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自吳沙開蘭以來已逾二百年,這兩百多年的歲月,宜蘭這塊土地不斷地有來自各地的人群移入。1950年代中期的「浙江大陳島移民」與1970年代中期的「龜山島移民」二者都是受當時政府的強制性移民所形成的計劃性聚落,在宜蘭形塑了相當特殊的人文聚落景觀。
大陳新村:大陳島撤退
大陳,又名「大澄」,位處中國浙江省台州灣口外,屬浙江省溫嶺縣,距基隆約426公里。大陳地區主要由上大陳、下大陳二大島與竹嶼、屏風山等小島所構成,為浙江省僅次於舟山群島的重要漁區。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國共雙方在中國東南沿海展海激烈島嶼爭奪戰。1955年
共軍攻下一江山島後,大陳列島已失其戰略價值,國民政府遂決定將大陳列島居民撤退至台灣。撤退行動於1955(民國44)年1月25日正式展開,首批先行撤退國軍眷屬。翌日,「浙江省大陳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發出公告,登記志願疏散民眾,以備運輸船隻。在美國艦隊的支援保護下,於2月8日元宵節安全地將一萬八千餘名大陳居民輸運來台。
「五字真言」故事:
在大陳撤退的前一年中秋夜,大陳南坑的幾位民眾至信仰中心
招寶寺旁觀音壇燒香拜佛並求籤,求出籤詩:
彌勒菩薩移四方,濟公活佛往天堂,文昌帝君台中座,三官大帝灣內藏。
籤詩指出眾神皆須移避,但不明其意,遂請乩童起乩解說,而得「五字明白」四字。眾人仍未明其意,其後有位先生忽然憶起該籤詩,將每句第五字組合起來而得「移往台灣」,並將此想法告知眾人。大陳專員公署發佈告示擬將民眾疏散至台灣,眾人認為是觀世音菩薩所指示的正確方向,故皆同意撤移。招寶寺的觀世音菩薩亦由民眾同攜來台,即供奉在岳明新村招寶宮內,成為在台灣大陳人重要的信仰中心。
遷台後的大陳新村
為協助大陳撤退來台居民的安置問題,國民政府設有大陳義胞就業輔導委員會,在美國安全分署的經濟與技術協助下,訂有扶助來台義胞就業謀生計劃。其中最重要者,即是安全分署以三千萬台幣援助款興建可供大陳義胞居住的「大陳新村」。全台新建之大陳新村共有35處,計4594戶,主要分佈在宜蘭、花蓮、台東、高雄與屏東五縣。被分發至宜蘭縣的大陳義胞有4705人,以下大陳島居民為主。
宜蘭共有4處大陳新村,包括:
壯圍仁愛新村(49戶,234人)
礁溪成功新村(146戶,526人)
頭城忠孝新村(110戶,481人)
為教育大陳子弟而設之國小-岳明國小
岳明新村為宜蘭大陳新村中規模最大者,「岳明」之稱謂,乃取人稱「大陳之母」、曾任江浙總部政治部主任兼大陳地區行政督察專員的沈之岳之名。「明」字則來自沈之岳化名黃「明」,遂名「岳明新村」。岳明國小創設於1953年,原稱「北濱國民學校港邊分班」。1959年獨立為「岳明國民學校」。
大陳新村感謝政府恩澤之碑碣
大陳人對於安全撤退到台灣來,生活雖困頓,但對撤退來台一事卻視為是愛國之舉並充滿感恩。在各個大陳新村中,均可見到頌揚政府德政的碑碣。譬如蘇澳岳明新村的「頌德碑」、壯圍仁愛新村的「
誌德碑」、礁溪成功新村的「恩同再造」碑、頭城忠孝新村的「銘感碑」。或如忠孝新村所在之合興社區活動中心可見到蔣中正之造像,天后宮中可見孫中山與蔣中正之遺照。
宜蘭大陳人的宗教信仰
宜蘭四處大陳新村之主要廟宇,其主祀神金身幾乎都是自大陳攜來。蘇澳岳明新村「招寶宮」乃延續原大陳島上之「招寶寺」,奉祀原大陳島上「招寶寺」、「斗姆宮」、「楊府廟」之神祇。壯圍仁愛新村信仰中心為「
漁師廟」,奉祀漁師大神。礁溪成功新村以「武聖廟」為信仰中心,奉祀關聖帝君。頭城忠孝新村之「天后宮」,供奉自大陳攜來之媽祖、呂洞賓與三官大帝神像。
大陳人的風俗習慣
大陳居民來到台灣後,居民仍沿襲原鄉喜食海產的習慣,並自製魚乾,大陳人稱「鰻鯗」。因此在新村各戶門前,常可見懸有一繩,雖有掛曬衣物者,但主要是用以曝曬魚乾。鰻鯗主要是做為菜餚佐料。
大陳人於端午節有吃「食餅」之風俗。其狀類似潤餅,以高筋麵粉做成長約15到20公分左右的長條或圓形餅皮包納餡料。因食餅不易消化,故會搭配飲雄黃酒幫助消化。
冥屋,又稱「庫屋」、「未來屋」。大陳人有燒冥屋之習俗,有為陰間家人建屋者,亦有為陽世家人建屋者。過去冥屋均有專業師傅製作,製作地點多在新村內之廟宇或公房內。製作完成後則擇良辰吉日將冥屋抬至廟宇或公房外,進行祭拜、誦經、繞行冥屋左右各三圈後方焚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