在其中看見殖民與威權地景刮除改寫的痕跡。
而1909年正式設立的「宜蘭公園」為宜蘭率先出現的公園之一,是日治時期台灣建造的23座市街地公園中的第八座。除了宜蘭公園之外,宜蘭地區在日治時期建造的公園至少還有:礁溪公園、員山公園(宜蘭神社)、羅東公園、蘇澳庄公園(砲台山公園)。

城市公園空間確立:1909年宜蘭公園正式設立

宜蘭公園在正式設立之前已具有公園雛型,主要是以「宜蘭神社」為中心,所以早期也被稱為「神社公園」。以現代公園型態正式設立為1909年,由時任宜蘭廳長的中田直溫向台灣總督府提出申請並通過,文獻中記載中田直溫提出申請的考量在於,1909年當時宜蘭街人口已達1萬5千人,也具有現代城市的初步樣貌,因此官民都認為有設置公園作為公共休閒空間的必要。
宜蘭公園正式設立後要進行修造的土地原為「財團法人宜蘭戰亡建碑」業地,後無償提供建造公園使用,官方記錄中也有作為宜蘭神社用地的記載。中田直溫在宜蘭公園申請建造案通過後,便積極邀請當時相當知名的園藝技師芳賀鍬五郎設計,但礙於經費加上芳賀沒有回音,造園計畫停擺未能執行;無法親眼見到宜蘭公園開工修造,也許是中田直溫1909年離任宜蘭廳長時的遺憾,然而他任內讓公園建造申請順利通過仍是一重要進展。
〈宜蘭公園整理〉,《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16(大正5)年7月10日,第4版。
〈宜蘭公園新設〉,《台灣日日新報》,1909(明治42)年8月19日,第2版。

專業造園師手筆:1910年代中期後的公園修造

中田直溫之後繼任的廳長小松吉久,1914年擬再聘請芳賀鍬五郎技師未果,後由當時任職於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亦是知名造園師的井澤半之助設計,台南公園的造園設計也是出自井澤手筆。1915年宜蘭廳投入2萬圓預算由井澤半之助設計修造公園,前後共歷時一年多,於1916年年中才大抵完工。
從《台灣日日新報》的不同時期報導中,都指出了宜蘭公園的建造特色:古樹大松(或古木大樹)、假山、水池、涼亭、神社、圍籬鳥籠、噴水池、八角形水井、紀念碑等。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古木大樹」指的是從宜蘭各地蒐羅移植的老樹,百年前的造園設計已經有移植老樹的概念。1919年宜蘭神社從宜蘭公園遷往員山公園後,原本以神社為中心的公園規劃也隨之發生轉變。
「宜蘭公園」,(來源: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2.0)。

升旗台、放送台的出現:1940年代因應宜蘭街升格的公園修造

宜蘭公園的再次改造於1939(昭和14)年被提出,這次是因應宜蘭街將於1940(昭和15)年升格為宜蘭市的城市基礎整備。此次公園修造的重點是於原先的大型廣場上設置升旗台和放送台;此外,修造計畫中也規劃將「宜蘭公園」內的各種紀念碑移到當時的孔子廟附近作為「史蹟公園」,連同於員山庄宜蘭神社外苑建造的「運動公園」(綜合運動場),讓「宜蘭市」更具現代城市的機能樣貌。然而最後因故,紀念碑並未遷出宜蘭公園,史蹟公園亦未設立。
1940年代亦是台灣被捲入日本對外戰爭的「皇民化運動」時期,宜蘭公園的修造規劃多半不了了之,反之,公園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也開始出現因應戰時體制的建築設置,例如,在公園內闢築防空壕、在公園廣場大量種植蓖麻(蓖,音同「畢」)作為製造戰機用油的物資。而挖防空壕、種蓖麻等皆需要動員大量人力,都是由市長帶領市役所職員和民眾進行勤勞奉仕(勞動服務)完成,也造成了公園的特別風景。
〈因應市升格的宜蘭公園大改造〉,《台灣日日新報》,1939(昭和14)年10月15日,第5版。
〈宜蘭郡栽培愛國蓖麻〉,《台灣日日新報》,1941(昭和16)年8月6日,第4版。
〈獎勵蓖麻栽培〉,《台灣日日新報》,1937(昭和12)年10月5日,第5版。
參考文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78內容數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 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特別邀請蔡明志老師雲端開講!從蘭陽大橋建築史到地方宗教信仰圈等不同面向,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 指導|文化部.協力|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