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宜蘭文化俱樂部|【宜蘭公園5-5】戰後蓋了十多棟房子的小公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iframe src="https://player.soundon.fm/embed/?podcast=1b0e537f-4758-4df3-ad14-c4e501cd755f&episode=2114e33f-3fdc-4e38-84dc-c79a3e020e41" style="height: 140px; width: 100%; border: none; border-radius: 4px; box-shadow: 0 1px 8px rgba(0, 0, 0, .2);"></iframe>

戰後改名的宜蘭公園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接管,隨著政權變遷空間地景也隨之被「刮除改寫」。許多公園如同許多地名、路名都被改名,抹去日本殖民的痕跡。而不論路名或公園名稱大多被改以現今台灣人普遍熟悉的偉人名諱,如:中山、中正、介壽等。而宜蘭公園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更名為「宜蘭中山公園」。

宜蘭戰後有五年期間被歸在台北縣治下(延續台北州的轄區), 1950年「宜蘭縣」才獨立設縣,像是縣議會的單位組織也因運而生,然而戰後新設公部門單位的館舍,在開發飽和的城市中要蓋在何處是個問題;這時,像是宜蘭公園這樣的城市開放空間就成了建地選項,台灣戰後許多城市公園都是如此。也因此,全台灣數一數二迷你的宜蘭公園,前後陸續蓋了十來棟各式各樣的建築房舍。

raw-image

公會堂變戲院

除了新建房舍外,公園內日治時期便已存在的建築如公會堂便被更名沿用。現已消失的「宜蘭公會堂」原先於舊城南路靠中山國小的位置,也就是現在牌樓入口附近。公會堂戰後被更名為「中山堂」,所有權戰後交由宜蘭市公所管轄,公所將其出租給戲院業者經營,幾經易主的戲院也數度更名,中山堂戲院、大同戲院、公園戲院都成為宜蘭人的記憶;白天公家機關或學校有大型集會需求再商借,基本上不影響下午過後才開始的戲院生意與活動。日治時期作為公會堂的建築空間,在戰後變成戲院仍作為多雨宜蘭重要的室內集會場所,然而1976年年底發生戲院火災,損失慘重後被拆除,公會堂建築消失無蹤。

2021年獲第九屆宜蘭縣文化獎的宜蘭作家吳敏顯,在他收錄於散文集《我的平原》的文章〈到戲院呼口號〉中,寫下了「公園戲院」的鮮明時代記憶。吳敏顯學生時期的印象除了到戲院聽高官輪番演講外,還提到由於戲院位置鄰近現為舊城南路的護城河,沿岸種了垂柳河邊還開了冰果室,所以公園裡的戲院在當時也是青春男女約會場所。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小公園蓋了十來棟建築物

日治時期的宜蘭公園內建築除了前述的公會堂,還有現今宜蘭演藝廳中山路側的水利會舊辦公廳。戰後在現今宜蘭市代會位置,於1952年曾蓋了第一代宜蘭縣議會廳舍,然而因當時建築師不熟悉民主議會的結構,結果變成蓋了不能用的縣議會。此外,在獻馘碑旁曾有中國廣播公司宜蘭電台的建築,唯一跟國民政府遷台的民本電台也曾一度落腳於公園。

現在宜蘭演藝廳的位置,在戰後曾經出現過宜蘭縣婦幼福利中心及托兒所、民權派出所、宜蘭市民集會堂(老人館)等,後來皆另地搬遷,宜蘭市公所原本也計畫蓋在公園中,但後來不了了之,也將公園保存下來,直到一九九○年代宜蘭中山公園經過整建,西側靠中山路的腹地也才規劃興建宜蘭演藝廳,成為現在為人熟悉的城市公園。

raw-image
raw-image

戰後出現在公園內的紀念物

宜蘭公園出現不少建築物外,戰後也依舊紀念碑或紀念物的設立地點。現在從舊城南路/崇聖街路口側進入宜蘭公園,會看到醒目的紅色牌樓,這即是1983年宜蘭中央獅子會和姊妹會韓國金泉黃岳獅子會共同捐給宜蘭市的紀念物;此外公園中也可看到一座巨大橫臥石頭,此為1990年吳攀龍市長時期整建公園的紀念石,紀念石角落也鑲有宜蘭市姊妹市美國堪薩斯州黎霧市訪團紀念鐵牌。此外戰後公園不免俗地也曾是孫文銅像與蔣介石銅像的設置據點,有趣的是宜蘭公園並非偉人銅像的原初設置處,而是遷移後的安置地點,後來也又陸續遷離。

