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終於有時間看了《美國女孩》,比我以為的還更喜歡一些。剛好在之前看了 這篇貼文,在看完之後回頭再看一次更為明晰,就是好好的說完一個故事。不知為何想起多年前我看《索命黃道帶》的心情,當時我記得出了電影院好滿足,因為沒有多餘的什麼,多餘的一個轉折多餘的一個角色甚至是多餘的一個畫面,就是把一個故事講好,就好。
2003年我的記憶很模糊,當年SARS時發生的一切我都不記得了,唯一留下的是姊姊給我的一個N95口罩,直到這一兩年因為疫情我在家裡無聊整理房子才在抽屜的角落發現。電影裡還原了那個時間,我們都認識的老公寓,房子的格局,塞滿很多莫名物件的房間,撥接的電腦。時間是以前的,但故事是一樣的。那樣煩躁的青春期,和父母的格格不入,會說出或做出未來後悔的傷人的話語和事情,不回家似乎爸媽也沒有發現,沒有辦法自立但又對現狀很不滿意,但隔天帶我去吃個冰淇淋真的也就好了。
太熟悉的故事,就算沒有完全一致,也能找到延伸的類比。究竟為何父母們都能講出一樣的話呢?這部電影的厲害就是抓住了這些「我們」。我的父母,我的手足,還有我,優雅純淨的掏撿出了其中的「我們」,然後以最平實的方式傳達出來。
方郁婷的演出讓這一切更為成立。她的長相會讓我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楊靜怡,很素淨,但眉眼間又可以感受到一絲倔強。演員間搭配得很順,而我想對白也很重要。看台灣的作品我最難忍受的就是對白,導演在訪談中提到只要演員念不順,她當場就會修改台詞,說人話好重要歐,這不是很基本的道理嗎?。
演出的隔天,星期天的下午,最後眼淚就這樣靜靜的流了下來,然後妹妹就回家了。
沒有多餘,一切恰到好處。
avatar-img
14會員
32內容數
一個寫字的集散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anny's Note 的其他內容
週五來到朋友宜蘭的居所,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聊天,週六傍晚另兩位朋友來,半夜先走了一個,週日就與朋友及新朋友隨意晃晃。 好久沒有和一個新認識的人相處這麼久了。
度過一個難關之後就想起他了嗎?妳真不要臉,裴朵美。
沒有想要變成多麼厲害的煮婦,但只要喝了一口清甜的湯後,整個人就覺得幸福無比,繼續謝天謝地,沒有一個很大的廚房,但是是一個剛好足夠的廚房。
沒想到有天在音樂串流平台上聽得到我寫的歌了。 一直以來在音樂路上我都是比較被推著走的那種人,最主動的一次是在大四下學期吧,找了朋友們來參加我「最後一次的演出」。當時心裡想的是要好好去上班賺錢,玩音樂這種不切實際的事情好好告別後,就別再東想西想了。
在不同的時間看不同的年代出的書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例如我一直有點遺憾沒有在十幾歲時看《麥田捕手》,想起昨晚看森博嗣講他看不下去夏目漱石我也心有戚戚焉,某些作品的時代感真的強一些,如果再早二十年看莎莉‧魯尼的《聊天紀錄》和《正常人》搞不好也會覺得這個作者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這次「基隆潮藝術」讓我最大的感受是住在基隆的朋友展現出來的喜悅與驕傲,我想這應該就是對這個展最大的讚美了。
週五來到朋友宜蘭的居所,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聊天,週六傍晚另兩位朋友來,半夜先走了一個,週日就與朋友及新朋友隨意晃晃。 好久沒有和一個新認識的人相處這麼久了。
度過一個難關之後就想起他了嗎?妳真不要臉,裴朵美。
沒有想要變成多麼厲害的煮婦,但只要喝了一口清甜的湯後,整個人就覺得幸福無比,繼續謝天謝地,沒有一個很大的廚房,但是是一個剛好足夠的廚房。
沒想到有天在音樂串流平台上聽得到我寫的歌了。 一直以來在音樂路上我都是比較被推著走的那種人,最主動的一次是在大四下學期吧,找了朋友們來參加我「最後一次的演出」。當時心裡想的是要好好去上班賺錢,玩音樂這種不切實際的事情好好告別後,就別再東想西想了。
在不同的時間看不同的年代出的書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例如我一直有點遺憾沒有在十幾歲時看《麥田捕手》,想起昨晚看森博嗣講他看不下去夏目漱石我也心有戚戚焉,某些作品的時代感真的強一些,如果再早二十年看莎莉‧魯尼的《聊天紀錄》和《正常人》搞不好也會覺得這個作者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這次「基隆潮藝術」讓我最大的感受是住在基隆的朋友展現出來的喜悅與驕傲,我想這應該就是對這個展最大的讚美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對我來說,在女生十二年前提出不再聯繫的要求時,這段戀情就隨著流下的眼淚劃下了句點,接下來只能一路向前。而男生則是十二年後,在紐約、在認知到女生現在過得很幸福、先生是個很愛她的好人,感傷之餘才理解了自己一直以來放在腦海裡的那些「如果」自始至終都不會實現。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網路文章小說以濃縮滴雞精調味,2024最新發行講述家庭問題、創業心態議題(非愛情類)。本文沒有金句節錄、不再復述雞湯。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有些電影,即使無法在觀影時清晰地看見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劇情與鏡頭語言刻畫成的電影性格,仍然能牽動回憶中類似的情節,在心中留下深刻漣漪,《日麗》便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如同電影《灣生回家》般,當我們試圖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的經歷與生活時,對我們這些從未經歷過那些年、這些事的年輕人,甚至是一旁觀者而言,既非當事人,也非與當事人有共同利益時,我們為何會會想要理解眼前這位祖父母輩、父母輩等長輩的過往呢?是單純為了填補來不及參與的過去?還是在當事人還活著,甚至
Thumbnail
對我來說,在女生十二年前提出不再聯繫的要求時,這段戀情就隨著流下的眼淚劃下了句點,接下來只能一路向前。而男生則是十二年後,在紐約、在認知到女生現在過得很幸福、先生是個很愛她的好人,感傷之餘才理解了自己一直以來放在腦海裡的那些「如果」自始至終都不會實現。
Thumbnail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Thumbnail
網路文章小說以濃縮滴雞精調味,2024最新發行講述家庭問題、創業心態議題(非愛情類)。本文沒有金句節錄、不再復述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