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上一篇我們提到了唐太宗的和番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西藏),將唐朝的文化以及佛教帶入西藏,改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也種下了佛教在西藏的種子。
文成公主的貢獻
文成公主對西藏的貢獻和影響,略舉以下幾項:
一、引進了許多植物種子與各種工匠,促進了吐蕃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二、改善飲食用具之陶瓷、居住房屋、衣料穿著等生活習俗;
三、傳入各式音樂樂器、中原詩書文化與佛教信仰;
四、促使吐蕃創作文字、改良曆法;
五、加強大唐與西藏政治與文化交流。
西藏一直以來都帶著神祕的色彩,特別是藏傳佛教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了解似乎不是哪麼深,只大概知道「藏密」、「喇嘛」、「天葬」等等,讓我們透過接下來兩篇的文章,給大家一個基本的概念。
西藏的信仰
首先我們來了解西藏的宗教基礎,據西藏人的傳說,認為他們的祖先,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猴子,他攀越過喜馬拉雅山,於雅魯藏布江畔,跟一個女魔結了婚,他們的後代便是西藏人。因此,藏人將其古代的名王以及現在世世轉生的達賴,都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音本住於印度南方的普陀洛迦山,故將他們的政教中心名為布達拉宮,即是普陀洛迦的轉音,他們以為西藏是一朵蓮花,布達拉宮即是蓮花中心的蓮台,住的就是觀音的化身。不過這個傳說的出現,當在佛教盛行之後。
西藏一開始的宗教信仰,是屬於原始宗教「巫」的信仰,是集幻術及符咒的大成,它有巫的功能,也有中國道術的威力;它能治療疾病、占卜休咎、祓除邪祟、求雨禳災。西藏的原始信仰稱為苯教,即是蒙古語巫師的意思,在佛教初盛於西藏不久,即由於苯教徒的嫉妒,而有信奉苯教的朗達磨王毀滅佛教,時間發生在唐武宗會昌元年(西元840年),西藏佛教便以此為分界點,朗達磨王滅佛前稱為「前傳」,法難之後稱為「後傳」。後來佛教復興,苯教歸化於佛教,以佛教充實苯教,便成了黑教;佛教同樣也吸收了苯教的成分,成為喇嘛教的特色。
藏傳佛教
西藏佛教傳入初期,雖有從印度移入及中國移入兩個源流,但之後中國系的從西藏退出,唯印度系的一枝獨秀。印度佛教也分有原始、小乘、大乘的三個階段,大乘佛教又分有早、中、晚的三期,所以,同為傳自印度的佛教,中國系的是中期大乘為中心的大乘顯教,西藏系的則是以晚期大乘為主幹的大乘密教。因在中期大乘之世的印度,密教尚未開展,密教的隆盛,主要是在波羅王朝偏安期間(西元600-1139年),晚期大乘,相當於中國自東晉直到南宋,歷時約八百年之久。
前文提到藏王棄宗弄贊娶了文成公主以及尼泊爾國王女波利庫姬,他接觸到了這兩國崇高的宗教和文化,尤其是佛教,給他的感化力最強。所以他依據佛教的思想,頒訂了十善及十六要律的民眾守則。所謂十善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囗,七不綺語,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見。棄宗弄贊王的晚年,雖然極力弘揚佛法,但在當時的西藏,尚為半開化的狀態,一般人對於含有高深哲理的佛法,很不容易了解和接受,縱然是藏王的近臣們,也多半是由於王的意志而表面崇信,何況苯教的潛在勢力根深柢固,故到棄宗弄贊駕崩後,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便停滯了。
蓮花生大師
佛教的復興,是由唐中宗宗室之女,金城公主與藏王所生的兒子赤松德贊所推動的。他即位後特別派人到印度禮請蓮花生大師入藏,蓮華生大師是一位密教的大成就者,他為西藏帶來陀羅尼及真言儀軌,以神咒降伏惡魔妖魅,神通廣大,所向無不敬服,這也正好投合西藏原始信仰的囗味。他不反對苯教,卻為民間的疾苦以神通來解救;當其施救之後,仍不自炫恩德,使民眾自然產生對佛教的敬仰之心。他對藏人施恩,對藏境作惡的鬼靈加威。所以他以神通威力摧伏外道,護持佛法,厥功甚偉。
