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的多重宇宙》和最近剛在Netflix上映的《一家之主》都是描寫關於女人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有著一種被不知道從哪來的傳統(?)和期待框架著自己的人生選擇,必須是為丈夫、為父母、為兒女,為家庭,甚至為人人都好的一種角色。
在這種角色裡,沒有「自我」,甚至是沒有了名字,大多時候被稱呼是X太太、X媽媽、某某人的女兒,或許還有那麼一點工作上的稱呼,但也不是自己的名字,關於「自己是誰」已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開始消失(或許從小就消失了)。
在這個角色裡,有很沈重的負擔和壓力,就是要把這個屋子裡每個人的需求照顧好,不論是被提出什麼需求或問題,她都要能回答、回應。每個家庭的成員有需求都是向她提出,狗屁倒灶的問題和埋怨也是向她發洩,不敢對父親講的事情,全都來跟她說,像是一種告解或通報。
這樣的一個角色,很久很久以前也曾經有自己的夢想、渴望、期待⋯也有對自己伴侶和生活的憧憬,但漸漸地被一堆家務淹沒,還有一堆雜七雜八的生活問題纏繞,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只需要顧他們自己每天的工作和心情,只有這個做「媽媽」的人,卻要顧慮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究竟需要什麼,又有什麼樣的煩惱⋯
在《媽的多重宇宙》裡,有個拼了命要遠離母親操控的女兒,她哭喊著想要有那麼一刻,可以被母親放手,不要再管她的人生要如何了,即使她一無是處,也不需要再面對母親的壓力和緊迫盯人。
在《一家之主》這部影片裡,更是有著一個魚沒有煎好就要被丈夫抱怨的女性,女兒找衣服不是自己去找,總是用問的,就要媽媽幫她拿來。還要不斷地想著丈夫想要一間個人工作室、女兒需要一間房子才能成家立業⋯所以到處看著房子,想要讓他們的人生都可以順利圓滿⋯卻從來沒有「自己的需求」,還必須在家人請求她的支持和幫忙時,必須回答「我會支持你」⋯如此忙亂不堪負荷甚重的生活,卻沒有一刻裡有想到「自己」,所以被她的朋友說:「妳真是大腦業障重」。
這兩部影片裡的「媽媽」,都失去了自己,而這樣的失去似乎是說「本來是有,後來卻失去了」的一種情況,但是我在看影片的敘述中,卻覺得事實上是從小就沒有「自我」的,以致在人生很多選擇上,自然而然的選擇裡都不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要」。
或許自小的生活裡,在家裏重男輕女,期待男兒誕生的環境裡,她們的出生就開始成為「不值得存在」或「不存在」的人,她們必須拼命的努力付出、努力表現、努力完成父母親的期待和需求,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成功的」、是「配得的」,否則以她們如此不堪的性別,像是隨時都可以被拋棄和被遺忘的。
她們習得這樣的生存方式,也以這樣不向命運低頭的方式,面對她的婚姻家庭和人生,直到她們深陷其中,像是被五花大綁一樣動彈不得,每個人都要求她、期待她、需要她卻又漠視她,沒有人真正想要理解她、聽懂她、認識她,他們都在向她提出意見和想法,卻不想聽到她心中真正的想法。
但或許是她不知道何時開始就沒有「自我」,人們習慣不去關注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到底在想什麼、感受什麼。而這個沒有「自我」的人,也一心一意的想要一個家不要出亂、不要失序、不要有人不開心⋯所以她也很習慣不去感受自己、不去在乎自己。
這樣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表面上確實扶持一個家的運作和存在,她把所有小環節都串起來,她必須擁有很多「特異功能」才能化險為夷、把問題擺平,但在家庭裡的其他人卻沒能和她有真實的關係,她似乎在一個家裡是最寂寞的人。
當一個人只剩下「功能」和代表著「解決問題者」時,你是你自己嗎?你還對自己親近而熟悉嗎?你會認識你自己是誰?喜歡些什麼嗎?什麼是你想要完成的?什麼是你此生的嚮往和渴望呢?你自己的故事要怎麼寫呢?你人生要留住的記憶又是什麼呢?
你有了「自我」意識,真正的接受了自己,才能開始擁有自己,有了自己的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情感和認知,才能真實地存在於關係裡,不再模糊而貧乏,而是立體和豐富的,在關係裡擁抱也被擁抱。
《媽的多重宇宙》最後走過各種多元宇宙的自我可能性,嘗試拯救她的世界,之後,王秀蓮算是與自己的選擇「和好」,放下關於內心深處的那些不服輸的執著。也終於聽見和看見她的丈夫的存在(原本只有萬分的失望和唾棄),聽見她的丈夫說「我們都盡力了」「在世道不明的情況現在,只要能多點為善(be kind),就能一起走下去」⋯秀蓮淚流滿面,那些曾經以為的孤單、寂寞、後悔、不被理解、埋怨⋯都被那刻的感動包容和擁抱了,這時,她終於成了「自己」,有了一個真正情感流動,能在當下真實接觸世界的自己。
在哪個宇宙裡,才有最棒的自己呢?(圖片取自網路宣傳照)
人生,當我們一開始就懷抱一個「理想自我」的想像和期待,不斷的奔跑和努力,想要趨近那個「理想完美的自己」時,我們不斷地對當下的處境感到失望,也對自己的「成為」(being)感到難過和遺憾,不停的質疑自己也怨懟周圍的人不如自己的願,各個都像是一個破壞者。追根究柢是對自己不能成為理想完美的那個自己的憤恨和惆悵。不論是厭惡自己逐漸變肥的身材,或是逐漸暗黃、油頭垢面的面容,不停感嘆著自己的年輕美顏「為什麼回不去了?」這世界為何變得如此錯亂和令人心碎?
其實,那從童年的自卑和被至親遺棄的悲傷所來的陰影,而投射出一個能被拯救而蛻變成最幸福、最完美無瑕、不再遭受任何失落和羞愧的「理想自己」本來就不存在,那是自我幻想的防衛機制,想撇開接觸到內在傷痛欲裂的痛楚。
但當你人生一開始就已經拒絕了自己,把自己視為可恥和羞愧的瑕疵品時,你已失去了你自己,接下來就是那些竭盡一切的證明自己能夠擁有,卻依舊在不停擁有下,感到什麼都事與願違,還是看見自己的狼狽和充滿無奈的殘酷現實包圍著你,使你黯淡無光,活在一個極爛的生命版本。
當你可以放下那些追趕「理想自我」的繆思,以為有什麼成就或擁有可以證明你自己的出生和存在不是錯誤,可以成為父母點頭稱許的「完美孩子」,當你放下了⋯你才可能真的遇見自己,看見自己一路過關斬將、披荊斬棘,一路的堅韌和堅忍,把那麼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是你的歷練,也是你的魔法功夫,你一直是你自己,只是你悅納也和解了嗎?
你是誰?你喊得出自己的名字嗎?
你愛了自己嗎?對自己善待嗎?
你是你自己,你徹底的接受了嗎?
願你不論存在在哪裡,你都與自己真實相遇及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