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群英傳-河東攻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是嗎?霍邑城已經陷落了……」
屈突通站在河東城牆上,聽著斥侯來報。
兩城連攜的戰術,本為屈突通所長,數年前,他更憑此大敗反賊楊玄感,從武衛將軍升上了驍衛大將軍。
「看來叛軍之中,也有高人。」
獸牙郎將桑顯和走了上來,道:「大將軍,咱們是否該執行下一步了?」
屈突通點了點頭。
讓以勇武聞名的宋老生鎮守霍邑時,屈突通就已安排好了兩手對策。
李淵素非勇悍,很大機率先避其鋒,到時屈突通再出兵圍擊,自可得勝。但宋老生勇而無智,且叛軍探知後方為屈突通本人領軍,也是不可不防。
一旦狀況到了這個地步,屈突通基本上就能肯定,李淵知道自己在河東。
而叛軍的下一步,更定然會是繞過河東。
從霍邑開始,李淵的戰略很顯然是要據汾河水路,於龍門接黃河水道,再以水路進軍繞過河東,便可直入關中。
屈突通的眼中,已經看穿了敵方的計策。
「傳我號令,點兵備戰……李淵,有本事的話,就與我正面對決吧。」
另一邊,龍門城中。
成功安撫了霍邑城內百姓與周遭居民的太原義軍,持續南下推進,轉向龍門後果然遭遇了難題。
「報,方圓三百里大小船隻,據報於一月前,皆已被河東城徵收。就連乾燥的木材木板,也沒放過……眾將士,無功而返。」
下令向地方百姓徵收船隻的李淵,踢到了大鐵板。
進佔汾河水路,自黃河進軍,是一早定下的戰略。
若不是軍中有奸細,那便是河東守將料敵機先。
會議上,連劉文靜也沒了法子。
「不然,派人與河東裴氏連繫?就算能弄到幾艘小船也好。」
這份上,裴寂最有發言權。
「行不通的,支持左都督在河東募兵,已是裴氏能提供的最大誠意。」裴寂道:「如今隋軍進駐,再有異動,那還不如一開始就自行起義……世家大族多是見風使舵之輩,唯有取得勝利,才是得到他們支持的方式。」
言及此,裴寂瞄了溫大雅一眼。
只見溫大雅也是微微點了點頭。
裴寂所說,那是眾人皆知,秘而不宣之事。
正當眾人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左都督李建成卻由手下攙扶而入。
李建成於霍邑之戰時自馬上跌落,傷了腿腳,行動不便。李淵本准他無須參與軍議,不知為何前來?
只聽得李建成道:「諸位莫要喪志,河東朝廷軍能封鎖左近,汾河支流卻不是他們所能管制的。」
劉文靜卻是嘆了口氣:「日前檄文已發至壺口,但尚無回音。」
李建成又道:「壺口今為賊帥孫華所掌,這孫華乃是馮翊人士,生性多疑,只是一封檄文便要他決定立場,自是不易。不過……」
頓了頓,續道:「任光祿曾在馮翊積年,與孫華有舊。我已遣為使,前去說服孫華,想來數日內必有佳音。」
任光祿乃李淵所封光祿大夫,姓任,名瑰,乃南陳名將任蠻奴之姪。年方二十,便率南陳大軍與隋氏爭戰。後南陳降隋,任瑰棄官出走,遍遊天下,交結各地豪士。
大業年間,李淵一度受命討伐山西盜賊,與任瑰多次交手,最終化敵為友,將其招安。
李淵遂上報朝廷,讓任瑰於河東為官。
李建成一行寄居河東期間,民間有裴氏相挺,官方亦有任瑰照應。於李淵,任瑰為摯友;於建成,任瑰為師長。是故李淵不納任瑰於大將軍府,而是改封光祿大夫,做為左軍監軍。
李建成雖言自己派任瑰出使,但明眼人哪個不知,這壺口借船之計,定是任瑰出謀劃策,親自執行。
便當此時,又有軍情來報。
李淵覽畢,方道:「斥侯探知,汾河上游確有數十船隻出發,看來任光祿已經成功。河東守將的身分,也已打探出來了……是屈突通。」
聞言,裴寂卻是笑了:「屈突通以執法嚴苛聞名,手下精兵自是不少。不過河東距我相去五十餘里,卻不敢來,足驗人情不為之用。」
劉文靜道:「既是如此,我等應先聲奪人,進圍河東,亦可掩護任光祿行徑。」
李淵首肯,眾人下去點兵遣將,三軍更往河東進逼。
但真要圍城,那也是辦不到的。
