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這件事情,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個稀鬆平常,很難會去注意到的事情,畢竟都是無意識地靠身體的自然反應去處理這件事情,大概只有鼻塞,或者身體出了狀況下才會意識到,能好好呼吸是多麼棒的事情。
自己其實也很能體會可以好好呼吸的愉快,因為調皮的鼻子常常在入睡前,以及剛醒時鬧脾氣,要嘛呼吸不順暢搞得翻來覆去整夜沒睡好,要嘛就是害我一直努力包出衛生紙餛飩給垃圾桶吃,雖然後來知道有些好工具能儘快處理這些狀況,但在等待效果出現之前,難受想哭又怨不了別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嚐啊。
但最近對於呼吸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領悟,除了上述的問題外,呼吸的頻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而之所以會有這種感想,主要是因為水肺潛水。
在今年之前,對於玩水活動這事情,我的記憶裡大概只有在游泳池跟海邊戲水的印象,因為太多意外新聞被記錄在腦海裡,就算曾有幾次能在離島玩浮潛的機會,我也沒敢去嘗試。
也許可能有人會覺得,可能是因為不會游泳才不敢玩吧?
不過雖然姿勢沒有多準確,自己對於能在泳池靠蛙式跟換氣來回游上幾趟,這點倒是沒問題了,而且不會游泳也能玩水肺潛水,只要不怕水跟可以用嘴呼吸換氣就行,同行考照的友人就是屬於旱鴨子類型,但通過了所有的訓練獲取到初階潛水資格。
至於為什麼之前連浮潛都不敢,但在這時卻去接觸水肺潛水?
除了有朋友相邀之外,某一部分大概是希望趁自己健康度還行的狀態下去嘗試那些未知的可能囉。
四月的時候先去玩了體驗潛水,一開始最麻煩的是切換呼吸模式,平常習慣用鼻子吸吐空氣,但水肺潛水主要是靠嘴巴來換氣,教練會在一開始在陸地說明一次,然後在淺灘練習用嘴巴呼吸,然後確認能適應後就會由教練帶著慢慢下潛去欣賞美麗的海底世界。
不過如果要潛得更深,或者想自行游動探索的人,就得先上課獲得潛水資格認證才行,初階潛水員(open water diver)課程內容不難,基本上就是了解水肺器材的用途跟操作,然後透過漸進式的課程讓學員可以自行跟著教練在海中移動囉。
整趟訓練下來,除了浮力控制這件事情還有待熟練之外,最深刻的領悟卻是呼吸這件事情(終於繞回正題了)。
基本上一支氣瓶可以提供潛水員能待在水中大約一個小時左右,時間的長短則根據自身氧氣的消耗來決定,課程的第二天因為有些動作演練是在水下進行,有時候會因為緊張而造成耗氧過量,但到第三天的最後兩支,比較算是跟著教練到處欣賞景色的玩法,卻因為我的耗氧量過快而提早結束行程,上岸時發現同伴的氣瓶還比我的多了50個單位,教練的氣瓶甚至還多了100個單位能用。
當下的我其實很困惑,在跟教練的討論後,有可能跟二級頭呼吸器的送氣量太大,配重過重導致透過身上的浮力控制裝置會消耗更多氣體,緊張或踢水動作過大而需要更多氧氣等幾個因素影響,當然也有可能跟自己平時的呼吸習慣有關,這點在返家後,可以透過教練在潛水時幫拍的影片中,查看到自己的呼吸頻率幾乎是同伴的兩倍,而且呼出來的氣泡量也明顯較多。
老實說要不是因為這次的狀況,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呼吸量會這麽大,平常好像也沒有感覺到這種狀態,印象中大概就是爬山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口呼吸的狀態,潛水教練給的建議是要在日後潛水時,再次確認自己的浮力控制能力跟配重的搭配,另外就是要練習小口呼吸,慢慢吐氣的方法,才能讓氣瓶的運用更有效率,也能看更多的海底美景。
其實也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了解到平常不會特別發覺的狀況,這也讓我想到,人總是可能會有許多自己不易察覺的小問題,往往需要靠遇到這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小提點,挫折不順,甚至是痛苦難過,才有機會讓自己能有所領悟與成長,進而有幫助自己變更好的機會吧。
當然,如果遇到是那種很難跨過去的坎,繞路或放棄也是一種選項,畢竟真的對水有很身邊的恐懼的話,勉強自己去潛水,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囉。
#潛水 #潛水心得 #散文 #人生感想 #sky的人生觀察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