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宜蘭公園5-4】獻馘碑下方有頭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frame src="https://player.soundon.fm/embed/?podcast=1b0e537f-4758-4df3-ad14-c4e501cd755f&episode=c1aa882e-b7ec-4fc7-ba1b-ece8205ec94b" style="height: 140px; width: 100%; border: none; border-radius: 4px; box-shadow: 0 1px 8px rgba(0, 0, 0, .2);"></iframe>

日人對宜蘭泰雅族的理蕃政策

宜蘭泰雅族分為分布在宜蘭濁水溪(蘭陽溪)上游的「溪頭群」和南澳山區的「南澳群」二支。日本人殖民台灣後,為有效統治高山原住民並藉機開發高山自然資源,故採取武力鎮壓和教育同化的雙管齊下理番政策;一九○○年代宜蘭廳即針對溪頭群與南澳群泰雅族原住民進行討伐,並在1909(明治42)年、1910(明治43)年分別使兩群原住民正式歸順,並在「歸順式」上向日本人獻出頭骨及武器。

宜蘭泰雅族原住民歸順後,日本人作為殖民者為了宣揚理蕃事蹟而欲立碑紀念,1909年地方仕紳波江野吉太郎、江錦章、李紹宗、陳掄元及藍新等人,發起連署募款設碑,由宜蘭廳向台灣總督府提出申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原稱做「首塚」的獻馘碑

獻馘碑」最初以「首塚」為碑名,背後原因便是當時台灣原住民普遍有出草馘(音同「國」)首的文化慣習,日本人理蕃過程中,台灣總督府要求宜蘭泰雅原住民獻出遭馘首之頭骨作為歸順的誠意,並設立「首塚碑」埋葬頭骨慰藉遭難者亡靈。

一開始首塚碑的設立位置並非宜蘭公園,而是在「宜蘭廳員山堡金六結庄土名五結第100番、第101番、第102番墓地」,亦即「(日本)內地人共同墓地」(約在今宜蘭高中足球場處)。後來由於內地人共同墓地非台灣民眾經常到訪之處,加上該墓地地質鬆軟,恐無法承受大型紀念碑重量,因此提出變更申請,將紀念碑基地改為宜蘭公園,並更名為「獻馘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獻馘碑碑文與建築特色

「獻馘碑」在日治時期設立於宜蘭的紀念碑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設計最複雜、施工最精緻的一個碑。碑體大體上是以砂岩、紅磚分層砌築,最上方的圓形碑頂則是以混凝土塑形;紅磚砂石的材料都是採用宜蘭本地材料,而最外層的砂岩則是使用來自大南澳的大理石,而以大篆字體書寫的碑名「獻馘碑」三字和碑文則是用來自日本的花崗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獻馘碑的碑文內容是由前清廩生林拱辰所擬,而書法則是由當時任職於宜蘭廳的日本人島田正幹所寫,這也反映出當時的時代氛圍。

raw-image

戰後差點被拆掉的獻馘碑

戰後因政權變遷,「獻馘碑」曾數度差點遭到拆除,主因都是「皇民遺毒」、「有礙觀瞻」、「有損民族精神」的意識形態問題。第一次拆除事件發生在1953年8月,當時的宜蘭縣政府下令並派駐軍工兵拆除,然而作業開始不久便挖出頭骨,拆除工程馬上喊停;後來也出現反對拆除、應先妥善安置頭骨的聲音,獻馘碑因此繼續留在原地。後來,1958年宜蘭公園內新建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廣播電台(中廣宜蘭台)房舍,獻馘碑被包入中廣宜蘭台的院落範圍中,像是間接獲得保護。

經過數十年,1984年反過來由宜蘭市公所行文宜蘭縣政府,提出拆除獻馘碑的要求,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批示:「獻馘碑其碑文內容,無論係平番之史,抑侵華之證,皆為歷史,足為後代子孫訓,應予妥善保存,以永誌異族統治之恥。」回覆宜蘭市公所,並要求工務課整建公園時應妥善保存維護獻馘碑,不應拆除。「獻馘碑」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故於2004年3月被指定為宜蘭縣縣定古蹟。

raw-image

獻馘碑與林曹祖宗之墓

宜蘭縣內有一個看起來和獻馘碑如同雙胞胎的古蹟,那就是蘭陽博物館南側有另一處縣定古蹟「林曹祖宗之墓」,是戰後宜蘭第四任民選縣長林才添之家族墓。1972年林才添家族墓老舊需重修,因林才添對宜蘭公園內「獻馘碑」建築樣式有好感,故邀請頭城當地土水匠師林茂昌先生實地參訪,希望以獻馘碑的樣式作為祖墓重修的參考來源。