都不說河東城占地甚廣,光是西南兩面瀕水,就不是缺少船隻的太原義軍所能控制的。
李淵先是派人攻打北門,不到半日,即下令退還駐紮。
「屈突通乃禁衛宿將,城巷攻防的本領,遠大於野戰。而我軍輕易推進至此,雖說士氣大漲,但心態上總是鬆懈了。」
在劉文靜的計策之下,李淵同時在進行著自己的觀察與規劃。
「大將軍的意思是,攻城不利於我?」李世民長年隨父親征戰,李淵的用兵之道,只怕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劉文靜亦道:「大將軍明見萬里,必有對策。」
既然察覺到李淵有意奪回主導權,做下屬的就不要在軍議上衝撞主子。
李淵道:「孫華等人不日便至,我欲以重賞誘其濟河,先渡渭北……以屈突通脾性,定會暗施偷襲。」
溫大雅點點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設伏反制,不失為妙計。」
李淵續道:「此戰志在奪船,不在殺傷……世民,這任務交給你使得嗎?」
李世民連忙起身拱手:「屬下必不辱命。」
裴寂卻是奇道:「不是應當趁機攻入城內,克敵制勝?」
李淵搖搖頭:「強行攻城,雙方死傷都會十分慘重,生靈塗炭,非我本願也。」
沒說出口的是,你裴寂想要趁戰亂清洗裴氏,我李淵還想再跟他們借些賭本呢。
劉文靜接口道:「強攻河東,只怕屈突通後撤入潼關,到時就更難對付了。」
其實劉文靜大致已經猜到李淵的想法,但故意只提點潼關,不說全了,把面子留給李淵。
果然,李淵笑道:「劉司馬所言甚是。有鑑於此,李淵接下來的戰略,將是『兵分三路』!」
「本軍留在此地,與屈突通僵持。右軍第一波渡河,掃渭北入三輔。左軍第二波,先取永豐倉,更入潼關……取得潼關之日,便是河東城破之日。」
大膽而完整的戰略。
李淵的眼光,不僅僅是看向取得河東一城一地,更是完整鎮壓關中的妙計。
在座諸將無不敬服之時,李淵又道:「任光祿於三輔人情諳練,可佐右軍。劉司馬足智多謀,應偕左軍攻打潼關。」
這一下,卻是把李建成跟李世民的頭號參謀,對了個換。
若是換了幾天前的李世民,說不定還要驚慌一下,但此刻他早已了然。
父親不希望他們兄弟,被軍師牽著鼻子走。
而此刻,父親更是以身作則:軍議,是借助眾人的智慧。但主帥未嘗不能掌握主導權。
前提是你要想得比別人更多,更廣。
眾人皆無異議,便去分頭準備。
兩日後,孫華率船隊抵達,受到了熱烈歡迎,但奇怪的是,任瑰並不在隊伍之中。
李淵一問之下,方知任瑰先一步往韓城縣去。
按李淵的規劃,第一波渡河的部隊,就是要先攻下黃河西岸的韓城……看來李淵的策略,早在任瑰算計之中。
李淵面上不露異狀,反叫李世民更生警惕。
只怕父親的戰略,大哥與任瑰早一步得知。
如此一來,李世民與劉文靜,都得格外小心,李淵是不是還藏了一手錦囊?
但一切的疑惑,也都只能放在心裡了。
宴會過後,孫華的船隊被重新編組。
以孫華,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四將領軍登船,先渡黃河。
李世民本人,則點五百騎兵,早一步往汾河北岸,另尋渡河地點。
這就是劉文靜準備的對策了。
「防君子,不防小人。」劉文靜當時道:「任瑰藝高人膽大,若能說得韓城,戰略自可照常進行。但萬一任瑰被擒,孫華等人勢必被一網打盡……到時右軍登岸,也是遭到全殲的命運。」
所以,李世民繞路先行。
五百騎兵來去如風,既能快速行軍,也能在萬一之時,對敵人造成一定的威脅。
這些複雜的計略,一步接一步的連環應變,都是李世民未曾體驗過的。
他上過戰場拚殺,也指揮過部隊作戰。但直到今日,即使身旁只有五百騎兵,李世民也是深深感受到,身為將軍的職責。
「沒有任何人應該要犧牲,也沒有任何一場勝利,應該用人命來換。」
父親的一席話,不期然的在腦海中浮現。
李世民好像突然懂了。
百般算計,只為勝利。
但勝利不是博弈,只求最後的結果。
真正的勝利是什麼?
