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說及其價值意義(3/6)

孟子的性善說及其價值意義(3/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三、生之謂性

什麼叫做「生之謂性」呢?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性,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是惡,總之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人的本性。這樣的說法,孟子同意了嗎?

其實,提出「生之謂性」的,是當時與孟子論辯的告子。也可以這樣說:孟子的性善說,就是被告子質問時所提出的。

告子說:生之謂性。

孟子說:凡是與生俱來的本質就叫做本性,那就如同凡是生有白色的特質就叫做白一樣,是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那白羽毛的白,就如同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如同白玉的白,一樣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依你這樣說來,那麼狗的性,就如同牛的性;牛的性,就如同人的性一樣嗎?

(原文見《孟子·告子篇上3》)

這樣的一段對話,什麼告子說,什麼孟子說,這就是各自表述。而且,孟子並非直接回答,而是採用「反詰」的手法,以邏輯推理來詰問對方。

但從這段的內容看,並沒有直接論及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告子只就人與生俱來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在生理上、在情緒上、在欲望上的反應,這種反應的特質,告子認為這就是人性。所以,接著告子就強調「食色性也」。

可孟子呢,運用了「借換概念」的手法,說:白,是一個概念;而白色的東西,只是白的表徵,而並非本質。

那麼,研究儒學的當代學者,肯定不接受告子所說的「生之謂性」,因為告子所講的「性」,那是自然生命的反應,並不能顯現出人的道德價值與人格尊嚴。如果按照告子的思路,最終就會以「人性是無所謂善惡」的結論了。

(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1年1月16日)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