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宜蘭老縣長林才添(下):幾則宜蘭歷史空間的幕後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頭圍農業倉庫

林才添日治時期任職於「頭圍信用購買利用組合」(頭城農會前身)期間,為擴大兼營事業並紀念組合創立15周年,於頭圍十七番地(今開蘭西巷一帶)推動新建組合事務所和頭圍農業倉庫。農業倉庫於1934(昭和九)年落成,事務所於翌(1935)年落成,與現今仍保存的二結穀倉為同一時期興建的新型穀倉,且設計者皆為當時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的宋祖平

raw-image
raw-image

蓋了無法用的第一代宜蘭縣議會廳舍

宜蘭縣議會於1951(民國40)年成立,由於是宜蘭獨立設縣後新成立的單位,所以需要另尋廳舍空間。1952年宜蘭縣議會決定於宜蘭公園西南角興建議會廳舍(也就是現今宜蘭市民代表會位置,市代會建築為舊議會建築拆除新建),然而第一代宜蘭縣議會建築陷入蓋好後無法使用,只能供行政人員辦公的窘境,議員開會得另尋他處。

raw-image

第二代宜蘭縣議會廳舍

1957(民國46)年,也就是林才添擔任宜蘭縣議會第三屆議長期間,決定新建第二代宜蘭縣議會廳舍,也就是位於現今宜蘭市公所旁作為「宜蘭人故事館」的建築。(下集開始會專題介紹「舊宜蘭縣議會」,敬請期待!)

有趣的是,宜蘭縣議會要興建第二代廳舍的消息傳出後,第一代廳舍成為許多單位爭取的空間,像是:宜蘭縣教育會、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廣播電台、宜蘭民防司令部、宜蘭縣婦女會等。

raw-image

「自治丕基」宜蘭設縣紀念碑記

「自治丕基」宜蘭設縣紀念碑現存於蘭城新月廣場正門前方的大榕樹下。碑文內容為林才添所擬,碑文書法為康灩泉所寫。

宜蘭,即清噶瑪蘭廳治也,嘉慶十七年設,至光緒元年改設宜蘭縣。日據時,初設宜蘭廳,嗣分宜蘭、羅東、蘇澳三郡,隸台北州。台灣光復,仍隸台北縣。斯時,蘭人甫慶昭蘇,彌思郅治之休焉。
卅一年秋,省參議員李友三回鄉倡設治之論,盧纘祥等和之。次年春,成立「新蘭陽建設促進委員會」,延各機關首長及地方士紳八十三人為委員,藍淥淮、陳金波副之,發表建縣索言,分向台灣省政府及省參議會陳情。余亦隨委員諸君之後,效其棉薄,會將實行地方自治。
省府軫念輿情,於卅九年九月頒佈「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規定宜蘭縣轄宜蘭、羅東、蘇澳三區及宜蘭市;另派方家慧為縣長,於十月十日成立宜蘭縣。是日也,國慶、縣慶同時並舉,蓬勃氣象、邁古震今。公議勒石紀盛,因故未果。
茲值設治十年之慶,邑人復踵前議,囑余為文記之。余承乏第四屆民選縣長,躬與斯盛,不得無言。夫惟地方之興替,繫乎人謀之臧否;蓋勢分則力弱,志一則事修。徵諸宜蘭設治之後,倘非群策群力,豈克臻此?國語曰「眾心成城」,是之謂也。後之覽斯文者,亦將有感而興乎!
縣長林才添謹記
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十日
raw-image

林曹祖宗之墓的文化資產價值

「林曹祖宗之墓」於2005年被指定為宜蘭縣定古蹟,其原由主要是基於林才添身為宜蘭重要政治人物,此外也在教育與產業有重要貢獻;另一方面,此墓的建造形式、做法與裝飾,在台灣墓葬類文化資產有獨特價值:

