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聞「諸佛」名?聞是諸佛「所說」名?(淨慶2022.7)
《淨土三經要義》云:
隋朝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所用的版本,也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可知最早的《阿彌陀經》在這裡的經文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到了宋明之後,或許筆誤,而成為「聞諸佛名」。
有人提問云:
2)如何證明《阿彌陀經》的流布本經文「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或乃筆誤?
3)《善導大師全集》及《淨土宗聖教集》<法事讚>也是:「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關於這問題,淨源法師<《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云:
在《阿彌陀經》漢地流通本中,經文是:「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查對,此處文字漢地流通各本皆同,說明唐以後在漢地信眾中流通的《阿彌陀經》文本都是如此表述。
但在敦煌所藏「唐寫本」及「日本流通本」中皆作: 「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
兩者語義上似有差別,若依「唐寫本」,眾生之不退轉,乃因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及經名,功德在諸佛共讚的「第十七願成就」的彌陀名號,及「以名號為體」的經名。如此領解,則與《無量壽經》的義理一貫,且契合本經之稱歎(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
漢地「流通本」將功德歸於受持」《阿彌陀經》聞諸佛名號,字面上將阿彌陀佛與「諸佛」等同,抹去了阿彌陀佛「不共」的(本願與名號)功德,而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與念「諸佛名」沒區別了。……隋唐以後的淨土教,重稱名而輕本願而;前者重「凡夫之(自力持名)功夫」,後者歸「彌陀名體之(他力攝取)功德」。《阿彌陀經》中雖未提諸佛說阿彌陀佛名號之事,而「諸佛證誠」,乃第十七願成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名號。
也就是說:諸佛所稱讚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名號,護念的是「至心稱念彌陀佛名」之行者;這兩者是《阿彌陀經》的宗旨。經中云:凡是聽佛說此經而信受奉行,或聞諸佛證誠而信願持名的善男子、善女人,現生皆得一切諸佛的慈悲所護念,而不退轉,決定往生成佛。因此,於「諸佛」之名,雖無所聞,卻能「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等於遍聞諸佛所讚、所證、所勸之「阿彌陀佛」名。
再者,出現於《阿彌陀經》的十方諸佛,不是為了讓眾生「聞其名而獲功德」,而是「借其名」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做宣揚、做保證,讓眾生知所信受(彌陀救度)而稱名(彌陀佛名);因此,阿彌陀佛是主題、聚焦,十方諸佛是背景、映襯,「聞諸佛名」即應聯繫於「諸佛所說之阿彌陀佛名」,而不是「諸佛名」與「阿彌陀佛名」為二分,眾生聞者各獲其功德;經中所舉十方諸佛的作用,類似世間法的「重言[2]」或「名人推薦」,注意力應在「月亮」而不是「手指」[3],不可模糊了焦點。
這是從義理、功德之不共上解說,雖然所引敦煌「唐寫本」、漢地「流通本」及智者《阿彌陀經義記》、善導<法事讚>各本的「經文」差異,仍無足夠的文獻可確證「宋明之後或許筆誤」的推論,類似這種「義理(推論)」[4]或「文獻(考證)[5]」的概括方法論之爭議,普遍存在於學術界,若兩者皆符合,則確定無疑;若兩者有差距,則只能依個人的知識背景與信仰取向去做選擇了;或至少兩者並存,等待來日。
若偏重於信仰及修行的需求,則「義學的詮釋」較直接而可取,乃至「經文之差異」亦可以義理而疏通之,尤其個人之體會或經論之玄義,有時難以言詮,則可「取意」[6]而說,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所隱者,理以顯之」,「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且經論多有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不可思議境,凡此種種,只能「以神遇而不以文見」,也就是「冥感玄解,心領神會」,而欲辯忘言,不拘於文辭。
至於學術性文獻,雖看似可靠,卻永難以蒐集完全,且採集、編錄、整理的過程亦多人為的介入與疏失;1.古時傳法聞經,多為口授記誦,易於錯聽、遺忘、拼湊之類的失真,其後之文字紀錄亦多「散佚、衍脫、偽濫」之類的殘缺;2.譯經所依版本也可能不同來源,而譯者的語文程度(略懂或精通)及採譯方式(直譯或意譯)都可能影響所譯之文句與內容;3.編譯者也可能有意的增減經文,讓所仰信的佛菩薩更神聖、更完美[7]。
補充資料如下
1.搜其相關經文之證據
菩提流支譯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呪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導大師《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卷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
