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樂古城。
北魏拓跋氏因此而興,雖入中原,亦以為北都。
此後,柔然日盛,一度攻破盛樂。雖以長孫部族為帥奪回,但榮景不再。
北魏自詡代人,盛樂部族亦是紛紛南遷,最終,只以鎮守盛樂之龍驤將軍,大野善為宗。
孝文帝時,柔然又寇敦煌。
大野善之子大野提率軍支援征討,戰功彪炳,受封敦煌鎮將,並留下宗族血脈。
二世傳至大野虎,遇六鎮之亂,為賀拔氏所徵用,更隨後周宇文泰東征西討,扶搖直上,以西魏八柱國身分過世。
其後,宇文泰子篡魏,清算敦煌大野後嗣,以奉盛樂大野氏為雲州總管。
雲州極盛之時,領地橫跨河套南北,與關中接壤,堪稱後周第一大族,又支持普六如堅代周而立,更改漢姓。
普六如氏改為弘農楊氏。
雲州大野改為河南閻氏。
敦煌大野,則改稱隴西李氏。
李淵打出生以來,沒有一天姓過大野。這些故人過往,也不能說是知之甚詳。
畢竟,李淵的父親很早便過世了。
但李淵知道,父親直到過身前,都還想著要回歸雲州大野氏,對閻家是卑躬屈膝。
幼年的李淵,所受的教育,便是騎羊射箭,最傳統的草原生活。一直到成年之後,李淵駐守北疆,才發現從小學習的族語,竟與突厥人相通。
以此為始,李淵方慢慢打探出,閻氏原是來自北方。
這些事情,李淵從不對人言。
留守弘化太原時期,李淵也數次派親信往盛樂尋宗,但皆不得要領。起義多事,李淵也漸漸放下了這樁。
哪裡想到,李世民卻搭上了這條線?
李世民並不知道,自己祖上出於雲州大野氏,就是聽了房玄齡的報告,叫杜如晦來問事。
杜如晦曾祖杜皎,於北魏末年與大野虎同為隴西鎮將,故知這主導後周氣運之雲州大野氏,在隴西尚有一分支。
「雲州大野氏,今乃突厥之主。」
杜如晦的年紀,要比房玄齡小得多,為人也客氣得多。
一上來,杜如晦簡述了自己所知的雲州大野氏背景,更直接告訴李世民關鍵所在。
原來河南閻氏本支持隋文帝太子楊勇,改朝換代,自然被打入冷宮。雲州一帶,更成為大隋流放罪人所在。
大野氏向來沒有甚麼特別的野心,只求盛樂左近安穩,遂與大隋所扶啟民可汗聯姻。大業十一年,啟民可汗過世,子始畢繼位,接收大野氏女眷,誕下一子什缽苾.作為繼承人選。
這就是為什麼杜如晦說,大野氏今為突厥之主。
隋氏二帝向來多用密探,是以大野氏對外地人來打探消息,特別敏感。極力隱藏消息之下,導致了李淵派人查訪無果。
杜如晦自然不知此事,只是跟李世民說起大野氏銷聲匿跡的緣由。
但便在不久之前,雲州有了新的變化。
曾為左翊衛的罪人郭子和,在雲州榆林起義,依附突厥始畢可汗,自稱永樂王。
「一如皇上是太原世族在背後支持,若無大野氏相挺,郭子和豈能成事?」杜如晦恭恭敬敬道:「若能遣使永樂,表明大野氏身分,定有奇效。」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以戰略來說,杜如晦言之成理。
問題是,父親既然從未提及大野氏之事,那麼這條路就未必可行。
一旁,房玄齡似是看穿了李世民的憂慮,插口道:「如晦此言,純屬臆測。但郭子和南面受梁師都威脅,確是不爭事實。在雙方都需要盟友的情況下,要談成合作並不困難,只需在給皇上的報告上附註,郭子和背後應為大野氏,皇上自會定奪。」
李世民與杜如晦都是一愣,齊齊看向房玄齡。
房玄齡一派沒事人模樣,取出卷宗淡淡道:「弘化等郡遭梁師都襲擊,戰報方至,未及呈報而已。」
李世民看了房玄齡一眼,輕輕嘆了口氣,道:「既如此,這事就交給玄齡去辦吧。如晦,你跟我去勘查地形。」
房玄齡微一頷首,算是應承下來。
他知道,李世民算是認可了杜如晦……這勘查地形的任務,房玄齡也是跟過的。
在不可知的政治漩渦與接連不斷的戰爭中,李世民正在試圖組建專屬於自己的力量。
不是大唐,也不是妖門。
而是不管去到哪裡,都會以他秦王李世民馬首是瞻的屬下。
房玄齡就是第一人。
正因如此,房玄齡才特別為李世民物色了杜如晦跟李淳風。
是了,房玄齡想起,該去通知李淳風。原本李世民安排接著要與李淳風會面的。
當時不帶任何隨從,僅僅兩人一行,李世民告訴了房玄齡,自己真正的目標。
一統天下。
對李世民來說,一統天下本是為了找出害死兄弟的幕後黑手。但這些年過去,李世民既不打算告訴任何人,便要給自己另外一個原因。