此刻李世民的心中,隱隱約約有了雛形……
戰役相關位置標示,紫紅線為汾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太原義軍輕取霍邑,但李淵對於過程相當不滿意。 若是只有建成的馬匹出狀況,那或許還能說是意外。但一行十數騎兵皆然,連這也看不透,李淵也不用混了。 本來照理說,領馬軍總管柴紹要負最大責任。但一來柴紹戴罪立功,李淵也不便責罰。幾番探問之下,李淵總算得知,前一夜世民曾入馬房。可說到底,沒有人握有證據。
「諸君,計將何出?」 大雨,又開始落了下來。 太原義師駐於賈胡堡,對霍邑隋軍發起圍城。這一圍,就是半個月,其中有十日,盡是這樣的傾盆大雨。 李淵面上雖做淡定,但其實已經瀕臨爆發。 任憑李淵與裴寂如何探問,劉文靜總說時候未到。
八月,大雨終於停歇。 烈日當空之下,太原大軍終於準備往關中進發。 師出,終須有名。 在裴寂、溫大雅等人的商議下,李淵決定自稱大將軍,開府治事。 自然,也不能少了從突厥返回的劉文靜。
連日大雨。 王世充收攏了殘兵,不敢停留,忙往洛陽撤退。 雨水打在身上,甲冑上,讓戰敗的士兵覺得格外寒冷。 途中,逐漸有人失溫倒下。 王世充下令歇息,但情況沒有好轉多少。 工兵跟器械,全都在洛口失陷。在不敢生火取暖,害怕被追兵發現的前提下,毫無停歇之意的暴雨,讓越來越多士兵陷入了昏迷。
「決戰吧,那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站在李密面前,說話的是徐世勣。原本俊美的臉上,多了許多橫七豎八的刀傷,不致破相,反而更顯剽悍。 卻說李密設計擒殺翟讓,奪其兵權,雖然盡得快狠準箇中三昧,但也忽略了洛口倉的防守。 洛陽守軍不知從哪得到消息,一度奪回了洛口倉。
「玄成,你看祖君彥做的這篇檄文如何?」 說話的,是魏王李密。 身後左首程咬金,右首秦瓊,端的是威風八面。 既已稱王,李密不再需要一次過跟瓦崗八十一寨主一同商議大事。 事實上,魏王李密已是山東盟主。
太原義軍輕取霍邑,但李淵對於過程相當不滿意。 若是只有建成的馬匹出狀況,那或許還能說是意外。但一行十數騎兵皆然,連這也看不透,李淵也不用混了。 本來照理說,領馬軍總管柴紹要負最大責任。但一來柴紹戴罪立功,李淵也不便責罰。幾番探問之下,李淵總算得知,前一夜世民曾入馬房。可說到底,沒有人握有證據。
「諸君,計將何出?」 大雨,又開始落了下來。 太原義師駐於賈胡堡,對霍邑隋軍發起圍城。這一圍,就是半個月,其中有十日,盡是這樣的傾盆大雨。 李淵面上雖做淡定,但其實已經瀕臨爆發。 任憑李淵與裴寂如何探問,劉文靜總說時候未到。
八月,大雨終於停歇。 烈日當空之下,太原大軍終於準備往關中進發。 師出,終須有名。 在裴寂、溫大雅等人的商議下,李淵決定自稱大將軍,開府治事。 自然,也不能少了從突厥返回的劉文靜。
連日大雨。 王世充收攏了殘兵,不敢停留,忙往洛陽撤退。 雨水打在身上,甲冑上,讓戰敗的士兵覺得格外寒冷。 途中,逐漸有人失溫倒下。 王世充下令歇息,但情況沒有好轉多少。 工兵跟器械,全都在洛口失陷。在不敢生火取暖,害怕被追兵發現的前提下,毫無停歇之意的暴雨,讓越來越多士兵陷入了昏迷。
「決戰吧,那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站在李密面前,說話的是徐世勣。原本俊美的臉上,多了許多橫七豎八的刀傷,不致破相,反而更顯剽悍。 卻說李密設計擒殺翟讓,奪其兵權,雖然盡得快狠準箇中三昧,但也忽略了洛口倉的防守。 洛陽守軍不知從哪得到消息,一度奪回了洛口倉。
「玄成,你看祖君彥做的這篇檄文如何?」 說話的,是魏王李密。 身後左首程咬金,右首秦瓊,端的是威風八面。 既已稱王,李密不再需要一次過跟瓦崗八十一寨主一同商議大事。 事實上,魏王李密已是山東盟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劉秀南定鄧奉後,光武中興三天王(西馮異、南岑彭、東耿弇)之一的岑彭,這位「自方城以南建方面之號,戰功實為大焉」的東漢南軍總司令終於正式出場了。 鄧奉平定後,劉秀就給岑彭留了三萬人,讓他去滅南郡自立為王的秦豐。 為啥就給這麼點人? 因為瞧不上。 去年鄧奉反了之後,吳漢被打殘,部隊被撕裂兩半,北
Thumbnail
