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惡意沒有理由:跳脫「情財仇」的隨機殺人,可以預防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2年7月26日,加藤智大死刑執行,他是犯下2006年俗稱「秋葉原無差別殺人」、開著貨車衝入人行區導致七死十傷的兇手,這不是日本第一起無差別殺人(通り魔),也不是無差別殺人中死傷最慘重的,也並非第一位被執行死刑的無差別殺人犯。同為2000年代的無差別殺人,最嚴重也對社會衝擊最大的,是2001年宅間守闖入大阪教育大學附小池田小學,造成8名學童死亡、15名學童和教職員輕重傷的「附屬持田小學事件」。

點開日本維基百科「通り魔」頁面,可以發現早在80年前的1959年,東京就曾發生過「荒川連續腳踏車殺人事件」,1人死亡9人受傷,然而這個案件在追溯期滿後成為懸案;頁面上以年代為區分的條列式事件,2000年代,也就是2000至2009年共發生12件,到了2010年代(2010至2019),增加為20件(包含二○一六年的「相模原照護中心無差別殺人」,十九人死亡,二十六人輕重傷),將近一倍!而二○二○年代僅過兩年的現在,就已經發生八起無差別殺/傷人事件了。

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的自傳《追逐怪物的人》曾提到,「然而梅雨持續下著,若屋內的溼度不下降,一定會再次發霉」,韓國對於二○○○年代所出現的連續殺人犯柳永哲、鄭南奎等人(黴菌),採取「徹底革除在社會之外」(除黴)的作法;但是,屋內的溼度(殺人因素)會隨著梅雨的來臨(社會、心理等影響)而提高,在二○○九年發生第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的臺灣,該如何預防?又或者說,可以預防嗎?

全世界共同的難題,激增的「陌生人殺人事件」

根據台北大學應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進行的「陌生者間(含隨機殺人)之犯罪特性與防治對策研究」(後簡稱「隨機殺人特性與對策」)中,解釋「隨機殺人」如下:「典型無差別殺/傷人案件可定義為:『非因情財仇性等動機,不選擇被害人,或犯罪的時、地之殺人案件』。非典型的無差別殺 /傷人案件則可定義為:『因情財仇性等動機,但未選擇特定被害人,也不選擇犯罪時、地的殺人案件。』」

臺灣第一起隨機殺人事件,是二○○九年的黃富康隨機殺人事件,打破以往殺人案件的「情仇財」原因框架,若非兇手與被害人家屬恰巧前往同一間醫院治療,警方可能要花更多時間鎖定嫌犯。在引起輿論一片譁然的「北捷隨機殺人事件」(二○一四)前,還發生了俗稱「湯姆熊割喉案」的曾文欽隨機殺人,比起來鄭捷犯案更讓社會不安的理由,或許就在於曾文欽的精神病史,讓大眾至少找到原因說服自己「因為他生病」,但鄭捷的殺人,就像《凱文怎麼了》當中的凱文,殺意如此純粹,連鄭捷為自己找的理由,都顯得如此刻板教條(陳述自己本來就想自殺,父母對自己期望太高,活得很累),彷彿是為了替大眾找一個能夠安心的理由所編造出的藉口,事實上鄭捷的犯行完全可以歸類為「典型隨機殺人」。

日本在2010年代的隨機殺人事件比上一世代增加一倍,並非日本獨有的現象;根據前面所提到「隨機殺人特性與對策」研究中,整理了美國和英國的陌生人殺人事件占全體殺人案件比例。

以2013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分析,幾乎每5件殺人案件中,就有1則是陌生人殺人(未排除幫派等特定目的的陌生人殺人類型);而根據英國的內政部兩次殺人案件調查報告顯示,在2000年以前,5個殺人案件中有1人是陌生人殺人,比例和美國相近,不過到了2015年,則是幾乎每3至4個殺人案件中,就有1人是陌生人殺人(不包含被害人為十六歲以下之殺人案件)!