2.揭其上下文脈[8]之玄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稱佛名號品第九》:「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經中所言,看似念「諸佛」名之功德,勝於念「一佛」名,而《地藏經.科注》卷四云:「此是大士所值之佛,親承供養,得諸利益者。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地藏經.綸貫》又云:「今夫諸佛名號,名實皆真,……諸經皆讚阿彌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若專念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等。」註釋則說:專念「一佛」,與稱「諸佛」等,且一切經論於諸佛中唯(皆)讚「一佛」,乃因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所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既然念一佛與諸佛的功德(身、智慧、力、無畏……)皆是「無量」,那就超乎凡情數字之可分別、可比較。在此之下,唯可選擇的是,從眾生的立場,哪一尊佛於娑婆特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易感應(本願強、光無礙),而由博反約、捨多歸一,獨尊阿彌陀佛(一佛一法一淨土)。
[1]唐.玄奘法師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或已得聞,或當得聞,或今得聞,聞是經已,深生信解,生信解已。」穆勒英譯本:「聽聞此法門之名,且憶持彼神聖諸佛之名。」中村元日譯本:「聞此法門,或憶念不忘諸佛世尊名號。」寺本婉雅日譯本:「既聞、現聞、當聞此法門及諸佛世尊名號。」梁國超,《對追求往生淨土成佛現象的再思考》云:<什譯>:「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奘譯>:「聞是經已,深生信解。」佛世尊的名號將被憶持;śroṣyanti「(得聞)一切佛攝受法門」,玄奘是否受此影響,而將「持名念佛」,改成「聞是經已」?
[2]《莊子.寓言》:「以重言為真」,就是「托古論之」,借德高望重者之言為證,有點「訴諸權威」或「聖言量」之意。
[3]《楞嚴經》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6]引用經文,不「逐字逐句、不增不減」的抄錄,而是取其意而略其文,簡潔扼要、深入淺出的解說。
[7]梁國超,《對追求往生淨土成佛現象的再思考》
[8] 詞語既有字面的概括義(公認、抽象、客觀-詞義的儲存),也有文脈的具體義(明確、生動、靈活-詞義的使用)-- 詞語在上下(前後)文脈中的意義,推敲其字義的差別,何者較適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淨空老和尚今天(2022.7.26)_凌晨2點圓寂,享壽96歲,台南極樂寺通知海信線上助念,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去年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通過弟子將要走,曾表示,“你們想我,念佛就可以了”。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君子:(不越)素位[1],安分守己—佛位之願行與功德,非我所測所知,只可聞信奉行 思,不出其位 \凡夫:(不離)本位,我見我執—凡位之煩惱與業習,非我能斷能除,有賴佛力攝受
專修淨業與讀誦大乘(象山慶2022.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八:「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 《金剛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云: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學佛老人的告白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淨空老和尚今天(2022.7.26)_凌晨2點圓寂,享壽96歲,台南極樂寺通知海信線上助念,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去年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通過弟子將要走,曾表示,“你們想我,念佛就可以了”。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君子:(不越)素位[1],安分守己—佛位之願行與功德,非我所測所知,只可聞信奉行 思,不出其位 \凡夫:(不離)本位,我見我執—凡位之煩惱與業習,非我能斷能除,有賴佛力攝受
專修淨業與讀誦大乘(象山慶2022.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八:「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 《金剛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云: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學佛老人的告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了。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遍於十方。這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念佛法門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極樂世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豎著來說的嘛,這是窮盡哪,找不到頭了。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是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遍於十方。這句佛號要把「阿」字念準。東密興教大師說,他讚歎念佛法門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就從一個『阿』字出生。」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前言:   昔惠能三更夜裡入祖師室,五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