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心得:九槍 (2022)

2023/09/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蔡崇隆首奪金馬獎(2022年紀錄片項目)的作品《九槍》,記得從2021年底就彷彿讀到校園試映的消息。然後是金馬得獎,然後是募資發行。到如今上院線,居然已是近一年後。
即使如此殷殷期盼,《九槍》並未在網路或社會引起太大聲量。或許正是這樣才殷殷期盼。也不該意外,畢竟這是台灣社會不太特意關注的移工權益。
《九槍》片名直接取自2017年的阮國非案。2017年八月,阮國非於新竹稍僻遠的草叢水潭被發現,全身赤裸,警方趕到現場時,已有一名民防遭投石而受傷。警方喝斥無反應,且阮國非擅入警車時,員警陳崇文開槍射傷阮國非。阮國非並未當場死亡,但最後還是走了。
阮國非案在當時引發極大爭議,相信不少人記憶猶新。全身赤裸,九發子彈,家屬越洋來台,法庭訴訟,媒體也一度頗有些討論。《九槍》難得之處,在於取得當時開槍員警陳崇文的執勤影像,從喝斥、開槍到幾名員警站得遠遠看著阮國非的畫面,很難下嚥,卻也(幾乎)一刀不剪還原現場、並要我們逼視真實。
純以作品本身而論,《九槍》架構工整,90分鐘的長度完整切為三等分。前30分鐘介紹阮國非案如何爆發,第一現場的畫面,也交叉剪接阮家人訪談、更有員警家屬表達立場的談話,並穿插剪接資深員警針對開槍時機與後果的些許反思。這些都有助於豐富整個事件來自不同觀點的思考,儘可能抽離個別的成見或狹隘視野。
但深入移工議題多年的蔡崇隆,在電影的第二個30分鐘發揮他的調查報導經歷,將阮國非案放進國內移工勞力榨取、職災、以及政策制度漏洞等課題交叉檢視,去看到移工逃逸的風險與複雜面向。這一部分除了簡要耙梳歷史,也有向觀眾對話、破除成見的良苦用心。也因此,第二部分應該視為《九槍》檢視整個事件的立足點,拉開在台外籍移工處境之艱難與制度面沉痾的寬廣格局。
有了這樣的視野,《九槍》最後半小時回到阮國非案,將各線索重新收攏,也檢討產業鏈(仲介與尤其是企業雇主)相互箝制的現實面,最終讓移工承受所有代價的難解終局。阮國非案幾乎註定要悲劇收場,倘若他能再回到2017年八月,恐怕也難有更好的結局。
我當然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但蔡崇隆大概也不知道。《九槍》的最大限制在於故事主人翁已不在,也沒能採訪到開槍員警陳崇文本人。關於阮國非案的所有線索多是旁敲側擊,已無人能得知阮國非當時究竟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當他身中多槍躺在地上曬著八月的太陽、員警圍在他五呎之外觀望時,他在想什麼。當他渾身是血仍投擲石塊時,是否可能其實是他的垂死之身在發出最後的求救訊號?
陳崇文那數分鐘的執勤影像,不但是《九槍》最難以直視、卻也是最彌足珍貴的畫面,也該是台灣電影史上最逼近「真實」極限的片段。而訪談到阮國非案的訴訟律師、雙方家屬與願意出面的員警,去賦予電影更豐富的血肉,可能已經是《九槍》能做到最好的了。
或許蔡崇隆還想做得更多,突破他自己過去熟稔的事件或傳記型態紀實影像,所以《九槍》也穿插了些許寫意抒情的地貌、景物影像,或許還有刻意混淆台灣草叢與越南密林兩種自然意象的視覺心理作用。而《九槍》搭配由史旻玠譜寫的配樂、以及阮國非臉書文章填詞的歌曲,甚至入圍金馬原創歌曲獎項,或許也是無心插柳的成績。所以募資計畫的回饋贈品,還包括了(可能不會發行的)原聲帶CD。
以上影像、製作與市場策略,加上真的非常好看的海報,還有引自Robert Frost詩句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的英文片名,營造出如畫般蓊鬱的整體美感。凡此種種,讓國內移工主題的電影製作精緻程度來到新的高度;國內不曾有過哪部類似題材的影像作品受到這樣的「善待」。如此企劃方向,自然是為了希望能吸引到更多人關注。只是這樣的包裝對於電影與議題本身有無幫助,有待後續觀察。
延伸閱讀:對於國內的外籍逃逸移工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可參考近期出版的書籍如報導者團隊的《血淚漁場》(2017)與姜雯《奴工島》(2018);影片方面,建議參考蔡崇隆的《再見,可愛陌生人》(2016),堪稱台灣第一部以逃逸移工為主題的紀實影像作品。
1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