調查報告中並未特別提及這些陌生人殺人案件有多少是典型/非典型隨機殺人,也沒有提及精神病患者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然而同樣是在「隨機殺人特性與對策」研究中整理,「綜合各研究的發現顯示,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殺人者比例不高,其中又以思覺失調症、反社會人格、智能障礙較多。陌生人殺人者中,約有五~七%類似疾病或障礙者」,以臺灣所發生的「湯姆熊割喉案」和「小燈泡事件」來說,精神病患(和相關疾患者)犯案比例可說是非常低。

解決的手段和政策,是囿於民粹嗎?

那麼,接著來想想前面的問題,無差別隨機殺人,可以預防嗎?該如何預防?

以「隨機殺人特性與對策」研究中,整理了挪威、美國、臺灣和日本在「預防隨機殺人事件」對策的不同,四個國家中,挪威重視的是領導者的指揮能力以及各級機關間的情報交流和溝通;美國則因為發生大規模攻擊的事件多,發展出了一套「風險評估、管理、分類分級、轉介指導原則」,同時很重視科學化分析和程序。

日本和台灣的對策方向很類似,都更「傾向歸因於犯罪人個人之社會、心理、精神疾病因素」,台灣又特別凸顯出「殺人犯的毒品使用」,所以在政策上更強調「高風險人口的預防、輔導與追蹤」。

綜合比較下來,台灣在立法、司法、警政、學校、醫療等各方面「做好做滿」,也是在四個國家當中,唯一一個特別要求媒體方面 「自律」的;挪威則是相較於台美日,唯一在最高層級的「國家(行政立法)」上,落實各機關領導之間的平行溝通,避免各種資訊上的落差。

雖然在政策上面,臺灣似乎顧及了方方面面的層級,但在報告中指出了中央和地方機關由上到下連繫的不足(原文是「毫無聯繫」),就連地方政府的各單位橫向聯繫也不健全,而目前的政策也都把重點放在精神疾病患者,而且目標都是「趨向於將精神病患排除於正常社會生活外」。

但回顧「隨機殺人特性與對策」的報告結論,其實精神病患(和相關疾患者)犯案比例非常低,目前臺灣的隨機殺人預防對策,是否受限於加深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懼輿論和流於表面形式呢?比起挪威強調各部門機關間的聯繫,臺灣看似面面俱到的政策,或許能預防、找出特定的風險人士,但對於預防隨機殺人,是否有確實的效益?

沒有理由可以怪罪的時候

不只在臺灣,全世界對於跳脫情財仇之外的殺人事件,在找不到理由時,首先被怪罪的,就是「娛樂」。完美呈現90年代的撒旦恐慌的《怪奇物語》S4,艾迪曼森長髮、聽重金屬、玩「龍與地下城」桌遊,就是在那個時代的「怪胎」、「邪教‧撒旦崇拜者」,在真實的90年代,也有幾個相同背景的年輕人,被民眾直接套以兇手之名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的兇手鄭捷,因為常玩「神魔之塔」和「英雄聯盟」,英雄聯盟還因此發出聲明,表示這並非一款暴力的遊戲;在「酒鬼薔薇聖斗事件」發生後,日本知名的漫畫團體CLAMP因而將正在連載中的漫畫《X》無限期停刊,為了避免較為血腥的劇情被過度聯想到案件;在臺灣,當有暴力事件發生時,常見在媒體出現的報導之一,便是嫌犯喜歡「暴力電玩」、「暴力漫畫」,彷彿這樣一來就可以為所有脫序狂暴的行為找到解釋。

日本的精神科醫生片田珠美,曾經針對日本的隨機殺人原因做過分析,將無差別大量殺傷人事件以「擴大性自殺」解釋原因。在壓力、挫敗、孤獨感、被遺棄感、不被理解等情緒之下,產生「想死」的心情,又「不想一個人去死」,想透過殺人獲得死刑判刑(如「湯姆熊割喉案」的兇嫌,被捕後先是說「殺1、2個人也不會判死刑,被關在牢裡一輩子就好」,接著又說自己是想要自殺才殺人),同時懷抱著「不想只是自己一個人不幸地死去」、「絕對不能忍受獨自死去」的心情,實施拉人(誰都好)殉葬的隨機殺人。

