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我是兩謙!
2021年三月,聽了場講座,是由擦亮花火舉辦。
講題為:你走你的陽關道,我吃我的麥當勞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擦亮花火」這個文學計畫。
發起人為作家林達陽,在每月會邀請不同的文學作家,相聚到南台灣—高雄這塊土地,
一起聊聊天說說話,在對談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花火;讓更多人認識文學,透過文學體會生活的美好。
但說實在,對於文學,我並沒有太多研究,
沒有看過太多散文太多詩集,認識的作者也不多,
只是喜歡寫,想要抒發一些想法上難以解釋也講不出口的東西。
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的感受,是無法理解的,
很多時候沒有一個詞彙,能確切說出這些潛藏隱晦的,
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不知道是什麼,卻確實存在的部分。
(三月是我第一次參加擦亮花火,據說這次是第一次整場爆滿,近五百多人的會場,連走道都是人。)
不知道大家是為了什麼而來,為文學、為喜歡的作家,還是…
我是被這次的講題吸引,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對自己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困擾與茫然,
而這種茫然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這裡引用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經歷過這種慌張感。要記得那種慌張、那種孤單,記得那種情緒無法宣洩的痛苦,這樣有一天你才會知道,這些是我的興趣、我的熱情,那些是我沒興趣的、做了會沒有安全感的事。」
(擷取自鐘子偉—十八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
我想每個年紀會有每個年紀的迷惘,對自己也同樣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人一定是柔軟纖細,才會選擇文字這個載體。】
達陽老師說:「人一定是柔軟纖細,才會選擇文字這個載體。」
回想自己開始寫作約莫是從國小開始;因為比較沉穩比較敏感,很多時候受傷了也不會說,反倒是把想說的透過文字寫下來,也或許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是個口語表達不大好的人XD~
成長過程裡,不太懂得如何踏入人群,不懂在那個年紀該有的話題,沒有喜歡的歌手沒有崇拜的偶像,沒有大多數人擁有的興趣,導致我常常不知道如何與人交談與人互動。
對我來說文字、創作…成了我的世界,讓我在面對現實的不知所措能稍稍逃離的地方。
「人一定是柔軟纖細,才會選擇文字這個載體。」
喜歡這句話,或許是某個部分觸及到自己。
【自我的定義】
柏霖老師說:
「建立一個我可以自己做我想要做的事情的環境、以及獨立於整個社群,不要依賴這個社群給我的評價來決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或我的價值;我不能再依靠一個單一的文學社群或是任何一個社群,去提供我自信,跟對我自己個人評價的來源。」以及「如果你本來就是那個結構的話,你也很難找到形容詞。」
是啊我們為什麼要侷限於某種詞彙把自己框架住,或是依賴任何外在評價來作為自我的核心,我們應該創造出一個可以做自己的環境,相信自己正做的事和自己的價值。
而對於自我,又有誰能完整闡述所有?
我們不需要形容,就像夏宇寫的「您要怎麼形容橘子的味道呢?我們只能說,有些味道像橘子。」對於文字我想會是如此,在閱讀別人與寫下自己的同時,會因為碰觸新的文句,進而釐清原本的不明白,大概會像這樣。
自己的形狀不一定要符合任何的詞彙,如果你是那個結構,那也就沒有確切的詞能夠形容。
【每個人都在捍衛自己認知的世界】
對談中還聊到了關於文學圈的問題,像是前輩對後輩寫作方式的抨擊,因為觀點的不同而在不知情的狀況傷害到他人。
達陽老師表示,每個詞彙本來就可以兼容各式各樣的每個人的概念或是想像,有些事情或許某些地方是重疊的,但它們的本質就是不一樣的,追求的就是不同的。
就像不同學派批評新的寫作方式太過通俗,沒有按照規則一樣;我自己則認為其實不只是文學,很多像是畫畫、音樂都有類似問題;但或許就像老師說的**,因為觀點不同,場域認識不依,每個人都在捍衛自己認知的世界;回歸到本質如果你這樣做能是朝著最初開始的方向,最被感動的地方,那其實就是好的。**
「我們是不同的,那就應該有不同的感動,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去達成這件事。」
三月份跑了一些地方,聽了幾場講座;而這場對談是其中較為輕鬆的,從中吸取到新的想法,讓常常很多時候思考到一半卡住的我,藉由別人的話、文字、詞句…,能慢慢拼湊出自己卡住的部分。
大抵來說是個很舒服很愉快的下午:)~~~
最後的最後,謝謝看完文章的每個你!
我是兩謙,我們下次見!掰掰😊~
延伸閱讀 :
About Me — IG 🔎 兩謙RUTH:
(照片/圖片出處:兩謙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