除了官方立碑紀念物外,也有像是緬懷為救人喪命中學生的吳振立義人紀念碑(已於2019年遷離公園),以及紀念宜蘭出生舞蹈家的雕像。宜蘭著名舞蹈家羅曼菲2006年因病辭世,為紀念這位傳奇舞蹈家,雕塑家林健成取其在舞作《輓歌》中的舞姿意象,創作出羅曼菲紀念雕像「旋的冥想」並設立於宜蘭中山公園內宜蘭演藝廳旁水池中。

raw-image
raw-image

戰後宜蘭中山公園的特殊活動

戰後宜蘭公園除了曾經出現不少建築物(包含違建),也是不少特殊集會活動的舉辦場地。延續日治時期的習慣各種球類賽事,比如籃球、網球,都會在宜蘭公園球場舉辦。此外,由於有婦幼中心館舍,公園內也設置了兒童樂園的設施,以及至今許多當過兵尚未除役的台灣男子大多聞之色變的「後備軍人點閱召集」,在一九六○年代也都是在宜蘭公園內舉行。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文獻記載中也發現到,宜蘭中山公園曾作為「畜牛健康比賽」的活動會場,據說當時公園裡住滿了牛!從日治時期被設立後一直到現在,宜蘭公園像是城市的歷史印記,靜靜地佇立著並且蒐藏各種時期的不同故事。

raw-image

【參考文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13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旅人書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 台北市中山區公民會館一棟從民國三十三年建造至今年為八十年老舊建築。從這裡過去作為護衛老蔣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往返士林官邸及總統府途中重要的防護節點。到歷經荒廢爾後、改建成為公民盤據實踐領地。 台北市中山區公民會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28號 ​開放時間:
Thumbnail
​ 台北市中山區公民會館一棟從民國三十三年建造至今年為八十年老舊建築。從這裡過去作為護衛老蔣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往返士林官邸及總統府途中重要的防護節點。到歷經荒廢爾後、改建成為公民盤據實踐領地。 台北市中山區公民會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28號 ​開放時間:
Thumbnail
中山堂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是台灣日治時期興建的公共建築,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演藝廳之一。中山堂於1928年落成,原名為台北公會堂,是日本政府在台灣舉辦各種活動和慶典的場所。 1945年台灣光復後,中山堂改名為中山堂,並成為台灣政府舉辦各種活動和典禮的場所。中山堂是台灣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
Thumbnail
中山堂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是台灣日治時期興建的公共建築,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演藝廳之一。中山堂於1928年落成,原名為台北公會堂,是日本政府在台灣舉辦各種活動和慶典的場所。 1945年台灣光復後,中山堂改名為中山堂,並成為台灣政府舉辦各種活動和典禮的場所。中山堂是台灣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台北市中山堂這棟建築物從台北公會堂為台灣第一個會展建築開始,見證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史歷史之所。走入這一座與台灣國運近代史密切相關建築物,有種時光逆流感覺。從嚴謹政治場所到現在成為一座藝術場館更能感受時代落差與轉變。這裡是台北人的藝術場域、也是美食天堂、更是台北人休憩場域之多重複合場地。 台北市中山堂
Thumbnail
日治時期的宜蘭公園經常是公眾性集會的出發點或結束點,也經常是舉行紀念植樹的場所。但除了這些現代公園依舊常見的活動形式外,宜蘭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舉辦慶祝會、招魂祭與追悼會、消防軍事演練、收音機體操等的集會場地。
Thumbnail
日治時期的宜蘭公園經常是公眾性集會的出發點或結束點,也經常是舉行紀念植樹的場所。但除了這些現代公園依舊常見的活動形式外,宜蘭公園在日治時期也是舉辦慶祝會、招魂祭與追悼會、消防軍事演練、收音機體操等的集會場地。
Thumbnail
日式時期遺留至今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房舍,這些房舍大部分都已改建為大樓,能夠留下來房舍不是變成歷史建築物,不然就是博物館使用。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故事館亦是如此。這棟房舍保存完善,從這棟房舍更是見證台灣社會走過歷史歲月遺跡。 中平路故事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復興路99號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日式時期遺留至今在台灣各地都有許多房舍,這些房舍大部分都已改建為大樓,能夠留下來房舍不是變成歷史建築物,不然就是博物館使用。桃園市中壢區中平路故事館亦是如此。這棟房舍保存完善,從這棟房舍更是見證台灣社會走過歷史歲月遺跡。 中平路故事館相關資訊::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復興路99號 電話: 備註: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自 1917 年歷經考察規劃、籌款、設計,於 1920 年 11 月開工,1921 年落成,1922 年正式啟用,1926 年後改為官方經營。在此之前僅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文人雅士會在私人宅院舉辦詩畫聚會,一般民眾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Thumbnail
新竹公會堂興建於日治時期 1921(大正 10)年,是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在政治經濟趨於穩定後第一批在各地民間興建的正式集會場所,為當時新竹街民眾重要的集會空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經了不同機關入駐辦公,現今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所在地。能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新竹市區中,留下這棟百年建築並不容易。
Thumbnail
​ 新北市鶯歌區東鶯歌文化路後方山坡上有個古鐘樓遺跡, 這是一個時代下產物,又因為九二一地震而倒塌剩下部分殘跡。這裡也是鶯歌區東鶯歌文化路眾多歷史建築物,見證鶯歌 區發展與變遷一個重要指標地點。 古鐘擺遺址公園相關資訊:: ​ 新北市鶯歌區文化三百二十五號旁邊巷子 (鶯歌區福德宮旁邊巷子進入) ​
Thumbnail
​ 新北市鶯歌區東鶯歌文化路後方山坡上有個古鐘樓遺跡, 這是一個時代下產物,又因為九二一地震而倒塌剩下部分殘跡。這裡也是鶯歌區東鶯歌文化路眾多歷史建築物,見證鶯歌 區發展與變遷一個重要指標地點。 古鐘擺遺址公園相關資訊:: ​ 新北市鶯歌區文化三百二十五號旁邊巷子 (鶯歌區福德宮旁邊巷子進入)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