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23 攀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有時候會遇到學佛的人告訴我,說自己很敏銳,能夠馬上看到別人的缺點。
聽到這樣的話,我心中往往在想,這不是敏銳,而是修行還沒有入門啊!
因為,一個真正有慚愧心的人,會常常看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唯恐它起現行。
就像貓守在老鼠洞口一樣,時時刻刻盯著,不敢有絲毫放鬆。
就只因為因為他深深地見到煩惱、習氣的過患。

相反的,缺乏慚愧心的人,時時刻刻心光外泄
將心放在一切的人我是非,並以此為心的安住處。
不學佛的如是,往往學佛很久了也如是,就只因為功夫不相應故。
所以,我們的學佛、修行到底有沒有進步,
就看我們的心到底常常向內攝,還是向外攀緣,這就不必問人了。
攀緣,是痛苦與生死的根源,學佛想要離苦得樂,那就學習放下它吧!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蕅益大師說: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 因此,能否往生西方,主要的因素,在我們的「信、願」。 信、願的基礎,就是要生起厭離心, 如像印光大師開示:「將『死』字掛在額頭上」。 也就是說,心中常常念著,生命是無常的,死亡隨時會降臨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因此,信心是生起佛法修行的第一步。 這種信心的本質,是對三寶強烈歸依之心, 相信三寶的威德力,決定可以引領著我們,走向解脫。 有了信心,才能生起決心,一路堅定的走下去, 不論別人讚歎我、譭謗我,那都是他說的,與我無干。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唯有經過善知識的淬煉,才能鍛煉成鋼。 從《高僧傳》當中,這類的記載,比比皆是。 我在剃度恩師下,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育,深深感地到善知識的加持力, 確實可以使我們淬煉成鋼,所以他是那麼的珍貴! 善知識如「如意寶」,是極可貴的,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 所以,《梵網經》說: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老子《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多久以來,我們就像培養皿內的生物,遠離大自然, 將自己密閉在電視、電腦等虛幻的世界中。 漸漸的,心靈麻痹了,覺照能力失去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親近過幾位善知識,儘量以弟子相服侍師長, 並虔誠地學習與思惟師長的教誨, 深刻地感受到「那是一種福分」。 他們開啟了我們人生道路的光明, 也幫助我們走過了坑坑坎坎的旅程。 因此,無怪乎《梵網經菩薩戒》說: 願大家都能不斷地迴向,也期盼各位能早日找到真正相應的善知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蕅益大師說: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 因此,能否往生西方,主要的因素,在我們的「信、願」。 信、願的基礎,就是要生起厭離心, 如像印光大師開示:「將『死』字掛在額頭上」。 也就是說,心中常常念著,生命是無常的,死亡隨時會降臨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大智度論》:「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因此,信心是生起佛法修行的第一步。 這種信心的本質,是對三寶強烈歸依之心, 相信三寶的威德力,決定可以引領著我們,走向解脫。 有了信心,才能生起決心,一路堅定的走下去, 不論別人讚歎我、譭謗我,那都是他說的,與我無干。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唯有經過善知識的淬煉,才能鍛煉成鋼。 從《高僧傳》當中,這類的記載,比比皆是。 我在剃度恩師下,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育,深深感地到善知識的加持力, 確實可以使我們淬煉成鋼,所以他是那麼的珍貴! 善知識如「如意寶」,是極可貴的,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 所以,《梵網經》說: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老子《道德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多久以來,我們就像培養皿內的生物,遠離大自然, 將自己密閉在電視、電腦等虛幻的世界中。 漸漸的,心靈麻痹了,覺照能力失去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親近過幾位善知識,儘量以弟子相服侍師長, 並虔誠地學習與思惟師長的教誨, 深刻地感受到「那是一種福分」。 他們開啟了我們人生道路的光明, 也幫助我們走過了坑坑坎坎的旅程。 因此,無怪乎《梵網經菩薩戒》說: 願大家都能不斷地迴向,也期盼各位能早日找到真正相應的善知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倘若是境界已經現在面前,又避不掉、躲不開,這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務必要保持「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千萬不要起任何「不正的思惟」。 我們自己不妨多想想,有的人貪、瞋很容易現起,不妨多從這邊用心。我們要反省我們內在是不是有那一條毒蛇?不要時節因緣具足了,又跑出來咬人。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在佛法、戒律上修學不足的地方,一般依傳戒的儀軌會問,譬如:犯了什麼事情?甚至推敲當初違犯的動機,避免下一次類似緣境出現的時後再犯。這些不好的緣境出來的時候,修行人不能沒辦法。哪裡錯、哪裡比較弱,緣境要來,就準備好用這個方法。比如情慾、淫欲的問題,老是犯這個事情,情慾淫欲的緣境一來,好好地去對
Thumbnail
哪裡錯、哪裡比較弱,就要準備好緣境來,用這個方法。有的人比如說是情慾淫欲的問題,老是犯這個事情,情慾淫欲的緣境一來,就要準備好,就是要有辦法,好好地去對治處理。不能每次緣境一現前,就栽跟頭,就輸在那裡,就敗在那裡,老是違犯。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倘若是境界已經現在面前,又避不掉、躲不開,這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務必要保持「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千萬不要起任何「不正的思惟」。 我們自己不妨多想想,有的人貪、瞋很容易現起,不妨多從這邊用心。我們要反省我們內在是不是有那一條毒蛇?不要時節因緣具足了,又跑出來咬人。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羅雲師兄 日常生活當中,是否能夠覺察自己內心是否安住?心念是否清淨?或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雜念、邪念不斷地湧現?如果我們自己反省一下,心念無法調伏,無法令它清淨,到底原因是出在什麼地方?
Thumbnail
在佛法、戒律上修學不足的地方,一般依傳戒的儀軌會問,譬如:犯了什麼事情?甚至推敲當初違犯的動機,避免下一次類似緣境出現的時後再犯。這些不好的緣境出來的時候,修行人不能沒辦法。哪裡錯、哪裡比較弱,緣境要來,就準備好用這個方法。比如情慾、淫欲的問題,老是犯這個事情,情慾淫欲的緣境一來,好好地去對
Thumbnail
哪裡錯、哪裡比較弱,就要準備好緣境來,用這個方法。有的人比如說是情慾淫欲的問題,老是犯這個事情,情慾淫欲的緣境一來,就要準備好,就是要有辦法,好好地去對治處理。不能每次緣境一現前,就栽跟頭,就輸在那裡,就敗在那裡,老是違犯。
Thumbnail
……回想起自小所受的教育總是在教導我們建立分別心,告訴我們人類為尊,動物畜生為卑;教我們區分什麼是害蟲、什麼是益蟲,而害蟲會傷害我們的安全利益,一定要將牠撲殺消滅。因此,以前的我,蚊子叮我也打,螞蟻咬我也殺,看到蟑螂絕不放過,自私的只為維護保障自身的安全利益,殘忍的不顧眾生痛苦與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