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原住民出草:蕃地通電鐵絲網
約在1906(明治39)年,臺灣總督
佐久間左馬太到任後即定下五年「理蕃」計劃,以「掃蕩生蕃」促進「蕃地」開發,攫取臺灣山地資源為重要施政方針。其策略之一,即是鋪架通電鐵絲網與設置隘勇線,藉此圍堵山區的原住民族各部落。
例如,在宜蘭深坑間之隘勇線即在1906年初架設了通電鐵絲網,其電力來自「龜山發電所」。(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1905年10月15日完工啟用。)
宜蘭電力的發展,其實是建立在理蕃
隘勇線推進的過程之上,先設立通電鐵條網以阻止原住民越界出草。其次才是運用在民生方面,提供做為電燈發光的動力來源。
水力發電初嘗試
宜蘭最早在民生電力的發展方面,約始於1909(明治36)年,該年3月左右,水力發電地點有了初步建議。蘭陽溪水量雖大,因河道飄移不定難以利用。故另有利用武荖坑溪的水流設置水力發電設施以提供電燈使用之議。
當時民生電力使用尚少,故考慮除提供官署醫院軍營使用外,主要是準備提供給初發展的近現代工場使用,如宜蘭製糖株式會社,另則提供擬創設之精米所用。
1909年6月,宜蘭廳三市街宜蘭、羅東、蘇澳的有力人士確定投資興設水力發電。
宜蘭電氣株式會社的成立
宜蘭地區的電氣事業正式始於1912(明治45)年。小松楠彌等人提出創立計畫,並由當初的水力發電改成與新竹電燈會社相同的蒸氣力(火力發電)。
1912(明治45)年11月20日在宜蘭俱樂部開創立總會,社名確認為「宜蘭電氣株式會社」,選出小松楠彌為社長,
波江野吉太郎等人為常務取締役,林元弼、姚希賢為取締役,佐藤德治、江錦章、林澤蔡、黃西、黄和尚等五人為監察役。
宜蘭電氣株式會社所選擇建築發電所的位置在宜蘭街西門外(今宜蘭市舊城西路台電宜蘭營業處),鄰近員山川(宜蘭河),自5月底至7月底間興工築造發電所、工場、事務所與宿舍。
宜蘭電燈會社派遣技術者樹立電柱,至 1913年9月上旬,各戶電燈線路已安装完成,工場也安置鼎灶、汽罐與相關設備,9月15日晚上首次試行運轉機械送電點燈,宜蘭終於來電。
一時市內沿街各道電光燦爛,如同白晝。
9月下旬工場完工,並向總督府申請派員檢查通過後,在10月6日正式營業,市內燈數達1860餘燈,宜蘭的夜晚不再如從前黑暗。
天送埤發電所
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用電需求益增。1917年,考慮到宜蘭水力之便,擬改運用水力發電運轉新設的分製糖機械,除可降低成本外,也可經營製材、排水用泵浦等副業,若設置將是臺灣第一處以水力發電供電的製糖工場。
臺南製糖會社向總督府提出在宜蘭濁水溪(蘭陽溪)創設水力發電的申請,以供應臺南製糖株式會社羅東二結製糖工場用電,在1918年11月16日獲得許可,即開始擬具更為詳細的設計書,在6個月內開始施工。
臺南製糖會社九芎湖水力電氣工事的設計在1919(大正8)年7月18日獲得認可,7月25日著手工事,由大倉组請負營造。除建水力發電所工場外,也在天送坤水源坑口建造護岸,以防水患。送電線路初步規劃有兩條路線:其一是自發電所經叭哩沙到羅東,另一則是由發電所經粗坑、紅柴林、員山到宜蘭街。
到了1921年8月,天送埤發電所的一號隧道與沉沙池的堰堤已接近完工,其餘如取入口的制水工事、發電所的建物以及送電線也將循序完成。天送埤發電所至1922(大正11)年6月28日方全部竣工,正式開始發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