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讀後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usan Blackmore-Consciousness
意識(Consciousnes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意識是一個大幻覺。這個幻覺是通過問”我現在有意識嗎?”或”我現在意識到甚麼?”這樣的問題而產生的。」
科技蓬勃發展至今,腦科學依然是未知的領域,對於大腦的發展與其擁有的極限,我們所知甚少,雖然有越來越多科學家著手描繪它的藍圖,現今我們也能從腦部造影技術,窺探大腦內部運作,但我們仍舊無法真正解開意識(心智?)的謎團。
意識是一個你我可能都明白,卻又無法有效的解釋清楚的概念。
什麼是意識? 而意識的功能又是什麼?
意識是否只是大腦產生的幻覺?
那”自我”又是什麼?
我們是否只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所以說,到底,意識是什麼?
誰能解答這個問題?
先從如何界定意識開始。
當你問起:「成為⋯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呢?」,如果變成某個物品或是生物會有體驗,那麼這個東西或是生物就是有意識的,因此意識意味著主觀的體驗或可感知的體驗。
在過去,不少哲學家和宗教學者認為心和腦由不同的物質所構成。著名笛卡兒還提出位於大腦中心的松果體是連結心(非物質的)和腦的橋樑。而如果你現在google松果體,可以看到不少關於松果體是人體的第三隻眼,以及它能使人產生神秘的體驗。 在當時笛卡兒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它可以通往精神世界,近代的研究給出了答案,發現松果體能夠分泌某種類似”致幻劑”的物質,除此之外,它也分泌褪黑激素和血清素,讀過普通生物的應該都知道,血清素可以讓人感到幸福快樂,擁有飄飄然的感受,所以,過去的哲學家認為松果體是人體的靈魂所在,好像也不無道理。
“獨立的心靈”被創造出來獲取意識,但始終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能夠解釋它如何與大腦交互作用。
既然如此,意識是否只是存在於我們腦中的幻覺?
有沒有可能是大腦騙了我們?
-
再來,本書中間也討論到了關於”自我”是如何產生的。 自我與意識的問題息息相關,當某人有自覺的時候,必定來自某人身上的體驗,因此大多數人都相信他們的確是擁有自我。
想起之前看的-“心靈煉金術”(An Alchemy of mind) 上描述的自我:自我是心智變出的花招,它源自在突觸上彼此溝通傳遞訊息的千億個神經元。由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結合在一起,揉合了一堆衝動和情緒,像萬花筒般千變萬化,並吞噬了所有的感官和知覺。 自我的狀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大腦大部分的活動出自於體內,在心靈劇場、內心的獨白及記憶之中。
(我覺得她形容的蠻真實的)
而過去也有哲學家提出,自我並非實體,它更像是「感覺束」,人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印象組成,看似屬於我們自己,實則上僅由記憶相連。
看下來,我們不得不接受”自我”這個詞並不代表任何真實或是持久的東西,它不過是種稍縱即逝的感覺,伴隨每次的體驗而產生,隨後又消逝。 我們在思考意識與自我這兩大空前的難題時,可以這麼想,兩者皆是一種幻覺或是幻想。
-
作者最後提到,意識是一種在我們腦中稍縱即逝的感覺。
「什麼是意識?」或「我現在是有意識的嗎?」 當我們這麼提出疑問時,意識便產生了,此時此刻的我們是擁有意識的,自我也一併生成,而下一刻,一切又消失殆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心靈是它自己的美麗俘虜。」因為心靈就是物質,因此我們精心構思,因而舉足輕重。」 這是一本包裹著神經科學外皮的文學作品,它讀起來不像一般科普書籍那樣艱澀、更多的是卓越的文字描述及作者天馬行空的聯想。書名寫做」詩篇」,內容真的狠濕😎😋 本書探討大腦是如何演變成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寂寞可能很難定義。它沒有相反詞;它是完全主觀的,會隨著不同時空、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而產生不同感知。” 寂寞是21世紀才悄悄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獨身者、寂寞老人、心理疾病患者,帶給醫療與社會不少負擔。在21世紀以前,「寂寞」被定義為「獨處」,
    「有趣或愉快的感受往往並不深刻,人們對於悲哀、憂傷或思戀等感情,卻不由得覺得刻骨銘心。」 物哀(ものあわれ)-對轉瞬消失的事物的輕柔渴望。 - 看見落櫻,感受到了美與死亡,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對它憐憫,且正視死亡,甚至是捨身忘死。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亞里斯多德定義的友誼和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他認為友誼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或是僅限”有品德的人”之間的關係,不過他似乎未將眼光聚焦在友誼可能為彼此帶來的傷害。
