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基隆大多是去外木山玩水,頂多是結束後去廟口吃吃東西。朋友看到了媒體報導,說一同去基隆看展吧。我們約在南港車站搭區間車,結果忙著聊天沒有注意到要換車,一路到了牡丹才大夢初醒,又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搭上往基隆的火車。原本只要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到基隆,出了車站連忙在旁邊找個小吃果腹。

當天剛好沒有下雨,非常的開心這幾年真的是策展團隊的好時光,各縣市政府突然意識到了辦的好的展覽是可以聚眾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大展身手,有著各種機會來展現自己的意念。不過展看多了多少會有一些經驗累積,有些展切中題旨,有些展放在哪個地方都沒差,有些展只是作文比賽,有些展則是讓人印象深刻,能夠「打開了一些什麼」,讓人對這個地方的感受完全的不同。這次「基隆潮藝術」讓我最大的感受是住在基隆的朋友展現出來的喜悅與驕傲,我想這應該就是對這個展最大的讚美了。


朋友剛離開了一個工作打算休息一陣,她聊著對於後來這幾年工作的體悟,我則聊著這幾年沒有上班的心情。講到「不同種人」的世界,講到她的孩子我的外甥女,講到被以為不是只有同事關係的原來只是個同事切心,講到我們同類相聚,都不是很喜歡到處推銷自己......我提到我的創作瓶頸,回來後她傳了這篇宇多田光的訪問給我,摘一些文字:
要是一邊在意別人的眼光,感覺自己正在做的事就不像是真正的行為了,會使得自己的行為喪失某部分的本質。就算想要活在當下、好好把握現在這個瞬間,要是一邊在意別人、一邊行動的話,就會變得搞不清楚自己原本真正的目的、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了。
其實從以前我就經常被問到:「我是在對誰唱歌?」,也看了別人的各種分析,但我自己其實一直都覺得很困惑。老實說,我並不明白「對某個人唱歌」的感覺,我很好奇別的歌手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硬要回答的話,我只能說:「我是對著不在那裡的某個人,對著別處、而不是這裡唱歌。」當我專注唱歌時,我好像也從原地消失了,這種感覺很好。
了解自己在無意識中的念頭,會對自己的言語行為及選擇造成多大的影響,自己為什麼會一直重蹈覆轍、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解開這些謎團就是我做精神分析最大的目的。如果可以有所自覺,就可以不再害怕、減少會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的內在力量。也就是說,為了讓自己不被過去所束縛,就必須先理解過去的人生。
好多都有點難啊,只能不斷不斷的練習,慢慢的也沒關係,就這樣繼續著。
原寫於2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