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未來的十個月》生育沒腳本,準備賠重本?

2022/10/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理想仍在燃燒、青春一息猶存,兩人世界生活美滿、熱情奉獻的公司也即將發達起來...這些,是《未來的十個月》的女主角、28歲崔未來的幸福光景。但光看電影海報,色調與人物上的違和,任誰都會發現,案情不單純。乍看之下,驕陽打下溫暖光暈、蒼翠樹影點點婆娑,但佇在前景的她,眼角泡水、面色蒼白,表情呆滯地仰望天空,彷彿質問著:「老天啊,為什麼這樣對我?!」到底啥事,讓她如此晴天霹靂?是:親人猝逝?投資失利?罹患絕症遇上地震天災?通通都錯!因為她「只」是,懷孕罷了。

電影海報。圖片來源:garageplay
南韓片《未來的十個月》,從南宮善導演的女性觀點,描述程式設計師崔未來,因懷孕而被迫長大的故事。之所以說「被迫」,自然是由於生育這檔事,從來不曾出現在她的人生藍圖當中。對工作充滿熱血的她,一心只想開發出足以改變世界的遊戲軟體,甚至成為亞洲版、女性的馬克扎克伯格。所以當敏銳的藥房老闆娘暗示她可能有身時,驗孕棒都用到15支了、醫院超音波也舉證歷歷,她卻還在編織著「外星人投下異種」的怪想法,逃避面對事實。
生或不生,正是問題所在。
不難想像,崔未來總要徵詢熟人的意見。一位,是女主角巧遇的舊識,是即便事業有成,依然對小孩充滿渴望的女強人。一問之下,朋友生育的理由,居然是「那天買了房子,突然好想重新投胎以後,繼續過著現在的日子。」用生孩子來延續財富,聽起來歪樓就算了,她的理由終究不會是別人的理由,自然難以說服焦慮的女主角。
那家人有什麼看法呢?她的父母,同樣一面倒支持。南韓傳統上,重視生活穩定、親族傳承,加上現代化衝擊生育率的現象,長輩們的反應無可厚非,與台灣民情十分雷同。相對而言,她男友第一時間的回應,倒是令人略感詫異。明明也在衝事業,對方不但欣然接受,甚至願意隱瞞雙方家長,奉子成婚。莫非,是崔未來太好運,遇上無敵顧家的世紀暖男、從此將過著幸福的三人生活嗎?
剛開始無法接受自己懷孕的未來,在婦產科診所不斷質疑醫生。圖片來源:women-shuo.com

|被舊思維綁架、被慣老闆放生

不盡然。求婚時,他感性地說:「你給我看超音波照片的時候,我覺得其他都不重要,只要我們三個在一起,就夠了。」後來因朋友陷害倒債,吃素的他牙一咬,繼承父親的養豬業。把家庭當作生活重心、辛苦人生的救贖,是有點自我中心,但不也讓人備感窩心?
可是當未來提出,隨公司搬到上海,養家無虞又能實現她的夢想時,大男人的自尊卻瞬間崩塌。只見他暴怒大吼:「那我呢?難道我要在家照顧孩子嗎?...你是媽媽耶!」男主外女主內的陳舊思想,原來從未在女性獲得就業權後,一塊兒更新。
更心寒的,還在後頭。
那天,未來告知上司即將生產。沒想到對方的反應,居然是覺得自己遭到背叛,認為未來應該深深致歉,還怪她逼自己當壞人,結束這段合作關係。殊不知,毫無必要的空洞歉意,怎能掩蓋滿盈的惡意?看看她憤而離職、找新工作時,依然處處碰壁的慘況,我們很難不想:「自我實現」和「養兒育女」對男性來講可以輕鬆全拿,但為何換到女性身上,卻永遠成了一道二擇一的單選題?
我還是幾個月前的我,但突然所有人都覺得懷孕很奇怪,而對我發脾氣。
在懷孕前,大男人還是溫馴的草食男。圖片來源:women-shuo.com

|母性,等於本性

這部片除了點出孕婦的處境外,多半還是歌頌母愛的。女主角無法下定決心墮胎不說,更多劇情安排似乎也在暗示:與其擔憂過度,還不如學「豬」一樣,簡單而快樂地生活,連生育也是。影片中段,街上小屁孩嘲弄懷孕的未來,肚子胖的像豬,看似欠揍,卻又巧妙呼應男友父親的養豬業。而這樣的設定,陸續起了關鍵的作用。畢竟是那養豬場,暫時安頓了差點坐牢的男友;而準公公,後來更直接了當地對未來說:
人不要想太多...,有時候要像豬一樣活著,什麼都不知道,吃好、拉好、活好。
或許,好好處理、好好生活就是突發事件的解藥,而面對不請自來的新生兒,最健康的處理方式,還是接受與擁抱。
但唯有她自己,能說服自己接納母親的天職,長輩不能、朋友不能、情人也不能。於是我們看見女主角,孤身走過害喜、嘔吐、徬徨、無助,一邊體驗胎動的奇異感受,一邊克服難產喪命和產後憂鬱的恐懼,縮起肚皮硬擠進自車與臨車間的夾縫,方向盤的皮爛了也捨不得換卻買了安全座椅,甚而在後段發生車禍時,出自本能地環護懷裡的孩子...,終於變成一個安心待產的母親。
原來,不只未來的孩子,那位姐妹、每位女人的孩子,本質上都共享著「Chaos(混沌)」的名字,但也誠如孩子的爸所說:混沌中,才會孕育著一個宇宙。想必新生命,總會幫「未來」找到未來,在一片蕪雜中,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本文原發表於:中華電信mod粉絲專頁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41會員
71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