    Hermann Hesse - 車輪下 「他不知道在這個記憶的覆蓋之下,童年和少年時期又再一次在他面前快樂而歡笑地浮現,為的是和他告別,留下曾經發生而不再復返的無比快樂造成的刺痛。」 本書很適合正面臨升學壓力的孩紙、執教鞭的師者以及想嘗試揠苗助長的父母們觀看。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 「「心靈是它自己的美麗俘虜。」因為心靈就是物質,因此我們精心構思,因而舉足輕重。」 這是一本包裹著神經科學外皮的文學作品,它讀起來不像一般科普書籍那樣艱澀、更多的是卓越的文字描述及作者天馬行空的聯想。書名寫做」詩篇」,內容真的狠濕😎😋 本書探討大腦是如何演變成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寂寞可能很難定義。它沒有相反詞;它是完全主觀的,會隨著不同時空、不同人,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而產生不同感知。” 寂寞是21世紀才悄悄出現的大規模”流行病”,獨身者、寂寞老人、心理疾病患者,帶給醫療與社會不少負擔。在21世紀以前,「寂寞」被定義為「獨處」,
    「有趣或愉快的感受往往並不深刻,人們對於悲哀、憂傷或思戀等感情,卻不由得覺得刻骨銘心。」 物哀(ものあわれ)-對轉瞬消失的事物的輕柔渴望。 - 看見落櫻,感受到了美與死亡,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夠對它憐憫,且正視死亡,甚至是捨身忘死。
    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亞里斯多德定義的友誼和現代不可同日而語。 他認為友誼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或是僅限”有品德的人”之間的關係,不過他似乎未將眼光聚焦在友誼可能為彼此帶來的傷害。
    Hermann Hesse - 車輪下 「他不知道在這個記憶的覆蓋之下,童年和少年時期又再一次在他面前快樂而歡笑地浮現,為的是和他告別,留下曾經發生而不再復返的無比快樂造成的刺痛。」 本書很適合正面臨升學壓力的孩紙、執教鞭的師者以及想嘗試揠苗助長的父母們觀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這篇文章探討意識的問題,摘錄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從疾病、生物、人工智慧、腦科學等多個角度入手,分析意識的特性和挑戰。文章涵蓋了意識的分裂現象、動物意識的可能性,及人工智慧是否具意識等議題,並討論現今科學極限,提出全新的世界觀。
    Thumbnail
    一個是嚴格的科學,另一個則涉及主觀體驗——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開始探索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交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邁向更為全面的宇宙觀,重新定義我們在這個多維宇宙中的位置。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有時你的行為似乎超出了你的控制?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你的直覺告訴你該做出的選擇,而你無法解釋為什麼? 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它就是「潛意識」。了解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與運作方式,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通過對意識角色及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對意識的新理解。從多重人格到意識的進化,文中針對意識、記憶和情感的功能作了深入探討。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這篇文章探討意識的問題,摘錄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從疾病、生物、人工智慧、腦科學等多個角度入手,分析意識的特性和挑戰。文章涵蓋了意識的分裂現象、動物意識的可能性,及人工智慧是否具意識等議題,並討論現今科學極限,提出全新的世界觀。
    Thumbnail
    一個是嚴格的科學,另一個則涉及主觀體驗——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開始探索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交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邁向更為全面的宇宙觀,重新定義我們在這個多維宇宙中的位置。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有時你的行為似乎超出了你的控制?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你的直覺告訴你該做出的選擇,而你無法解釋為什麼? 那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為,它就是「潛意識」。了解意識與潛意識的區別與運作方式,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
    Thumbnail
    人類的意識很大的機率是在四維空間運行,然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腦神經元不斷運作,download接受意識的訊號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通過對意識角色及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對意識的新理解。從多重人格到意識的進化,文中針對意識、記憶和情感的功能作了深入探討。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