蓋延掃平粱地之時,劉秀剛剛在宜陽和馮異聯手逼降了漢末第一匪幫赤眉軍,粱地的大量物資得以迅速的支援到了關中的災後重建當中。(「蓋」作為漢人姓氏時,應讀做「葛」,在此小科普下) 還記得我們上一戰中說到的,為啥只有馮異能夠在一撥撥流賊拿長安當公共汽車後重新扶起來千瘡百孔的帝國故都嗎? 因為後面劉秀源源
Thumbnail
滅掉赤眉後馮異兵入關中,此時延岑在關中已經安排了各堂口分把要衝: 延岑據藍田,王歆守據下,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楊周據谷口,呂鮪據陳倉,汝章據槐里··· 前面我們說過,延岑的各堂口不過是一群互不隸屬的烏合之眾,多的一萬人,少的幾千人,這些流賊在馮異一路西推的過程中被收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
Thumbnail
由於雲台這28將太多了,後面我就簡要說了,比如馮異排行老七,就說「雲台7將」。 馮異提醒劉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現在說話挺管用,應該去巴結他。 馮異,父城人(河南古城),原來是潁川縣的郡掾,劉縯起兵時奉命監護五縣,與父城縣長苗萌據城抵抗漢軍。 不用問,這是潁川父城的豪族。 馮異在
Thumbnail
戰前先來看一下,嚴尤勸王邑繞過昆陽打宛城的那個建議靠譜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很靠譜,因為此時宛城的守將是更靠譜的岑彭,後來的雲台28將中的老六,朔江滅蜀的雲台之光,漢軍已經被他從正月到現在整整拖了五個月了,早已師老兵疲。 但岑彭同樣堅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餓的已經快吃人了,打昆陽直接導致損失了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劉秀南定鄧奉後,光武中興三天王(西馮異、南岑彭、東耿弇)之一的岑彭,這位「自方城以南建方面之號,戰功實為大焉」的東漢南軍總司令終於正式出場了。 鄧奉平定後,劉秀就給岑彭留了三萬人,讓他去滅南郡自立為王的秦豐。 為啥就給這麼點人? 因為瞧不上。 去年鄧奉反了之後,吳漢被打殘,部隊被撕裂兩半,北
Thumbnail
蓋延掃平粱地之時,劉秀剛剛在宜陽和馮異聯手逼降了漢末第一匪幫赤眉軍,粱地的大量物資得以迅速的支援到了關中的災後重建當中。(「蓋」作為漢人姓氏時,應讀做「葛」,在此小科普下) 還記得我們上一戰中說到的,為啥只有馮異能夠在一撥撥流賊拿長安當公共汽車後重新扶起來千瘡百孔的帝國故都嗎? 因為後面劉秀源源
Thumbnail
滅掉赤眉後馮異兵入關中,此時延岑在關中已經安排了各堂口分把要衝: 延岑據藍田,王歆守據下,芳丹據新豐,蔣震據霸陵,張邯據長安,公孫守據長陵,楊周據谷口,呂鮪據陳倉,汝章據槐里··· 前面我們說過,延岑的各堂口不過是一群互不隸屬的烏合之眾,多的一萬人,少的幾千人,這些流賊在馮異一路西推的過程中被收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
Thumbnail
由於雲台這28將太多了,後面我就簡要說了,比如馮異排行老七,就說「雲台7將」。 馮異提醒劉秀,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詡任尚書之職,現在說話挺管用,應該去巴結他。 馮異,父城人(河南古城),原來是潁川縣的郡掾,劉縯起兵時奉命監護五縣,與父城縣長苗萌據城抵抗漢軍。 不用問,這是潁川父城的豪族。 馮異在
Thumbnail
戰前先來看一下,嚴尤勸王邑繞過昆陽打宛城的那個建議靠譜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很靠譜,因為此時宛城的守將是更靠譜的岑彭,後來的雲台28將中的老六,朔江滅蜀的雲台之光,漢軍已經被他從正月到現在整整拖了五個月了,早已師老兵疲。 但岑彭同樣堅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餓的已經快吃人了,打昆陽直接導致損失了