  1. 在原有傳統墓塚上新建塔式墓塚
  2. 墓體形式仿宜蘭公園內獻馘碑形式
  3. 以自家(添大興業)生產高壓電瓷礙子作為墓園建材

值得一提的是,林曹祖宗之墓在頭城知名的地理師薛文龍眼中有著「老虎奔江」的風水景觀。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參考文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13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旅人書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2023/12/05 林本源園邸→金山老街→獅頭山步道→石門茶山步道→芝蘭平台→飯店
Thumbnail
綜觀中華文化歷代以來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有當代政治典藏與歷史文物機關、最出名的就是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至今年一百一十二年以來、國史館就是如此機關。來此參觀,更見到至今十五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在國政典藏與歷史文物展示,甚至擴及各個層面展覽。 國史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二號 (台北
Thumbnail
綜觀中華文化歷代以來無論哪一個朝代都有當代政治典藏與歷史文物機關、最出名的就是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至今年一百一十二年以來、國史館就是如此機關。來此參觀,更見到至今十五任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在國政典藏與歷史文物展示,甚至擴及各個層面展覽。 國史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二號 (台北
Thumbnail
與老縣長林才添密切相關的宜蘭歷史空間除了「林曹祖宗之墓」之外,還有先前介紹過的草嶺慶雲宮(aka大里天公廟),這兩個歷史建築中都可見到高壓電瓷礙子的身影。此外林才添在擔任宜蘭縣議會議長推動了第二代宜蘭縣議會廳舍興建,在他就任宜蘭縣長那年,適逢宜蘭設縣十周年也應景地設置了「宜蘭設縣紀念碑」。
Thumbnail
與老縣長林才添密切相關的宜蘭歷史空間除了「林曹祖宗之墓」之外,還有先前介紹過的草嶺慶雲宮(aka大里天公廟),這兩個歷史建築中都可見到高壓電瓷礙子的身影。此外林才添在擔任宜蘭縣議會議長推動了第二代宜蘭縣議會廳舍興建,在他就任宜蘭縣長那年,適逢宜蘭設縣十周年也應景地設置了「宜蘭設縣紀念碑」。
Thumbnail
宜蘭老縣長林才添除了政治成就外,在教育、產業及宗教的參與投入也影響深遠。蘭陽技術學院前身「復興工專」便是由林才添創辦,更全台首創「陶瓷工程科」培養產業人才。林才添家族的「高壓電瓷礙子」生產事業也曾盛極一時,而礙子不良品也被用作造景建材,在宜蘭頭城一帶形成獨特的景觀,甚至大里天公廟也可見到。
Thumbnail
宜蘭老縣長林才添除了政治成就外,在教育、產業及宗教的參與投入也影響深遠。蘭陽技術學院前身「復興工專」便是由林才添創辦,更全台首創「陶瓷工程科」培養產業人才。林才添家族的「高壓電瓷礙子」生產事業也曾盛極一時,而礙子不良品也被用作造景建材,在宜蘭頭城一帶形成獨特的景觀,甚至大里天公廟也可見到。
Thumbnail
宜蘭公園東南隅、民權路與崇聖街路口側有座特別且重要的紀念碑──「獻馘碑」。這座乍看其名有些令人費解的紀念碑,背後蘊含了日本人殖民台灣鎮壓宜蘭泰雅族原住民的歷史;關於獻馘碑還有一個「到底碑下面有沒有埋頭骨」的都市傳說,然而要考察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就必須得細說從頭,從「獻馘碑」的前身「首塚」談起。
Thumbnail
宜蘭公園東南隅、民權路與崇聖街路口側有座特別且重要的紀念碑──「獻馘碑」。這座乍看其名有些令人費解的紀念碑,背後蘊含了日本人殖民台灣鎮壓宜蘭泰雅族原住民的歷史;關於獻馘碑還有一個「到底碑下面有沒有埋頭骨」的都市傳說,然而要考察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就必須得細說從頭,從「獻馘碑」的前身「首塚」談起。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捷運列車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旅人,從捷運劍潭站為士林起始站,遍訪台灣小吃美食,進擊台北最有玩味的川流市集,士林的眾生相成了台北最豐盛的饗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當時的「戴天樞」墾號所開墾的荒埔涵蓋範圍約東至東山里至芝山里之山區,西至基河路一帶,南至番仔溝,北至磺溪。以上所述之開墾事蹟,就立在士林神農宮一座乾隆52年﹝西元1792年﹞的碑石上,而這是目前漢人開墾大台北留下的最早碑文彌足珍貴。
Thumbnail
距今一百年前,1920年的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歷史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當時,日本總督府統治台灣已歷經二十五年,在一邊認識殖民地的過程中,總督府不斷地嘗試、經歷了許多次的調整。總督府終於在1920年,公告施行「五州二廳」的全新行政區劃,自此台灣才慢慢步上了地方自治歷史的軌跡。
Thumbnail
距今一百年前,1920年的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歷史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當時,日本總督府統治台灣已歷經二十五年,在一邊認識殖民地的過程中,總督府不斷地嘗試、經歷了許多次的調整。總督府終於在1920年,公告施行「五州二廳」的全新行政區劃,自此台灣才慢慢步上了地方自治歷史的軌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