一般多以蓮華生大師為西藏古派密教的初祖。所謂古派,便是紅教的寧瑪派,又稱為古舊派或大究竟派,這是由前傳蓮華生以來的密乘,加上後傳密乘新派,合而為一的通稱;這是密教與苯教混合的佛教,所以不重戒律,專持密咒,以無上瑜伽為其究竟;不如阿底峽以後的密乘那樣重視顯教,故其崇拜法身佛普賢。
神異事蹟
蓮華生既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大師,因此有關他顯示神通的記載很多,略舉如下
一、當他初入藏境,在堆隆谷地方,大臣及許多人來迎接拜謁,因為該地缺水,蓮華生大師以杖拄地,地下便湧出了清泉。
二、一日蓮華生遊行某地,遇一厲鬼,獰惡無比,飛遣兩座高山,要將大師壓殺於山峽之間,師以神通飛越,超過山谷之上,並誦真言,將鬼制伏,不復為患。
三、又有一次,遇到一鬼,以種種輪杵等的兵器,挾著陣陣的大雪,打擲大師,師乃作法,化積雪為一湖,鬼失託足之所,便落湖中,還想竭力逃脫,師又使湖水沸騰,厲鬼的骨肉因此糜爛不堪,但他尚要逃遁,大師又用金剛杵擊傷鬼眼,鬼乃皈命哀求,師為說法之後,才放他向空而去。
徠巴贍王
由上可知,赤松德贊王時代,佛教雖已壯大,但仍為草創階段,例如傳譯經籍,多恃口傳而無寫本,改易脫落,勢所難免,有待改訂之處甚多。但是這位藏王,對佛教的貢獻之大,及其武功之盛,已超過前代諸王,故為西藏人奉為轉輪聖王,且以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不過,再傳三世,到徠巴贍藏王之際,始臻於前傳佛教的巔峰。當他即位之初,嘗寇中國邊境而獲勝利,漢藏雙方曾結盟立碑,所立的「甥舅合盟碑」,是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821年)。當時所立石碑,現仍存於拉薩,唯以年代久遠,字跡已剝蝕不可辨認。
徠巴贍王之世,將出家僧區分為師弟三等,自上而下是喇嘛、禪修、弟子。師弟三等,均由政府供養,規定民間:「以五戶之租歲給一僧,俾得安心修道,不事旁務,而僧伽律儀自趨整肅。」如此供僧的規定,固見藏王的虔敬,但也不難窺知人民的負荷之重。
朗達磨王滅佛
徠巴贍王以優渥的條件供養僧,使得出家僧人數激增,民間無不苦於重稅,影響生計,怨恨不平,對於佛法遂起反感。王之左右,於信佛大臣病逝後,便要求國王,停止養僧,阻撓弘法,王乃鬱鬱而終,一說係為其弟朗達磨的黨羽所弒。
接著繼承王位的,便是朗達磨王,他是一位苯教徒。當他即位後,藏土發生饑饉,獸瘟天災,相繼出現。朗達磨王藉此機會,利用民間怨恨僧侶的心理,便將一切災禍的原因,悉數歸咎於佛教,因對三寶展開殘酷的大迫害:禁止翻譯、焚毀經典、摧破佛寺佛像、勒令僧侶還俗、強迫成為屠夫及獵戶,凡不從命者,均遭屠殺。幾將百年以來之培養,及徠巴贍王二十載之盛業,毀於一旦。
當時的僧侶,聞風而逃避鄰國他鄉,就中較有名如有逃往敦煌的法成,他仍然從事譯經工作,由梵文譯成藏文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由漢文轉譯藏文的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又為談迅、福慧等人,弘講《瑜伽論》;法成自己也著有《釋迦牟尼如來像法滅盡之記》,稱藏土為「赤面國」,歷記西藏佛教的史事興衰。
朗達磨王的滅佛運動前後共五年,至唐武宗會昌二年(西元842年),即為喇嘛吉祥金剛刺死。無獨有偶的,在唐武宗會昌年間,唐朝也進行滅佛行動,於會昌五年(西元845年)達最高峰,例如除指定寺院外,所有寺院全部摧毀,僧尼皆令還俗,所有廢寺銅鑄佛像、鐘磬全部銷熔以鑄銅錢,鐵鑄的器具交州府銷熔,鑄為農具等等。會昌六年,武宗逝世,篤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宣宗即位後雖立即廢止武宗的滅佛政策,但中土佛教也因此而走向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