《破案神探》的作者,也是美國FBI首位犯罪側寫師約翰‧道格拉斯認為,邪惡是後天養成,然而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雖然在各方面都受到這位前輩的啟發和影響,卻認為有一成的可能是天生如此。當沒有任何個人情緒牽扯的理由,只是如同漢尼拔純粹享樂式的對另一個人類殘虐,人類又該如何預防這種毫無來由的惡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nJo的沙龍
13會員
18內容數
不要說書評和劇評,太沉重了吧,最近看了這些書,這些劇,不知道有人也看過了嗎? 不要說時事評論、議題之我思,就是,這個世界的觀察日記。
AnnJ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13
關於《怪奇物語》第四季的一些想法之二。
Thumbnail
2022/07/13
關於《怪奇物語》第四季的一些想法之二。
Thumbnail
2022/07/12
《怪奇物語》第四季,想分享的事情之一。
Thumbnail
2022/07/12
《怪奇物語》第四季,想分享的事情之一。
Thumbnail
2022/05/12
《咒》、《媽的多重宇宙》和《奇異博士2:失控的多元宇宙》,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後面兩部有相關,但卻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你他媽,放過小孩。
Thumbnail
2022/05/12
《咒》、《媽的多重宇宙》和《奇異博士2:失控的多元宇宙》,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後面兩部有相關,但卻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你他媽,放過小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5月21日.鄭捷案後10周年,發生中捷無差別攻擊案。 在犯罪學中,「模仿犯」(Nachahmungstäter)是指模仿其他犯罪行為人的犯罪類型、行為方式或心理。有認為,這類犯罪行為人模仿他人犯罪是為了找到自己的風格、或者他們缺乏自己的風格。 死刑能否解決此類問題,容有疑問;但媒體渲染卻是模仿因子。
Thumbnail
5月21日.鄭捷案後10周年,發生中捷無差別攻擊案。 在犯罪學中,「模仿犯」(Nachahmungstäter)是指模仿其他犯罪行為人的犯罪類型、行為方式或心理。有認為,這類犯罪行為人模仿他人犯罪是為了找到自己的風格、或者他們缺乏自己的風格。 死刑能否解決此類問題,容有疑問;但媒體渲染卻是模仿因子。
Thumbnail
探討著名日本女性的犯罪事件,作者劍山挑選從明治年間至今,以 12 名女性為主角的犯罪者,深入剖析她們「為惡」前,究竟經歷了什麼事情?性別真的是案件該放大檢視的地方嗎?還是她們是被社會噤聲忽視的一群人,人們不關心她們痛苦的生活,只獵奇、好奇的想知道她們殺人的殘忍。
Thumbnail
探討著名日本女性的犯罪事件,作者劍山挑選從明治年間至今,以 12 名女性為主角的犯罪者,深入剖析她們「為惡」前,究竟經歷了什麼事情?性別真的是案件該放大檢視的地方嗎?還是她們是被社會噤聲忽視的一群人,人們不關心她們痛苦的生活,只獵奇、好奇的想知道她們殺人的殘忍。
Thumbnail
這是3月12日的新聞,報導日本的冤案“袴田事件”。 話說1966年民國55年日本靜岡縣清水市發生味噌公司專務一家四口遭人殺害的事件。
Thumbnail
這是3月12日的新聞,報導日本的冤案“袴田事件”。 話說1966年民國55年日本靜岡縣清水市發生味噌公司專務一家四口遭人殺害的事件。
Thumbnail
前一陣子台灣最轟動的兇殺案,大概就是殺警奪槍案了。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名歹徒竟然可以持刀殺死兩位警察,新聞畫面播出,實在令人驚悚且瞠目結舌。雖然我們知道殺人案在社會上並未消失,但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面前,那個震撼,是在想像中反覆千遍也比不上的。 而《寄生殺人》這本書所描述的真實案件,則是在那之上的令人毛
Thumbnail
前一陣子台灣最轟動的兇殺案,大概就是殺警奪槍案了。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名歹徒竟然可以持刀殺死兩位警察,新聞畫面播出,實在令人驚悚且瞠目結舌。雖然我們知道殺人案在社會上並未消失,但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面前,那個震撼,是在想像中反覆千遍也比不上的。 而《寄生殺人》這本書所描述的真實案件,則是在那之上的令人毛
