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的修煉──正向思考﹝第十課:擴大思考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思想越遼闊,就越自在。

思想越遼闊,就越自在。







菸蒂

  我住在一個很大的社區,社區有自己的圍牆,有自己的環形步道、一條流動的人工水道,水道連接著幾個水池,水池裡有魚。社區的中間還有一個小廣場,可以舉辦小型活動。更可喜的是,社區的綠化做得很不錯,高大的樹木與矮籬遍佈整個社區,使它看起來就像一座小公園。

  坦白說,這是一個很用心管理的社區。我常常沿著社區內的步道散步,一種愜意的休閒活動。理論上,就外部條件來說,散步其中應該可以讓我感到很舒服;不過,實際上,它卻曾經讓我感到很痛苦……。

  問題就出現在──菸蒂。

  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每當我散步,往往會不經意地看到一根菸蒂就靜靜地躺在本該潔淨的步道上──在那一瞬間,我開始生氣了,心中充滿了憤怒,對於那些丟菸蒂的人,我開始詛咒他們下地獄。某種程度上,我對人性的自私很失望

  我不知道那些被我詛咒的人會不會下地獄,不過,我卻明白自己活在很大的痛苦中──因為那個憤怒與詛咒,往往會持續兩個鐘頭,甚至半天的時間,它完完全全破壞了我的心情,帶來負面的影響。

  幾個月之後,我受夠了我自己,我意識到整個情境很荒謬──我竟然為了一根小小的菸蒂就毀了我半天的好心情──這確實是太荒謬了

思想的戰爭

許多人都有過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而和好朋友爭論得面紅耳赤的經驗;許多人也有過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感覺親密家人的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難以理解──我們總覺得自己理性、有道理、合乎邏輯,而其他人的想法作為只要不符合我們的道理與邏輯,我們往往就會斷定他們有問題,甚至是錯的。

不同的政治觀點、意識形態,或價值判斷之間,確實可能會產生對立、衝突,甚至發生戰爭──這種對立和衝突,完完全全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個人」身上──可以說,那是一種思想的戰爭。

價值衝突

如果你是一個探員,總統給你下了一道秘密指令,要你暗殺一個大壞蛋,以保護國家的安全,你幹不幹?如果你發現那個大壞蛋竟然是你已10年不見的父親,你會為了國家安全而殺了自己的父親嗎?如果你的國家是一個獨裁政權,總統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混蛋,而是你的父親卻是一個人權鬥士,一個正直的人,你還會執行總統的指令嗎?

如果你是那個探員,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在「國家忠誠」、「倫理大孝」和「社會正義」的衝突中──當你執行了一個,就違逆了另外一個價值。

這時候,你該如何抉擇?

框架裡的衝突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思考框架,我也有,它形成了我個人的價值判斷系統──它就像特殊的眼鏡,讓每個人以某種獨特的知覺或色彩看待萬事萬物,並且在其中產生自己的反應與行為。

我的思考框架包括了:

  ── 我相信「人性本善」;

  ── 我相信人生是一門功課;

  ── 我相信有前世來生,今生做不好的功課,會留到來生解決;

  ── 還有,某種程度上,我相信「因果報應」;也就是說,我相信一個人做了某種不好的事情,在未來就會得到相對應的教訓。

在上面的思考框架裡面:

  ── 丟菸蒂這種破壞環境的事情違背了我「人性本善」的信念,於是,衝突就在我心裡發生了;

  ── 我覺得自己是個好人,可是我卻為了一根小小的菸蒂就詛咒其他人下地獄,這行為也違背了我「人性本善」的信念,看起來我比那些丟菸蒂的人還要壞,於是,衝突也跟著產生了;

這些衝突造成了困擾與痛苦,不過,你也應該可以看出來,這些衝突主要發生在「人性本善」這個框架中。

此外,我也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步道上有綠葉花朵,有水道魚兒,甚至還有落葉和泥壤可以欣賞,為什麼我不去看這些美麗的事物,卻是沿途尋找那些菸蒂呢?難道菸蒂有比那些東西更吸引人嗎?

完全沒有!

我決定改變這種狀況。

慈悲與解脫

南懷瑾在《金剛經說甚麼》這本書裡,說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姑且把這故事名為《慈悲與解脫》:

  有兩個同門修行的師兄弟,在行腳的路上看到了一具屍體。

  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其中一個人心生不忍,就挖了一個土坑,把那具屍體給埋了;另一個人卻完成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瞧都不瞧一眼,就揚長而去。

  剛好,有個人撞見了這兩個師兄弟的行為,太迷惑了,就跑去問他們的師父:

  ── 你那兩個徒弟,一個做這樣,一個做那樣,究竟那個是對的呢?

  ── 兩個都對!

  ── 怎麼可能兩個都對呢?

  ── 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就我個人來說,這故事真的太有意思了,而且發人深省。我們太容易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一個行為不是對的,就是錯的;而這個故事的背後,卻透露出一個更廣大的思考空間,在其中,兩種看似完全不同的行為都可能是對的。

一個越廣大的思考空間,越能容得下那些看似相互矛盾、衝突的行為,在其中,所有的對立與矛盾,都能找到立足空間、消弭衝突。

更廣大的思考空間

我也需要一個更廣大的思考空間,甚至是重組我的思考框架,才能和我自己和平相處,以平息我內在的衝突;要做到這個,我需要其他思考框架的幫忙。與此同時,我也知道我需要改變關注的焦點。