由於家族墓重修的形式不同於傳統墓塚,原欲移除祖墓重建,後經地理師薛文龍建議,保留既有墓塚金斗與墓碑不做更動,直接用像是「加蓋」的方式在上方興建參照獻馘碑外觀樣式的的新墓塔。這種「致敬」也形成相當獨特的宜蘭歷史古蹟風景。

raw-image

參考文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13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旅人書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蘇澳對你的印象而言是什麼呢?冷泉、海景或是近年流行的觀光工廠? 台灣是個充滿歷史薈萃之地,在蘇澳地區也有一段悠久而綿長的歷史,橫跨原住民族、漢人開墾、日人統治、國民政府遷台再到今日。有山有海的地理環境、多文化的相互衝突、結合,萌生出了今天所見的多樣風貌。
Thumbnail
蘇澳對你的印象而言是什麼呢?冷泉、海景或是近年流行的觀光工廠? 台灣是個充滿歷史薈萃之地,在蘇澳地區也有一段悠久而綿長的歷史,橫跨原住民族、漢人開墾、日人統治、國民政府遷台再到今日。有山有海的地理環境、多文化的相互衝突、結合,萌生出了今天所見的多樣風貌。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一帶因為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遊覽。
Thumbnail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一帶因為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遊覽。
Thumbnail
宜蘭早期因地域封閉與交通不便,產業上主要以農業為主。進入日治時代後,隨著臺灣總督府的產業政策導引與新式產業技術的引入,傳統產業的運作方式開始有了改變。製糖業、林業、製紙業、電氣業、電化業等產業,皆引入巨額資本與現代的機械設備進行大量生產,並建設大型工場設施容納所需的大量勞工、原料、機械、產品與建築。
Thumbnail
宜蘭早期因地域封閉與交通不便,產業上主要以農業為主。進入日治時代後,隨著臺灣總督府的產業政策導引與新式產業技術的引入,傳統產業的運作方式開始有了改變。製糖業、林業、製紙業、電氣業、電化業等產業,皆引入巨額資本與現代的機械設備進行大量生產,並建設大型工場設施容納所需的大量勞工、原料、機械、產品與建築。
Thumbnail
宜蘭公園東南隅、民權路與崇聖街路口側有座特別且重要的紀念碑──「獻馘碑」。這座乍看其名有些令人費解的紀念碑,背後蘊含了日本人殖民台灣鎮壓宜蘭泰雅族原住民的歷史;關於獻馘碑還有一個「到底碑下面有沒有埋頭骨」的都市傳說,然而要考察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就必須得細說從頭,從「獻馘碑」的前身「首塚」談起。
Thumbnail
宜蘭公園東南隅、民權路與崇聖街路口側有座特別且重要的紀念碑──「獻馘碑」。這座乍看其名有些令人費解的紀念碑,背後蘊含了日本人殖民台灣鎮壓宜蘭泰雅族原住民的歷史;關於獻馘碑還有一個「到底碑下面有沒有埋頭骨」的都市傳說,然而要考察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就必須得細說從頭,從「獻馘碑」的前身「首塚」談起。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舺為臺北市發源地,於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舊稱大溪口,匯聚成第一市街。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陳賴章墾號請墾大佳臘,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而漸成聚落,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時稱蕃薯市,多元的信仰文化,反映了移民社會的艱辛
Thumbnail
若以博物館的性質區分,可將吳沙故居歸類於名人故居(此詞沿用臺灣文化界的通稱)。而在民主化後期的台灣,轉型正義抬頭,多元角度及敘事交替,資訊取得相對容易的現代,歷史正逐漸解構,在此僅將兩方觀點略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再閱相關史料進行佐證。
Thumbnail
若以博物館的性質區分,可將吳沙故居歸類於名人故居(此詞沿用臺灣文化界的通稱)。而在民主化後期的台灣,轉型正義抬頭,多元角度及敘事交替,資訊取得相對容易的現代,歷史正逐漸解構,在此僅將兩方觀點略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再閱相關史料進行佐證。
Thumbnail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Thumbnail
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有一座「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為什麼會有五十四名琉球人埋骨此處?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海難……。
Thumbnail
閩南人擴張史很少被放在國族歷史論述的中心來討論,也不常為自己的歷史、文化、民俗留下有系統的紀錄。事實上,臺灣其實是閩南人擴張史中所建立過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殖民地。承認這個事實,至少可以重新將閩南人擴張正確地視為一種侵略行為,為未來的解放踏出有意義的一步。
Thumbnail
閩南人擴張史很少被放在國族歷史論述的中心來討論,也不常為自己的歷史、文化、民俗留下有系統的紀錄。事實上,臺灣其實是閩南人擴張史中所建立過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殖民地。承認這個事實,至少可以重新將閩南人擴張正確地視為一種侵略行為,為未來的解放踏出有意義的一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