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蘭陽工業中樞地-宜蘭電力發展史(上)

宜蘭文化俱樂部|蘭陽工業中樞地-宜蘭電力發展史(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點我收聽本集節目

防範原住民出草:蕃地通電鐵絲網

約在1906(明治39)年,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到任後即定下五年「理蕃」計劃,以「掃蕩生蕃」促進「蕃地」開發,攫取臺灣山地資源為重要施政方針。其策略之一,即是鋪架通電鐵絲網與設置隘勇線,藉此圍堵山區的原住民族各部落。

防禦阻隔原住民的鐵絲網(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防禦阻隔原住民的鐵絲網(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例如,在宜蘭深坑間之隘勇線即在1906年初架設了通電鐵絲網,其電力來自「龜山發電所」。(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1905年10月15日完工啟用。)

《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26日

《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26日

宜蘭電力的發展,其實是建立在理蕃隘勇線推進的過程之上,先設立通電鐵條網以阻止原住民越界出草。其次才是運用在民生方面,提供做為電燈發光的動力來源。

水力發電初嘗試

宜蘭最早在民生電力的發展方面,約始於1909(明治36)年,該年3月左右,水力發電地點有了初步建議。蘭陽溪水量雖大,因河道飄移不定難以利用。故另有利用武荖坑溪的水流設置水力發電設施以提供電燈使用之議。

當時民生電力使用尚少,故考慮除提供官署醫院軍營使用外,主要是準備提供給初發展的近現代工場使用,如宜蘭製糖株式會社,另則提供擬創設之精米所用。

1909年6月,宜蘭廳三市街宜蘭、羅東、蘇澳的有力人士確定投資興設水力發電。

宜蘭電氣株式會社的成立

宜蘭地區的電氣事業正式始於1912(明治45)年。小松楠彌等人提出創立計畫,並由當初的水力發電改成與新竹電燈會社相同的蒸氣力(火力發電)。

宜蘭電燈會社設立(來源:宜蘭縣史館)

宜蘭電燈會社設立(來源:宜蘭縣史館)

1912(明治45)年11月20日在宜蘭俱樂部開創立總會,社名確認為「宜蘭電氣株式會社」,選出小松楠彌為社長,波江野吉太郎等人為常務取締役,林元弼、姚希賢為取締役,佐藤德治、江錦章、林澤蔡、黃西、黄和尚等五人為監察役。

宜蘭電氣株式會社所選擇建築發電所的位置在宜蘭街西門外(今宜蘭市舊城西路台電宜蘭營業處),鄰近員山川(宜蘭河),自5月底至7月底間興工築造發電所、工場、事務所與宿舍。

宜蘭市舊城西路台電宜蘭營業處

宜蘭市舊城西路台電宜蘭營業處

宜蘭電燈會社派遣技術者樹立電柱,至 1913年9月上旬,各戶電燈線路已安装完成,工場也安置鼎灶、汽罐與相關設備,9月15日晚上首次試行運轉機械送電點燈,宜蘭終於來電。

一時市內沿街各道電光燦爛,如同白晝。

9月下旬工場完工,並向總督府申請派員檢查通過後,在10月6日正式營業,市內燈數達1860餘燈,宜蘭的夜晚不再如從前黑暗。

天送埤發電所

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用電需求益增。1917年,考慮到宜蘭水力之便,擬改運用水力發電運轉新設的分製糖機械,除可降低成本外,也可經營製材、排水用泵浦等副業,若設置將是臺灣第一處以水力發電供電的製糖工場。

臺南製糖會社向總督府提出在宜蘭濁水溪(蘭陽溪)創設水力發電的申請,以供應臺南製糖株式會社羅東二結製糖工場用電,在1918年11月16日獲得許可,即開始擬具更為詳細的設計書,在6個月內開始施工。

raw-image

臺南製糖會社九芎湖水力電氣工事的設計在1919(大正8)年7月18日獲得認可,7月25日著手工事,由大倉组請負營造。除建水力發電所工場外,也在天送坤水源坑口建造護岸,以防水患。送電線路初步規劃有兩條路線:其一是自發電所經叭哩沙到羅東,另一則是由發電所經粗坑、紅柴林、員山到宜蘭街。

raw-image
raw-image

到了1921年8月,天送埤發電所的一號隧道與沉沙池的堰堤已接近完工,其餘如取入口的制水工事、發電所的建物以及送電線也將循序完成。天送埤發電所至1922(大正11)年6月28日方全部竣工,正式開始發電。


【延伸閱讀】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10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肩負56年運材任務的羅東森林鐵道,其實最初在1918年、1921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太平山運材鐵道建設時都並未通過。但其後卻因天送埤發電所的興設,使得最後以分段拼裝且不費官方預算的方式完成。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肩負56年運材任務的羅東森林鐵道,其實最初在1918年、1921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太平山運材鐵道建設時都並未通過。但其後卻因天送埤發電所的興設,使得最後以分段拼裝且不費官方預算的方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