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亮點人物 Hashtag】
- B.DANCE藝術總監&創始人
- 燈光會熄滅,記憶永留存_<浮花>
- 被看見的力量
- 文化共融,藝術平權,聆聽不同世代的聲音
- 個人品牌顧問影響力工作室
- 從<財富>500大企業、NGO到創業
- 在國際自由跑跳的世界公民&數位遊民
- 跳脫職涯的限制
- 臺師大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 著<有毒的男子氣概>
- 父權體制壓迫的不只是女性還有男性
- 歷史不只是時間與事件而已,而是更多的邏輯和前因後果
- 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 著<場外人生>
- 運動員背後的燈光師,陪體育人活出可能
- #產出物#能動性#整體感
- TYCIA發起人&職涯實驗室創辦人
- 著<知識複利>
- 想成為怎樣的人?為社會帶來什麼價值和影響?
- 礙於社會的期待被捆綁
- 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德國之聲東亞特派記者
- 將台灣重新包裝,讓世界讀(看見)台灣
- 除了政治和軍事,台灣還有更多元的議題跟故事
- 推特上的小紅人
-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著<博物館與他的產地>
- 離島,不離人
- 接軌世界,知識共享
【啟發】
「勇敢把夢想放大 X 非主流多元價值,當夢想與主流價值或是社會期待相抵觸時如何克服?」
準備好備案,願意承擔最壞的情況 ➡「就去闖吧!」
生涯「規劃」「探索」
不管是講者的分享或是交流時的談話,發現大家在談夢想時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行動」,而這正是我還在學習的,常常會將事情想得的過於複雜、太在意他人的眼光、擔心的太多,而產生自我懷疑,開始卻步,總覺得一定要找出答案跟方法才要開始行動,但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而實際行動後在回頭看產出,可以用來評估適不適合自己?跟原本嚮往的是否一樣?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是就繼續往前;如果不是,那就慢慢探索自己的道路,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需要直接拋下一切嗎?
其實不盡然,假如你是個很需要有安全感的人,不仿先試著先從一個禮拜投入2-3小時在想嘗試的事情上,並紀錄過程,一段時間後檢視產出,在慢慢增加投入時間,評估是否要完全抽離,還是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發掘自己的其他優勢,又或者是開啟你的斜槓旅程。
財富自由
「財富自由」是很多人的夢想跟目標,想一想,你是要財富還是自由?或許兩者是相輔相成,又或者想要的其實是「自由」,可以毫無顧慮的「做選擇」,不被外在所綑綁,成為人生真正的主人!
「讓台灣不只被「看見」,更積極影響世界!」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相對於台灣的藝文,大眾普遍認為國外的藝文比較有看頭,但其實外國人卻很讚賞台灣的藝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蠻多藝文活動等都是從國外紅回台灣的,這是什麼情況啊!?
以舞蹈來說,神韻晚會的門票再高都是有人滿單甚至是一掃而空,而本地舞團的票卻要以打折出售?去英國必去大英博物館、法國必去羅浮宮,那台灣的博物館我們去過嗎?
不避諱的可貴
郭怡汝所長有說到臺灣的博物館和展覽很受外國人喜歡,因為較不避諱,可以看到多元的文化,我在想,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生長的環境,所以較無法感受到多元性的可貴?
人人都是文化的傳遞者
人人都是自媒體,都可以呈現及傳達台灣,從不同角度出發,有更多議題和故事可以與國際連結。
「多與他人交流,聆聽他人的分享,也試著表達自己」
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會因年齡而有所忌諱,參加活動的人來自不同縣市,有各領域的青年、社會人士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年紀跟我差不多大的,也是就讀中的大學生,但他現在已經有系統化的在協助新創公司成長,讓我很敬佩!
我的個性比較慢熟,之前很少會現主動與他人交談,但開始參與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後,發現主動交流是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可以培養的,剛開始會很緊張,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或是講到偏題,但漸漸的會感受到主動其實沒有那麼難,當緊張感降低後也能更有邏輯性的去回應。除了表達,「聆聽」和「接話」也是一門學問,沒有掌握好很容易打斷他人說話,而這些都是需要實際交流時去觀察和練習的。
「番外篇」
意外的親切感
以往參加活動時很少遇到相同科系,有時主辦方在問大家來自什麼科系時,也聽不到自己的科系...但在這次的交流中,遇到了不少體育人,讓我感到很親切也有點驚訝。有遇到,身兼多職的教練/老師/講師,還有雖非就讀體育相關科系,但仍在體育界中發現商機,自行創業的夥伴,也有從體育人到發展幼兒教育等等的夥伴,而且大家都充滿著自信,也讓我更堅信自己可以做到!
光榮過後呢?
結束運動生涯後,我還能做什麼?想必這是多數運動員都曾有過的問題。
我們需要的不是直接跟我說我能做什麼,而是需要引路人和學習的機會。運動員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訓練上,較少有機會接觸或參與其他領域,但大家是否想過其實有個大問題,就是缺乏主動性,當面臨到職涯困難時,你是選擇去搜集資訊、嘗試學習新事物,還是不斷的抱怨環境、得過且過?
【想想看...】
- 以上內容想請大家試著去思考及提出疑惑,沒有標準答案,或許有些經驗可以作為你我的參考,又或者你不認同此想法,就好比商業模型,它可以作為參考,但並不完全適用於任何企業,我覺得它更像是「模塊」,找到合適的,在將這些模塊重組成屬於自己的模型,當過程中發現問題時,找出問題點,再找其他適合的模塊組上去,又或者是重新建構,但要清楚知道願景是什麼,而不是一股腦的拼湊。
- 溝通是必備的軟實力,但你試著「自我溝通」了嗎?
- 迷茫並不是壞事,準備好「擁抱不確定性」了嗎?給自己一個小目標跨出第一步!
- 如何推銷自己?
Don’t be defined by what you didn’t know or didn’t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