Thumbnail
這不是小說,是記者透過訪問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從2000年開始,創立第一個警察犯罪調查組之後,經手一連串殺人案件的心路歷程的紀錄。
Thumbnail
這不是小說,是記者透過訪問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從2000年開始,創立第一個警察犯罪調查組之後,經手一連串殺人案件的心路歷程的紀錄。
Thumbnail
來自人性陰暗深淵的聲音,隨時在我們身邊耳語── 「想要有能力控制一切」、 「想要受人敬畏恐懼」, 「想要自己的所作所為被全世界永遠記得……」 是什麼讓潛在的邪念升級成暴力的罪行? 又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我們成為這些暴行的犧牲者?
Thumbnail
來自人性陰暗深淵的聲音,隨時在我們身邊耳語── 「想要有能力控制一切」、 「想要受人敬畏恐懼」, 「想要自己的所作所為被全世界永遠記得……」 是什麼讓潛在的邪念升級成暴力的罪行? 又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我們成為這些暴行的犧牲者?
Thumbnail
韓劇《Mouse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Mouse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6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
Thumbnail
韓劇《Mouse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Mouse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6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
Thumbnail
韓國史上最惡名昭彰懸案是 1986 至 1991 年間發生於京畿道華城的連續殺人(即《殺人回憶》背景事件),除去兩次模仿犯所為,被害者八人, 為13 歲到 71 歲的女性。兇手強暴殺害受害者後,會將其反手綁縛,並以受害者隨身物品為工具來羞辱對方。三十三年前今天(1986/9/19)是第一個受害者被發
Thumbnail
韓國史上最惡名昭彰懸案是 1986 至 1991 年間發生於京畿道華城的連續殺人(即《殺人回憶》背景事件),除去兩次模仿犯所為,被害者八人, 為13 歲到 71 歲的女性。兇手強暴殺害受害者後,會將其反手綁縛,並以受害者隨身物品為工具來羞辱對方。三十三年前今天(1986/9/19)是第一個受害者被發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下,編劇要如何準確傳達出想說的訊息,那種心理壓力我不敢說「可想而知」,就像加害者與被害人家屬們,都不是非當事人能真的感同身受的。 雖然事件發生至今不到5年,但人是健忘、學不會教訓的。 在這裡,我們就來看《我們與惡的距離》角色原型。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下,編劇要如何準確傳達出想說的訊息,那種心理壓力我不敢說「可想而知」,就像加害者與被害人家屬們,都不是非當事人能真的感同身受的。 雖然事件發生至今不到5年,但人是健忘、學不會教訓的。 在這裡,我們就來看《我們與惡的距離》角色原型。
Thumbnail
國內第一本犯罪學的入門讀物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賴擁連——專文導讀】直探地下紐約、倫敦暴動、美墨邊境、各國監獄、大都會幫派及貧民窟治安等社會議題,以統計數字破解法律和道德間的迷思,並重新思考「人」為何犯罪?
Thumbnail
國內第一本犯罪學的入門讀物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賴擁連——專文導讀】直探地下紐約、倫敦暴動、美墨邊境、各國監獄、大都會幫派及貧民窟治安等社會議題,以統計數字破解法律和道德間的迷思,並重新思考「人」為何犯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