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靈醫會在宜蘭(下):台灣罕見的哥德式教堂-北成聖母升天堂

2022/09/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北成聖母升天堂的代表性

羅東北成聖母升天堂,原稱「羅東天主堂」。為天主教靈醫會於1952年抵達羅東進行「醫療傳教」後,因應教友日益漸增耶穌聖心堂不敷使用所建造的聖堂。北成聖母升天堂是靈醫會在大羅東地區傳道最重要的會堂建築,不但是最早興建的聖堂,規模也最大,其建築形式也是日後陸續在各地興建天主堂的範本(如:寒溪天主堂、大洲天主堂、冬山天主堂等)。
北成聖母升天堂落成初期外觀全貌。
寒溪天主堂的建築形式可以說是縮小版的聖母升天堂。

新天主堂完工前的「臨時聖堂」

北成聖母升天堂位於羅東西郊,舊稱「浮崙」的區域。此處在戰後初期仍是較為偏僻、人跡罕至之地,或許因為地價較低,靈醫會才選擇在此購地興建聖堂。
聖母升天堂正式完工之前,靈醫會便以租用既有民宅充當「臨時聖堂」的形式,作為教友彌撒與分發救濟品的場所;像是1953年,華德露神父先後租用了議員林大鼻的家屋、中山西路台灣銀行舊址二層樓房。後來教堂興建基地確定後,便在現今北成聖母升天堂入口處西側新建二層臨時聖堂,現今仍可見到增建三樓的舊臨時聖堂建築。
聖母升天堂完工前於基地內建造的臨時聖堂。
先前作為臨時聖堂建築現況。(蔡明志提供)

台灣罕見的簡化哥德式建築形式

北成聖母升天堂的興建,由安惠民神父規劃於1957年底開始建造,設計者雖有不同說法,但可確定的是由安惠民神父構思,在委由為營造商的教友吳金生繪圖施工。1958年9月28日新天主堂落成,命名為「聖母升天堂」,由李智神父擔任主任司鐸。教堂座北朝南,採哥德式樣,為鋼筋混凝土雙坡斜頂建築。其哥德式樣建築特色如下:
  • 簡化哥德式建築立面:聖母升天堂的建築形式雖然不若正統的哥德式教堂高聳,但簡化版的設計仍舊保留了尖拱、小尖塔、木造玫瑰窗的經典元素。
聖母升天堂雖為簡化式哥德建築,但經典元素仍明顯可見。
  • 格狀扶壁柱:會堂外觀小尖塔的「扶壁柱」,以深淺兩種顏色洗石子間隔搭配。目前正面扶壁柱的格狀洗石子樣式經整修已不復見,但會堂側面扶壁柱仍保留原先樣貌。
聖母升天堂立面扶壁柱變化對比。
聖母升天堂立面扶壁柱雖改貼馬賽克磁磚,但建築側面扶壁柱仍維持原貌。(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 垂直尖拱門窗:聖母升天堂的門框與窗框都是採用垂直尖拱形狀,尤其是兩側側邊牆面每一附壁柱之間配置一扇尖拱形長條大立面窗戶;其窗戶使用的旋鈕式五金也很特別,為比利時生產經香港來到台灣。
聖母升天堂的尖拱形玻璃窗與窗戶五金。(蔡明志提供)

聖母升天堂內部空間配置

北成聖母升天堂的教堂配置跟一般天主堂相去不遠,以完成一次彌撒禮儀聚會過程為主要考量,由外而內依序是:入口空間、教友席、祭台所,同時亦是由俗入聖的空間轉換。另外,二樓也設置有慕道友樓台,由入口門廊側邊的旋轉梯進入,為中介空間。
聖母升天堂入口門廊,門廊盡頭旋轉梯為慕道友樓台出入口。(蔡明志提供)
教堂門口上方為慕道友樓台。(蔡明志提供)
與門口相望的祭台所。(蔡明志提供)
北成聖母升天堂除了建築形式之外,跟其他聖堂最不一樣的點在於規模。此教堂的設計便以能容納五百人為預想,所以教友席也成為教堂內最大空間,長條座椅依建築中軸線排列,中間走道的中軸線也以磨石子圖樣設計作為強調。
聖母升天堂內的教友席可容納上百名教友。(蔡明志提供)
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因應「梵二會議」後的本土化結論,北成聖母升天堂中的本地元素除了祭台所兩側的對聯形式外,在面向聖體櫃的右側,設有「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牌位」配合台灣人祭祖風俗。
聖母升天堂內因應台灣風俗設有祖先牌位。(蔡明志提供)

朱培琛的「天使報喜圖」

媲美聖母醫院耶穌聖心堂內神父準備室中二米多高的「聖母畫像」,北成聖母升天堂內由宜蘭人朱培琛繪製的「天使報喜圖」也成為重要文物與特色。
聖母升天堂內由朱培琛以油畫繪製的「天使報喜圖」。(蔡明志)
畫家朱培琛出生於1929年,成長於台灣受日本殖民時期,曾經作為日本海軍飛機少年工前往日本,二戰結束後返回宜蘭。回到宜蘭後苦於謀生,因有繪畫天分靠臨摹佛像賺取家用,後被利澤國小校長賞識建議進修,便經人介紹進入台北第一劇院畫室當學徒,後來也成為知名的戲院廣告看板畫師。
朱培琛與靈醫會的淵源始於馬仁光修士,靈醫會內甚至羅馬教廷的肖像畫作皆出自其手筆,後來北成聖母升天堂內山牆面的油畫彩繪「天使報喜」也是朱培琛受託完成。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78內容數
宜蘭文化俱樂部,讓你用耳朵採集地方文化知識! 本節目由旅人書店企劃製作,特別邀請蔡明志老師雲端開講!從蘭陽大橋建築史到地方宗教信仰圈等不同面向,為聽眾解答宜蘭日常中熟悉卻又陌生的文史空間秘辛與故事! 指導|文化部.協力|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