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祈禱世界和平,所有的戰爭都停止

2022/08/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五人歸來:好萊塢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這部紀錄片,介紹五位好萊塢的知名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約翰·福特(John Ford)、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喬治·史蒂芬(George Steven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
他們在二次大戰時,選擇放下導演工作,進入軍隊協助美國打仗,因為他們的特殊專長,軍方安排他們進行戰爭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除了卡普拉是留在美國本土,進行對內的軍事影片宣傳拍攝外,其他人都在前線拍攝紀錄片,從對日本的太平洋海戰到D-day的歐陸戰場,都有他們的身影。
當我看到卡普拉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製作的宣傳影片,那部影片的目的是要使國內的年輕人在看完影片後,想要加入軍隊,參與二戰為美國效力,卡普拉思考要用怎麼樣的題材,能吸引年輕人,起先苦無方法,當他看到希特勒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影片後,茅塞頓開,他了解到,與其自己創造影片,不如讓敵人自己說話、讓戰爭來說話,更有說服力。
之後他又發現,如果能用卡通的方式,簡潔明瞭、甚至輕鬆活潑的方式,讓觀看者馬上就能清楚地知道戰爭的情況,以及他們敵人的樣貌。所以他也與迪士尼合作,製作宣傳影片穿越太平洋。
在冷戰的討論中,我們時常會討論在資本主義下,美國強勢文化輸出對輸出地的影響,卻沒有想過,美國在輸出本地的文化之前,就已在國內對內輸出過好多回了。
實際拍攝戰爭畫面的另外四位導演,以約翰·福特來說,在珍珠港之前,他在太平洋小島(中途島之類的)進行拍攝,並沒有什麼激烈戰事,但是導演拍攝紀錄片,有自己的手法,把當地軍人的生活,因小型戰爭傷亡的同袍...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拍得有聲有色,導演還親自旁白,配上獨特的視角,讓這些在太平洋上的紀錄片得到長官的好評,最後軍中長官決定,讓這些紀錄片在電影院提供給所有的民眾觀賞,且幾乎所有的戰爭紀錄片,都在美國的電影院上映,還有票房報告,這點也讓我覺得很吃驚,如果是今天,大家應該會覺得這侵犯了當事人隱私,陣亡的士兵親屬,會希望親人的屍體,在電影院上播放嗎?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是願意的,想讓大家記得親人的犧牲,這些個別心理我們沒有辦法預估,但就是因為難以預估,所以這樣的情況在今天應該是不會發生的吧?!
另一方面,美國的自由民主,意味對於國民毫無保留,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在1946年戰後的另一部約翰·休斯頓的“Let their be light”,是以拍攝二戰士兵在戰後接受心理治療的紀錄片,卻遭到美國政府的禁止,直到80年代才解禁,原因是因為太過於寫實,會使人民害怕。
如果~只是假設,這部影片在1946年就播放給大眾觀看,會不會改變越戰的局勢,還會有那麼多美國年輕人,無所顧忌地走向戰爭嗎?
奇妙的事,對美國官方來說軍人戰死沙場的畫面不會讓人害怕,但是軍人心理創傷的呈現卻讓人害怕,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細想確實是如此。加上導演們在戰時製作的紀錄片,都受到官方嚴謹的審視,最終呈現出來的畫面也都是經過選擇的,所以所謂的民主自由,其實也是經過精心揀選過的,具有目的性的民主自由。
在歐洲戰場的部分,印象中是突尼西亞的紀錄片,當美軍抵達時,其實聯軍已收復突尼西亞,紀錄片沒辦法拍攝戰爭發生的經過,那怎麼辦呢?
出乎大家意料(也可以合理猜測啦!),就請阿兵哥稍微演一下,再搭配真實的居民畫面、斷垣殘壁...也是一部極具可看性的紀錄影片了。
約翰·福特參與了諾曼第登陸的拍攝,似乎因場面太過血腥,在不久之後就從軍職中退出。
喬治·史蒂芬成為第一個看到納粹集中營的導演,雖然他早耳聞存在集中營,但他以為只是猶太人集中住宿的社區概念,(他的想像大概是美國的日本人集中營)卻沒想到納粹集中營是慘無人道的煉獄,雖然他很震驚,還是火速拍了第一手的畫面後,忍受著心理的衝擊,之後慢慢把每一樣集中營的細節拍攝回來,他覺得這是他的責任,把這些事情曝光給全世界知道。喬治·史蒂芬在戰前以喜劇著名,但在戰後,親眼看過集中營之後,他卻再也沒辦法製作出戰前那樣輕鬆詼諧的喜劇電影了。
威廉·惠勒參與了空軍B-17孟菲斯美女號轟炸德國的紀錄。
求好心切的惠勒,甚至自己在飛機上拍攝轟炸實錄,真的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也拍攝到了同袍飛機被炸毀墜落的畫面,很幸運的,他活了下來,但是長期待在飛機後艙的結果,使他嚴重重聽,這對一個電影導演來講,是一個極大的傷害。
戰後,這些大導演回到好萊塢,花了一些時間重新適應新生活,他們也呼應戰爭與內心狀態拍了即使在今日都經典的電影,如惠勒在1946年拍了《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電影講述了三位美國軍人在戰後回家適應日常生活、重新找回生活目標的經過。該片是繼1939年《亂世佳人》之後美國和英國最賣座的電影,並且至今仍然是英國歷史上最賣座電影的第6名,售出了超過兩千萬張電影票。
同年卡普拉拍了《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這部電影Gin看過,作為卡普拉戰後第一部電影,他並沒有著重在戰爭的描寫,只是淡淡的提到了戰爭,若不是看了這部紀錄片,也不會聯想到卡普拉或是其他演員,如男主角詹姆斯·史都華(二戰的空軍英雄)是以怎樣的心情與抱負在完成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鋒頭被《黃金時代》搶去,但這部電影的價值,卻在1980年代開始受到重視。
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80年代的美國發生了什麼事?讓"Let their be light"見光,以及重新審視《風雲人物》這部電影的因素是什麼?
《俠骨柔情》(My Darling Clementine)是約翰·福特執導的電影,由亨利·方達主演,根據OK牧場槍戰所改編的,於1946年上映。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是一部1948年的美國冒險新西部電影,由約翰·休斯頓編劇及導演。男主角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這部電影也有別於以往戰爭片喜歡軍人以英勇殺敵形象示人,將戰爭片拍成冒險片的風格,而是以經歷戰爭者的心理出發。
戰前擅長喜劇的喬治·史蒂芬在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後,1951年執導電影《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或譯《陽光照耀之地》),這部電影是由真實事件延伸的小說《美國的悲劇》(An American Tragedy,或譯《海市蜃樓》)改編,並不是喜劇,而是犯罪色彩的悲劇電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Gin C.
Gin C.
我是一位音樂創作者/大提琴手/流行歌唱教學, 閒暇時喜歡旅行、閱讀與看電影,並且把聆聽音樂也當作一種閱讀模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