一個可以讓別人信服,也讓他自己信服的原因。
「大隋開皇的富庶,就像一個富翁關起門來,蓄積錢糧,以為高枕無憂。絲毫未曾注意到,萬石家產,在世上早已值不了千金。」
騎在馬上,李世民緩緩對杜如晦道。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天下之大,豈我神州?若有一日,人不分胡漢,地不分南北,西域南洋,遼東北海,皆能互通有無……世上,還有戰爭的必要嗎?」
李世民這一番志向,繞過了士人數百年來糾結的治國之道,直指「大同世界」。
不管是對於房玄齡,或是杜如晦這樣的飽學之士而言,都是極大的震撼。
「大王志向遠大,令人佩服。不過當此世道,大王實不應單騎離營。」
杜如晦並未乘馬,而是負責牽著李世民坐騎,緩緩而行。
李世民這個只用過一次的收服套路,最後就是要兩人共乘一騎而歸,以顯示完美的信賴。
「哈哈,我這算得了什麼?漢光武隻身入千軍萬馬中,那才真叫推心置腹!」
世人多敬三國曹劉,李世民言談中卻以漢光武劉秀為榜樣,更令杜如晦好感添生。
兩人正談話間,忽見後方煙塵捲起。
李世民久經邊疆沙場,很快就分辨出來:「單騎而來,怕是傳訊的。不知道是甚麼要緊事?」遂要杜如晦停下腳步。
待得來人漸近,李世民依稀認得,是曾與他在韓城外並肩作戰的突厥勇士。
「沒事,是相熟的。」李世民知道,杜如晦正全神戒備著呢。
杜如晦認為事有蹊蹺。
即使李世民這麼說,他腦海中仍飛快運轉著……若是傳訊,為何不出聲呼喊,也不出示旗號?
雖是距離尚遠,杜如晦也注意到,突厥騎士的左手一撈,掏出了甚麼東西來。緊跟著,右手也離開了韁繩。
不及細想,杜如晦下意識的猛扯李世民一把。
「大王小心!」
李世民只覺身子一歪,隨即左肩便給甚麼東西撞上了。
痛,麻。
李世民順勢翻身下馬,正要說些甚麼,整個左半身都提不上力氣,直接跪倒在地。
杜如晦只是跟李世民交換了一個眼神,便罵了一句粗口:「餵毒暗器!」
突厥騎士掏出的,只是一把小小彈弓。
按杜如晦所知,突厥人熟習彈弓之術者應該不多,更不會有人在彈丸餵毒才是。
但對方正如風一般迅速逼近,更收起了彈弓,取出長弓,搭箭。
杜如晦也是武官出身,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跟著拔出佩劍,卻是迅速的斬斷了李世民坐騎的喉嚨。
李世民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只見眼前一黑,巨大的馬身已經遮住了自己與杜如晦二人。
而突厥騎士的第一箭,也已射在了馬屍身上。
李世民自己也算是反應極快之人,但就算未曾受傷中毒,只怕也不能像杜如晦這樣迅速確實的判斷情勢。
留下坐騎好逃跑,這是人之常情。
但兩人一騎,李世民又不可能獨自操控馬匹逃生的情況下,還不如以死馬為壁,與敵方抗衡。
突厥騎士一夾馬腹,繞向左側拉弓瞄準,杜如晦便跟著扯動馬屍與李世民來迴避。
雖是一時無憂,但李世民不知中的是甚麼毒,加上時間一長,杜如晦的氣力,肯定比對方的馬匹更早耗盡……
必須要賭一把。
趁著再一次阻住對方攻勢,杜如晦將事先取下的李世民佩劍拋擲過去,並且,趁勢殺出!
但杜如晦失算了。他怎麼也沒想到,突厥人的控馬之術高明至此:對方只是用雙膝一頂馬頸,坐騎便向後退去。
此時,馬上的騎士仍是滿弓欲發。
衝出來的杜如晦,只是自投羅網……
便在此時,突然一陣狂風大作。
突厥騎士放箭的那一瞬間,給風沙迷了眼,失了準頭,一箭射去竟與杜如晦擦身而過。
但風沙就是那麼一下,突厥騎士再次滿弓,也不過是瞬息之事。
饒是杜如晦性格果決,在這當下也停下了腳步。
氣勢在剛才那一次就已經耗盡了。
哪裡知道,突厥騎士這一箭,竟只是直直往他自己面前的地上射去。
一箭發出,騎士向前軟倒,跌下馬來。
身後,斜斜的插了一支箭矢。
杜如晦呆了半晌,才見遠方有兩騎奔來。
這樣的距離,怎麼可能用拋射之術命中?那分明是戰爭中亂槍打鳥的射術啊?
杜如晦百思不得其解,而同時,侯君集與李淳風,也終於來到了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