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有特別被這個題材吸引,的確就是因為各種好評而開始看,十分喜歡,也許我們就像最後大家分享著「這個故事中你最有印象的是哪句話」一樣,每個人看到的都會不一樣。
(以下有劇透歐)
*最要記住的就是:這樣就是家暴了。女主在第一次離開後又漸漸漸漸沒有選項的回到原本的那個家,「讓我照顧妳」變成「妳怎麼不聽我的」,對方拿走唯一的交通工具,對方說我沒錢付通話費你用我的電話就好了啦(「有我照顧你」)。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有不斷辨識的能力,辨識自己正在哪個位置,辨識對方式怎麼樣的對待自己。女主的警鐘永遠是當孩子也受到了威脅,還好有這個警鐘,不是嗎?
不過我後來才意識到這個「慢慢回家」的過程中身為觀著的我居然也是慢慢就接受了,對方可是聽了我的話不和我老爹往來呢,對方可是為了我和孩子兼了兩份差呢,然後突然有一天發現不對時,好像已經沒有選擇了。
*最後老爸一樣的「視而不見」女主被對方壓迫,然後不斷強調「我們戒酒可是很辛苦的呢」,Billy Burke年輕時應該很帥但老了後就有一種「我又能怎麼辦呢」的臉,只能說我覺得編劇讓他始終如一很好。
*當然始終如一不能不談媽媽,有那麼一剎那我們都會以為母女孫會一起奔向快樂的未來(然後替女主微微的擔心著),但後來還真的覺得繼續讓媽媽始終如一也好,然後讓女主輕鬆一點也好。
*女主一直給我一種「一切只有我自己」的孤獨感。當然可能和成長過程很相關,讓她變成了一個不知道怎麼接受他人幫忙的人,去找社服擔心佔了「真正被家暴的人」的床位,以前朋友要幫忙都會說不用不用,在想起來爸爸以前壞壞前也是拒絕再拒絕。但這個相反面是她可能是這些角色中少數可以往前走的人,因為只有我自己可以信任,而我要為了孩子。其他的人都還是有一點點機會(孩子的爹啊你可以不喝酒),大家都還是有一些些選擇(媽媽就還是選擇了男朋友),但只有某些特質的人,才能真的勇敢的去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她沒有選擇孤身帶著孩子上路,只是只有她願意上路。
*不過莫名我最喜歡的角色是
Regina。一開始當然就是個討厭的有錢人,但後來的一些小地方,從真心覺得狗比人重要,到和(已經感覺的出來快要不行的)老公的對話,去吃感恩節晚餐的路上老公提出分手,花錢弄出了一個孩子但只能獨立照顧,孩子真的來了之後連睡覺都無法......一下超級自我中心,一下子又突然想起來的對女主說:那天我對你提議的回覆太惡劣了,你不是替你自己想,你是替你孩子想。
我總是眼淚掉下來,當她發現女主可能連電話費都付不出來,或者是來我家打掃時要搭的渡輪船票也沒辦法時,她對於女主的「那個世界」以往可能是毫無概念的的,但很慢很慢的,她進去了那個世界,還願意「降格」跑去女主住的拖車找她。
我覺得那是女主爬起來的一個小漣漪,有時只需要一個漣漪就夠了。要提醒自己,在某些時刻,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多事,就可以幫助一個人。
*喜歡一切都淡淡的。最後再回來提醒一次,學會辨識,辨識什麼是家暴。然後我們要練習接著他人的善意,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會好的,繼續試著當那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