  1. 首先,我改變關注的焦點,我不再注意地上的菸蒂,卻是把注意力放在步道旁的植物花朵,甚至是水道上的魚兒。我確實知道步道上還是會有菸蒂的存在,我卻決心不讓它影響我──菸蒂是菸蒂,我是我。就像《慈悲與解脫》那個故事裡,那個選擇不理會屍體的修行人,他讓屍體是屍體,他是他。
  2. 再來,我依然相信「人性本善」。我並不因為人們在我生活的周遭亂丟菸蒂、製造垃圾而放棄我的想法。
  3. 我引進「每個人有他自己的人生功課」和「因果報應」的思考框架──那些亂丟菸蒂、製造垃圾、汙染環境的人,有他們自己的人生功課,也有他們自己的因果報應──我相信他們遲早會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教訓,而我自己,無須蹚進這渾水。
  4. 我把這個事件當作一個試驗,或某種挑戰,就是讓我學習不受外在情境所動搖,而失去內在的平靜──有了這個認知之後,它確實成了一門我該學習的功課。

做了上面的改變之後,我確實變得平靜許多。我不再對菸蒂起反應,也不再詛咒那些丟菸蒂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自己完成了一門功課,也獲得了成長。

解鈴還須繫鈴人

從我個人的例子上來看,你應該會發現,有時候我們所遭遇的困擾和痛苦,事實上是我們自己找的,而解開困境的鑰匙,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做到這個,我們不僅需要理解自己的思考框架,還需要學習重組自己的思考框架,讓自己擁有更廣大的思考空間。

你的功課
  1. 你生活中是否有甚麼困擾,或帶給你痛苦的問題?檢視你的想法和思考框架,或許會發現它們是相互衝突、或對立的,才帶來你的困擾。
  2. 改變你的想法,重組你的思考框架,盡可能擴大你的思考空間,或許能把你的問題給解決。

請試試看。加油!

致敬

謹以此篇文章向南懷瑾先生致意,從您的文章裡面,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也擴展了自己的視野。也以此篇文章向那些曾經困擾我的菸蒂致意,從某個層面看,我在這個事件中學到了人生的一門功課,為此,我充滿了感激。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追蹤、按讚,或贊助。感謝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itz|心靈漫步
9會員
86內容數
單純地分享想法、體驗......
Fitz|心靈漫步的其他內容
2022/11/06
── 知識,透過經驗的淬煉,會轉化為能力。 在我口才課的課堂上,有個學生給我看他買的一本談論口才的書──私底下,我很欣賞他的上進心和求知慾,畢竟我也幹過這種事。 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員一定要上台演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正向思考」的修煉上──我們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真實的能力。
Thumbnail
2022/11/06
── 知識,透過經驗的淬煉,會轉化為能力。 在我口才課的課堂上,有個學生給我看他買的一本談論口才的書──私底下,我很欣賞他的上進心和求知慾,畢竟我也幹過這種事。 因此,在課堂上,我不斷要求學員一定要上台演講。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正向思考」的修煉上──我們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真實的能力。
Thumbnail
2022/11/01
── 如果你知道目的地,就會有一條途徑通往它! 我忘記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過上面這句話,畢竟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不過,我依稀記得當年看到這句話時,它帶給我的某種啟示與震撼──某種程度上,它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一種叫做「可能性」的東西。 那麼,就先讓一個有趣的故事呈現它自己吧。 給您幾個選擇:
Thumbnail
2022/11/01
── 如果你知道目的地,就會有一條途徑通往它! 我忘記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過上面這句話,畢竟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不過,我依稀記得當年看到這句話時,它帶給我的某種啟示與震撼──某種程度上,它打開了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一種叫做「可能性」的東西。 那麼,就先讓一個有趣的故事呈現它自己吧。 給您幾個選擇:
Thumbnail
2022/10/26
── 你喜歡笑嗎? ── 你怎麼看待那些愛笑,或是搞笑的人? ── 你知道愛笑和不愛笑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框架嗎? 有統計發現,一般小孩子大概每天會笑300次到400次,而一般成年人,一天卻只有15次到20次的笑容,還有一些人根本拒絕笑容。
Thumbnail
2022/10/26
── 你喜歡笑嗎? ── 你怎麼看待那些愛笑,或是搞笑的人? ── 你知道愛笑和不愛笑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框架嗎? 有統計發現,一般小孩子大概每天會笑300次到400次,而一般成年人,一天卻只有15次到20次的笑容,還有一些人根本拒絕笑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當你發現周遭出現負面情況時,試著將「照顧環境」納入日常生活,這樣可以改善你的生活品質。提倡愛護生命,這樣你會看到更多美好事物。同時,要學會體諒他人,保持正面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Thumbnail
當你發現周遭出現負面情況時,試著將「照顧環境」納入日常生活,這樣可以改善你的生活品質。提倡愛護生命,這樣你會看到更多美好事物。同時,要學會體諒他人,保持正面的價值觀,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一個人斤斤計較,是因為離不開「欲」,欲望過於強大,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掩蓋了純真本性,人就變得愚癡無明,輕易為了私利做出傷人害己的事。計較,就是一顆吸煩惱的磁鐵,越計較吸得越多,表面上好像沒吃到虧,實際上煩惱像垃圾堆積成山,日夜薰臭心靈的健康。 人生海海,無常在側,豁出生命計較一點點廚餘肉末實
Thumbnail
一個人斤斤計較,是因為離不開「欲」,欲望過於強大,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掩蓋了純真本性,人就變得愚癡無明,輕易為了私利做出傷人害己的事。計較,就是一顆吸煩惱的磁鐵,越計較吸得越多,表面上好像沒吃到虧,實際上煩惱像垃圾堆積成山,日夜薰臭心靈的健康。 人生海海,無常在側,豁出生命計較一點點廚餘肉末實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